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四风”问题成因及纠治对策

2021-12-29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四风治校执纪

张 强

(河南城建学院 法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这是首次提出纠治“四风”问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一文中指出“四风”问题的特点,即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因此,纠治“四风”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2020年,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明了党和国家治理“四风”问题的决心。“四风”问题不仅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而且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危害社会稳定。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1]。高校“四风”问题波及面广、毒性强、危害大,若任其在高校出现并蔓延,不仅会影响高校基本职能的实现,而且会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因此,纠治高校“四风”工作有利于高校党内作风建设,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四风”问题主要成因

(一)主观认识存在误区

一是高校部分领导干部和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或多或少地存在投机、拜金、特权思想。

二是个人认知存在偏差,尤其是对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后应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没有客观的认知和践行。

三是存在从众心理,上行下效、跟风模仿,没有正确坚定的自我判断。

四是法治观念淡薄,缺乏法治思维与对依法治校的敏感性,导致制度落实不到位。

五是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高,碍于情面,工作不讲原则和程序,使法规制度失去刚性,看似维系了小圈子的情面,实则损害了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高校监督管理体制问题。通常,高校纠治“四风”问题的负责部门主要是学校的纪检监察部门。但实践中,高校的纪检监察部门既无行政权力,客观上又存在工作人员不专业问题,使得高校纪检监督措施出现简单粗放、形式单一等问题。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人财物依附于高校,直接影响监督效果与监督权威,甚至导致监督无效。因此,高校监督管理体制是影响治理“四风”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是执纪问责机制问题。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对“四风”隐形变异问题通常无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尽管高校会制定一些制度规范,但是制度规范实施和运行后的监督检查乏力,问责机制基本上是空置状态。有些高校重视查办一些大案要案,但对“四风”问题的监督强度不够,导致监督执纪问责偏软,没有形成正风肃纪的强力震慑[3]。

三是制度建设问题。尽管高校都制定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纠正“四风”问题的相关文件和制度规范,但客观上存在制度规范科学性不足、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够等问题[4]。高校管理尚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实践中并未形成统一配套的规制“四风”问题的制度规范。

(三)监督执纪问责不精准

监督执纪需要问责,问责不精准是“四风”问题出现或蔓延的主要原因。高校监督执纪问责不精准主要表现为:监督不聚焦,纪检监察人员业务能力不高,导致执纪尺度不一致、问责不精准等问题。

有的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缺乏对本校“四风”问题的准确认知,对其新动向、新表现发现不及时,后续纠治曝光不给力,无法有效监督,从而使得整改效果不明显,纠治成果未巩固。

高校的纪检监察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精通法律与党内法规、深谙调查取证手段的人员不足,尤其是具有隐蔽性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调查取证的难度很大,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并非专门的执法机关,缺乏专门的调查方法和手段,难以完成和实现有效调查取证任务。处理违纪问题时畸轻畸重,甚至存在问责不清、责任不明等问责不精准的情况。有些高校纪检监督简单化,搞“轮流坐庄”式、“凑数”式问责,问责效果不好。

二、推进高校纠治“四风”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开展思想教育,加强主观改造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重视党政领导和任课教师的思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法治素养;高校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进行主观改造。

一是树立主人翁意识,模范践行党的纲领和章程。高校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注重多请师生提意见,开门纳谏,面向基层、服务师生,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持续强化纠治“四风”的行动自觉。只有领导干部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践行党的宗旨,真心诚意地服务全体师生,为师生做好事、办实事,维护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高校才能持续健康发展[5]。

二是要强化理论武装,将法律制度纳入理论学习之中。高校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法律制度,研习中央政策,尤其是要认真研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按照“积极跟进、看齐对表、抓细抓小、落地落实”的思路,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使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工作和教研中都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尤其是发挥领导干部领学优势,强化作风建设主体责任,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法治基础。

三是要防患于未然,“禁微则易”,药到病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为防止“救末者难”,就需要杜绝讳疾忌医情况的发生。高校面对“四风”问题,应坦然正视,立足于下苦功夫早发现、下细功夫小病治,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不仅要查处,还要及时通报,特别是持续通报违规违纪典型问题,发挥警示震慑效应,让心存侥幸者彻底丢掉幻想。

