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疑解惑 促师生成长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年第9期导读有感

2021-12-29朱蕾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本质动态

□朱蕾

通读整期杂志,发现直接或间接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研究的文章有15篇。其中,“本期话题”栏目的内容就是“化解学生疑问的实践研究”。确实,如何化解疑问很有研究价值,不仅对于学生有价值,对教师亦是如此。化疑解惑的过程就是不断观照数学核心概念本质的过程,教与学在化疑解惑中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一、在实践探索中解惑:多感官参与下的数学活动丰富体验

人们总是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操作可以丰富体验,在多感官参与下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让疑问在多层次的操作实践中逐渐化解。

李雪峰、曹翰麟老师在《拉长活动体验,促进深度思考——以〈反弹高度〉一课的教学为例》一文中,以《反弹高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拉长活动体验,将一个实践内容拓展为由3课时的课上教学、2课时的课下实践以及后续多课时的自主综合研究组成的系列课,形成“3+2+N”的课程结构。学生通过“问—学—问”的自主学习方式,能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经历体验、感悟、创造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邵爱珠老师的《怎么做能更好地感知1吨有多重》一文,直指我们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吨”是一个既大又抽象的质量单位,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如何教学像“吨”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又不容易直接感知的计量单位呢?邵老师给出了妙招: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借助熟悉的事物通过推理帮助学生感知。

贺哲君老师的《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和蒋迪峰老师的《怎样借助绘本与计数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两篇文章,也和前面提到的几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助多样化的操作,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突破学习难点。

二、在联系观照中解惑:多线索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形成互联

学生作为成长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问题和知识深层本质之间的联系,逐步掌握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何月丰老师和他的团队近年来着力开展“学生会有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化解学生疑问”的研究。研究发现,目前的数学教学虽然已经非常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但学生往往并不能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都加以解决,难以独自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无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也更难以深刻理解知识背后的道理。有些学生的疑问,被掩盖在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下,学生经常会没有机会表达而教师却不知晓。何老师带领研究组成员,结合对学生的调查,梳理了二至六年级学生的十个典型疑问,并就这十个疑问对全国近2300名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发现疑问的化解情况非常不理想。他在文中指出:每一个学生疑问的背后,实际上都藏着某一知识的本质,对教师而言,这实为一种隐藏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更为精准和深刻的教学指导,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组文章中也给出了操作路径:通过“测疑、辨疑、化疑”三个步骤,找到疑问和知识本质之间的联结,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在疑问化解的同时实现知识的建构。

“本期话题”给读者提供了四个生动翔实的操作案例,分别对应课标中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读一读会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三、在动态发展中解惑:多形态运动中的数学知识变式拓展

数学知识各部分之间不是零散冲突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律。学生的认知也是有结构的,旧概念“变化”成新概念有时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如果学生能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变化规律和发生发展过程,那么疑惑也就会自然消散。

蒋徐巍老师在《让教学扎实而丰厚——“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建议》一文中提到了学生认知中常见的一个困惑:在学了面积公式后,面对细长的、非标准的、高在图形外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会认为此前的面积公式是不适用的,或者疑惑到底是否适用,他们会觉得和之前所学有矛盾而不认可这个公式。蒋老师给出了解决策略:通过各种变式,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的结构性认识。例如在给出公式的字母表达式时,反问学生:这个公式适用于所有平行四边形吗?同时配以课件演示,把典型的平行四边形拉成各种变式,再次展示面积和底、高的关系。也可以保持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将典型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变化,把平行四边形拉得越来越扁,感知高和面积的联动关系。

喻明霞老师在《定向图形本质引导动态建构——基于操作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思考与实践》一文中提到,帮助学生定向图形本质,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行“动态教学”是关键。喻老师在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呈现平行四边形的动态形成过程,不仅要把静态的知识点教给学生,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认知结构,把教学内容创设为动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物观察、模拟学具操作、纸笔操作、动态课件演示等动态学习中解决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国古代的哲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问题对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作用。若想达到以问题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需要先解决“问题是什么,问题怎么提”这两个问题。问题提得好,就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运用知识。闫佳洁和于国文老师的《他山之石:ICME-14“问题提出”研究观点综述与教学启示分析》一文为我们打开了国际视野,带我们走进了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了解最新的国际数学教育中对“某一场域下的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的表现研究、问题提出的诊断功能、问题提出的过程以及问题提出的教学策略”这五个方面的研究。本期杂志中还有蒋鑫源、郜舒竹老师的文章《“数”与“量”的意义辨析》,这篇文章能帮助教师在辩证思考中厘清概念,能为教师答疑解惑,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这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也能从中提出问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解决,在提问解惑中前行成长。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本质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国内动态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动态
童年的本质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