APP下载

谈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

2021-12-29王怡然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法治文明消费

王怡然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的命运,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福祉及未来发展。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者,然而目前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基础生态知识,生态意识淡薄,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深,因此必须进行全面且深刻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培养生态科学意识

生态是一个自然学科的专业概念,要想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培养相关的自然学科知识。长期以来,人文类素质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手段,自然科学类的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即使是少量开设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也多为“形式”教学,极易使学生形成“自然不重要”的理念[1]。2020 年1 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病毒、细菌等基本生物常识的缺失使得民众在关键时刻无法辨别谣言,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因此加强自然科学类教育,培养生态科学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要提高科学素质教育所占比例,高校可开设科学史及自然常识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有关知识与发展历程[2],普及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具体方法。

二、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道德存于人的内心,能够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生态道德能够有效约束人们在面对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各项行为,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可杀生”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态道德观的重要体现[4]。作为祖国的“朝阳”,大学生如果没有接受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缺乏生态道德,极易导致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悲剧熟视无睹,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实际上是培养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大学生产生对环境及生态的责任感,从而自觉践行生态文明。高校要采用多样和灵活的教育方式,围绕生态平衡、资源保护等方面,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并与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联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营造一个生态道德良好的氛围。

三、培养生态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指对紧急或困难关头的感知及应变能力,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象。其实质是生态失调。生态危机一旦形成,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有所警觉,也就是要具备生态危机意识。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提高公民的生态危机意识。作为生态文明未来的继承人,只有树立了强烈的生态危机意识,大学生才能自发地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高校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生态化转型”[6],采用多种形式向公众讲解目前重大的环境污染、生态灾难问题,使其强烈地意识到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和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的紧迫性,加强对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从而自觉抵制不良陋习,积极践行生态文明。

四、培养生态行为意识

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否涉及环保生态行为,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的最直观体现,每个个体都应该规范自身行为,养成生态行为习惯。2014 年,刘新庚、曹关平提出了关于公民生态行为的规则——《公民生态行为规范论》,对公民的生态行为起到了科学引导和正确规范的功能。2018 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简称“公民十条”,旨在强化公民生态行为意识。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高校应当增强大学生生态认知,强化大学生行为认同,在引导行为自觉后养成大学生生态行为习惯[7]。作为接班人,大学生要积极培养自身的生态行为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8],践行光盘行动,支持绿色出行,分类回收生活垃圾,拒食野生动物,等等。与此同时,高校可根据学生行动采取一定奖励措施,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的热情[9-10]。

五、培养生态消费意识

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而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影响。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追求健康、和谐的绿色消费模式。与传统消费比较,绿色消费具有适度性、持续性、环保性等特点[11]。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就要求民众要具有生态消费意识。生态消费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消费观和生活观,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可持续消费方式,既满足消费者需要,又不损害生态环境。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念淡薄,消费结构不合理、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普遍存在,理财意识薄弱[12]。对此现象,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普及和灌输生态保护知识,优化学生消费结构,积极探索并开展生态消费主题活动,辅之以设置考评机制等方式帮助其养成合理、节约、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意识。

六、培养生态法治意识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用最严格制度及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法治是国家借助法制手段调节人们之间的生态利益、生态关系,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法治过程。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而法律的实施离不开民众的遵守,而这一前提就是要具备生态法治意识。作为时代的先行者,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态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生态法治是新时代新兴的法律现象,只有认清生态法治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运用[6]。但当前高校普遍缺乏生态法治教育,海南省大学生生态环境法治意识调查显示,大学生掌握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十分肤浅,认识不深[13]。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微视频、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宣讲实践等方式将法学内容与环保相结合,积极开展生态法制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态环境维权意识。

七、培养生态文化意识

《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 年)》中对生态文化进行了准确定位:生态文化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文化,也是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内容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的,也将通过教育世代传承下去。由于生态人文环境的缺乏、学校生态文化教育的缺位等原因,目前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普遍缺失[14],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刻不容缓。作为文化传播的摇篮,高校的校园生态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5]。因此高校要大力推动生态文化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开展生态摄影、文学、书画、影视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态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大学生也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参与生态类展览会、生态论坛、林博会、花博会等形式来提升自身生态文化,践行绿色生活。

当代大学生未来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正确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法治文明消费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请文明演绎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漫说文明
40年消费流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