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与现实指向

2021-12-29周黎华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劳动育人

周黎华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16)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动是人作为“个体存在”的必要行为,是获取幸福生活的源泉,更是体验和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让中华儿女不断走出桎梏,迈向更为光明的未来[1]。在今天的中国,一方面,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推动中华民族的地位持续跃升,在世界舞台备受其他国家的关注与尊重;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相辉映”的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文化思潮和腐朽观念,借助互联网络涌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如果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势必会严重影响国民身心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成才[2]。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新的作风和担当“鼓与呼”,在顺应时代发展走向与人民期待的过程中,继承马克思主义,吸收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为依托,在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后,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考量,针对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进行了多次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劳动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开创了新格局、提升了新境界。

一、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但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突出人的价值的主要载体,更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途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实践中,被视为最根本的原则”[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和劳模精神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只有通过劳动、依靠劳动者的双手,才能在艰苦奋斗和辛勤创造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4];习近平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人本理念,秉承以劳动者为本的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劳资矛盾、化解劳动纠纷,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善,提供重要理论支撑[5]。

(一)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始终以下面的思想、文化等为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对劳动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论述,甚至面向世人提出了与社会生产、生活十分契合的“教劳结合”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劳动并非是单纯的谋生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价值。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有关劳动及其价值的定义,为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创新。(2)中华民族的传统劳动思想。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内一直包含朴素的、辩证的、先进的劳动思想,中华儿女始终将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以劳动换幸福”视为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中华民族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绽放出无限光芒。古往今来的劳动思想、教育思想以及对劳动教育结果的关注,让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获得了重要的文化滋养。在很多场合,习近平都明确指出“是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是“劳动谱写了中国成就”。(3)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思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通过劳动,不断谱写中国革命的辉煌、中国建设的成就、中国改革的魄力,将已有的劳动经验和现有的劳动精神叠加,势必会继续创造更多、更新的辉煌。在习近平的劳动观体系中,将劳动精神定义为“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这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劳动观念,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实践融合在了一起。在新形势下,中国的社会大众,应该坚持学先进、赶先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始终以劳动模范和崇高的劳动精神激励自己[6]。

(二)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劳动、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赞扬劳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会面时指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幸福均应通过辛勤劳动换取和创造。中国共产党要紧密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解放思想和扩大改革开放中,持续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劳动维系着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必要时候,要把劳动教育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撑,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光荣,在全社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风尚。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及表彰全国劳动模范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深情赞美,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论断上升到了新的高度。(3)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2018年,习近平从中国国情、社情、民情出发,结合社会现实,不止一次地针对劳动精神做出了阐述,希望在全社会范围内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者,在充分弘扬劳动精神的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发扬光大,这不但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华民族劳动思想及其价值体系。(4)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载体。在2019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中,以实际行动和辛勤劳动,创造出美好生活和美好未来。

二、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场域和丰厚意蕴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劳动是“最根本的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征程中,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幸福”。特别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问题上,更应发扬劳动精神,激励全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7]。因此,在理解和学习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中,既要明确其所处的时代场域,又要掌握其丰厚的时代意蕴,以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思想引领与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场域

在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除了要明确劳动、劳动教育的中国属性和科学内涵,还要界定其时代场域,以便为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劳动热情,提供必要的、有力的思想武器。(1)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生命体。在习近平关于劳动、劳动精神重要论述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实践观,彰显了中华民族面向艰苦奋斗的劳动教育观,不但有利于培育中国人民的劳动情怀,还能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为劳动教育提出全新要求。(2)以新时代为背景发扬劳动精神。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是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劳动精神做出的新判断、得出的新结论,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劳动者及其劳动价值主体性、劳动尊严以及劳动民主管理等新时代课题进行的新思考、新探索、新实践。面对汹涌而来的国际风云,中国人民需要迎接挑战,奋力前行,以双手创造幸福,以劳动突破桎梏。(3)以弘扬劳动精神破除新时代阻力。习近平通过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以及中华民族劳动观,总结并创新了传统劳动观,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诉求出发,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观。在当前乃至可预见的将来,中国需要继续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困境,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为了应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进行了深刻、全面、系统的有关劳动精神的阐释,确认了劳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明确了其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丰富意蕴

习近平针对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一脉相承,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赋予了丰厚意蕴。(1)习近平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但对劳动者的劳动实践进行了高度肯定,也予以了科学总结,由此而形成的习近平劳动观,更是成为工人阶级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延伸,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2)习近平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涉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上述精神相互促进、彼此包容。在过去的多年中,习近平始终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积极作为中维护劳动者尊严,使之在体面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并为此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3)习近平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印证了“劳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既高度关心、关怀劳动者,也全面肯定劳动的地位和作用,并为此进行了深刻论述,让习近平劳动观成为党中央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依托。