(二)树立法治思维,健全高校体制机制建设

为深入纠治“四风”问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树立法治思维,加大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力度。法治既是纠治“四风”问题的关键,也是能够立足长远从深层次推动依法治校的根本之路。因此,为纠治高校“四风”问题,应当加强高校建章立制,健全和完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有效性、长期性、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全面从严治党治校。

一是强化高校制度建设,规范管理。高校应主动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管理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程序规则,提升科学决策,强化制度治理[6]。用制度治校,应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依据新形势,着力于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建议高校成立专门的制度清查工作小组,健全相关制度规范,落实中央纠治“四风”相关配套制度,对本校现行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不适用的制度该废止的废止、该修改的修改,注重协调配合,最终建立一个协调统一、规范有力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治校制度体系,这也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是出台高校“四风”案例选编,以案说法释纪。要及时出台高校纪律政策释义,编辑纠治“四风”案例选编,以案说法、明纪释规,绝不能把高校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定束之高阁,坚决把高校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定落到实处[7]。让高校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案例,对“四风”问题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三)强化执纪问责,严格监督纠治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纠治高校“四风”,仅仅依靠制定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执行和落实制度规范,严格惩罚、依法从严,使之发挥实效。实践中,人们不怕有规则,就怕有规则而不按规则办事。“四风”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校的执纪监督不强、问责不严,制度形同虚设,落实不到位。因此,强化高校校内自我监督,要狠抓制度执行,畅通监督途径和渠道,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建立和运行督查通报曝光机制,让高校的党内监督、纪委专督、干部群众及师生互督和自我监督形成合力。

一是健全高校的监督管理体制。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应由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直接派驻,使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加强;纪检监察部门的人、财、物应直接由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提升高校纪检监察监督的有效性、权威性。

要实施常态化监督检查,提高相关监督检查工作的经常性和针对性,将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增强纠治“四风”工作的实效性。督促高校各部门健全相关制度规范,落实中央纠治“四风”相关配套制度,经常开展纠治工作的“回头看”,不仅列出问题清单,而且对照清单纠正。

拓宽监督渠道。要发挥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充分利用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使用电子信息化手段监察,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完善适时纠错处理机制。

充分发挥师生监督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作风问题一般发生在群众身边、师生身边,师生监督是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监督方式。事实上,高校师生的监督无处不在,要积极引导并唤起师生参与热情,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高校作风建设的“监督员”,不仅便于营造“四风”监督无处不在的浓厚氛围,而且能达到有效监督的效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积极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向师生虚心问计求策,将师生的满意作为工作标准,给师生充分的发言权,只有让师生真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作风变化和成效,才能取信于师生,实现从严治校。

二是完善高校的执纪问责机制。强化制度规范的刚性约束力量,严肃执纪,发挥高校纪检监察的震慑作用,坚持制度面前无特权、制度约束无例外[8],强力落实高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的问责制度。常言道,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失去了强力惩治,治本无从谈起。要真正纠治“四风”,必须加强问责,主动追究相关责任,使高校内部党员干部和教师都能对制度心存敬畏。不仅要健全纠治“四风”的责任落实机制,而且要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高校行政部门和学院基层单位的职责体系,一级级、一层层定岗定责抓落实,追责任。同时,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好责任追究“杀手锏”,做到发现一起就严厉惩处一起,并及时给予通报;彰显“不敢”的震慑效应,始终做到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特别是持续通报违规违纪的典型问题,惩前毖后,对高校管理发挥警示震慑效应。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高校纠治“四风”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依法治校和全面从严治校的基本要求,形成人人讲政治守规矩、讲纪律守底线、讲管理守规范[9]、讲作风反“四风”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高校纠治“四风”工作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四风治校执纪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执纪不因事小而“散光”——不“大小统管”的执纪,就是对企图违纪者的纵容
执纪监督蒲城破解熟人圈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对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再思考
以依法治校提升大学管理水平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万荣县:“三措并举”强化执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