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1-12-29朱芷萱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志愿政治思想

于 影,朱芷萱

(长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志愿服务逐渐为大家所熟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高校学生是推动国家思想进步的栋梁之材,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既要培养学生吃苦、奉献的精神,又要使学生热爱祖国。由于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是极其重要的。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人数的不断增加,其重要地位更加明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志愿服务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它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明风尚,也可以发挥学生的社会价值。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以前通常会通过课程、讲座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2]采用志愿服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书本知识更有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

大学生是国家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有服务的意识。“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发的、无偿的、公益的活动,其所秉持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3]高校作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不仅可以在行为上促进大学生帮助他人、回报社会,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的精神特质。

(三)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比如社团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社团通常会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参与活动的限制较少,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又可以使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志愿服务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的关键一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所长,反过来志愿服务也能助力大学生更好地全方位成长。”[4]有服务意识的校园氛围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学校应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培养爱心的同时,加强所学专业的应用与实践。

二、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目前,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是学校应该首要考虑的事情。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它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首个志愿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大学生参与的活动逐渐丰富。有许多大学还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5],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但是,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部分学院的走访调查,得知大学生在一学期中所参加的志愿活动极其有限。以其中一个学院为例,仅有8%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而这些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仅参加过一次,只有3名学生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提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倡导的崇高精神与社会发展相匹配,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为强化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宣传志愿服务的益处,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予以表彰,邀请“吉青小玉米”的骨干成员为大家做演讲。即便如此,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人数仍然很少,也有参加过几次就放弃的,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落到实处,未将志愿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个人追求。

(一)动机不纯

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是“进行社会交往”“丰富生活”“评奖评优”等,“志愿服务动机不纯不仅会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容易使活动流于形式,使志愿服务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此类动机和行为也容易影响其他志愿者,造成行为导向上的偏差。”[6]与志愿服务的初衷相背离,也会给其他志愿者带来消极影响。

(二)渠道不畅

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学生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单一,许多学生怀着志愿服务的热情,但是没有参加的渠道,也不清楚通过什么方式参加志愿活动,这样会降低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三)持续性差

许多学生在从事志愿服务的时候只是追求新鲜感,想去体验一下不同的经历;还有的学生对志愿服务期待过高,怀着“英雄主义”的情怀,制定了过高的目标,当成效未达到预期时,就会很快地放弃;许多志愿服务的时间是固定的,而学生恰好该时间段内有学业任务,就不得不放弃志愿服务,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也会打击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策

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7]。在新的形势下,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新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作用意义重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思想的真理。”[8]高校应定期开展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讲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志愿服务精神,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助人的乐趣,高校要提高学生服务于人的理念,激发行动落实。一方面,高校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志愿服务活动相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品质,从理论上来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进而促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其独立的思想,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9],所以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关注大学生的劳动能力是必要的,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扶贫济困、保护环境、大型赛事等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电台等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需求信息、进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讲解,并统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以便完善相应的机制。

(二)匹配对口专业与志愿服务

增设与学生需求、社会实际需要相匹配的志愿服务内容。以前的志愿服务更多的是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儿院看望孩子,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并不显著,高校应在明确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结合各专业的特点,与不同领域需要志愿服务的机构相联系,合理分配志愿服务任务。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不同,可以根据年龄、专业、爱好来分组,让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医疗护理专业的同学可以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下乡帮扶;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为微小型企业出谋划策。这些不但给社会贡献力量,也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三)拓宽志愿服务活动的渠道

目前,除了社会公益领域的志愿服务较集中以外,大学生对其他领域的关注都很少,因此高校应拓宽志愿服务渠道。一是利用多渠道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和西方国家相比,青年志愿者占国民的30%,有的高达60%以上,而我国志愿者人数仅占国民的8%”[10],这说明我国青年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是不足的,应该运用网络去宣传志愿服务,如在学校官网上设置志愿服务项目栏,运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时更新志愿服务信息,利用QQ群通知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多种方式齐头并进影响学生,推动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也彰显学校支持志愿精神的态度。二是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高校志愿服务应注重与时俱进,按照当今时代的客观条件、根据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的专业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优势。

(四)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情感

针对大学生出于功利原因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应当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学校不应以参与活动的次数来作为评奖评优的标准,而是应该合理记录学生参与的每次活动。参与活动次数多的,与社会联系就多,自然就可以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志愿服务的精神倡导的是自愿、不计报酬地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11]高校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看待志愿服务问题,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是最重要的。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2]志愿服务符合当今思想政治发展规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若想让大学生更深入探索志愿服务,就要强化思想教育力度,将主观愿景落到实处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成才,也有助于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稳定[13]。

猜你喜欢

志愿政治思想
以志愿,致青春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