三、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

习近平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为何劳动、如何劳动”提供了指引,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体系[8]。在相关论述中,表明了劳动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印证了劳动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结晶,阐述了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劳动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全球治理体系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国际时局演化显著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合关系”较之于以往变得更加明显。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以“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起点,肯定和重申了中华民族是孕育劳动精神、发扬劳动精神的民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蕴含着自成体系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因此,在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相关论述中触及了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体系,挖掘了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而形成的中华儿女的优秀品德,为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奠定了十分坚实的文化基础,让其在最初形态中就携带了劳动精神的良好基因。

(二)劳动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结晶

当今,全世界人民都处在“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依赖——和平与发展始终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重要主题。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中华儿女凭借勤奋努力和韧劲,创造并积淀了恢宏壮丽的劳动文化。在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中,探索了中华儿女的劳动进程,理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劳动实践,明确提出并弘扬了劳动精神,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从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遵循。此外,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彰显着对劳动的尊重、对知识的推崇、对人才的爱护、对创造的追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结晶,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理念。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均应该保护、爱护劳动模范群体——他们在工人阶级中属于“闪光群体”,应该给予他们崇高的声誉,使之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尊敬。

(三)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独特的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正是在不计其数的劳动创造中,逐渐让劳动精神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之中,并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形态表征出来,这一良好的文化传统和具有明显时代价值的思维理念,成为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得以丰富、发展的文化基础与厚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要素的重要体现。在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中,劳动精神带有明显的民族属性,传承的是独特的民族精神,体现的是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族情节,彰显的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的人生追求以及民族精神得以创新发展的关键推力。

四、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现实指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全社会都对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提出了全新要求,而“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被边缘化,或被归为德育的附属内容。劳动教育往往只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的基本技能,忽视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有关劳动情怀的培育,忽略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9]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面向全社会开展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劳动精神教育,才能改变劳动精神薄弱、劳动教育融通不畅等问题,才能让劳动精神始终被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处在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部位”。在新时代,需要遵循教育、育人规律,通过教育和劳动的结合,不断消除育人短板,并在全方位弘扬劳动精神的同时,最终搭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根本保证[10]。

为此,需要将劳动教育写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让“劳动”不再是“被忽视”的一环,要通过深入贯彻和实践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其时代内涵以及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以“三全育人”为载体积极稳妥推进劳动教育,让青年一代热爱劳动和崇尚劳动,在尊重劳动中强化素质、提升技能,将自己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劳动教育中以文化人、以行导人,始终坚持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激发教育工作者系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引导和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在增长见识、增强素质、顽强奋斗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一)将劳动教育写进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更加系统地阐明劳动精神的历史源头、嬗变轨迹与生成逻辑,更加深刻展示劳动精神的理论渊源、历史根据和本质特征,有必要将劳动教育写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实践价值。(1)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时候都要确保“在场”,而不是“缺场”或者“失场”。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在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指导下,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要提高劳动课程的设置率。(2)教育工作者群体需要全面领会和学习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内容,以多种有效方式,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期间,要增加劳动教育类课程的劳动课时,通过全过程跟踪管理,对劳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研判和分析,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参照,有针对性地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3)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现实转化。在进行师资培训或者劳动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上,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对劳动精神的正确认知,借此激励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劳动、认识劳动精神,通过学习和应用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提升组织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目的。

(二)以“三全育人”为载体积极稳妥推进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为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精神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期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稳妥推进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1)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在劳动精神培育中的推动作用。以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为指导加强劳动教育、重塑劳动文化,不仅要能够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也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规律,通过系统建构全员育人新模式,把劳动教育打造成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应该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中间形成合力,通过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范式,让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起到凝心聚力、共同参与的作用。(2)遵循劳动育人要求,全面发挥全程育人的促进作用。为了让受教育者能够将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教师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受教育者做到知行合一。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引导他们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劳动内容时,做到课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之间的交融贯通,在与社会生活进行结合以后,使之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对劳动以及劳动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3)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全方位育人的现实作用。在强调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基础上,要从根本上重视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在劳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论是小学、中学、大学,抑或是公共课、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课,都要将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及其重要思想融入其中,不断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三)在劳动教育中以文化人、以行导人

通过劳动教育达到以文化人、以行导人的目的,是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1)加强对社会主义劳动文化的研究。劳动教育的中心目标是锻炼并涵养受教育者的奋斗精神和劳动习惯,使其在成才过程中磨炼意志,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因此,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让受教育者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习惯和真挚情感。(2)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了实现全方位的劳动教育,除了应该重视教育教学大纲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并加以贯彻落实外,还要把劳动教育理念、目标等渗透到育人载体当中,以实现新时代劳动育人目标。期间,要以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为指引,引导受教育者崇信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劳动理念,使之对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形成深刻认知,在明确其时代价值与实践导向的同时,倡导全社会都能够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更为美好的生活。(3)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习近平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贯穿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多举并施、多措并行中培育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使之在努力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站位,聚焦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发展的宏大视野,既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也有鲜明的时代属性,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在继承中发扬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让其带有了中国属性、时代品格、实践指向,更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弘扬提供了理论指引与思想支撑,其理论价值、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当下和可预见的将来,需要继续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尤其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更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扬帆再出发,开启新征程,为努力实现“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贡献力量和心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