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素养立意时代历史表述能力的培养
——以2020 年高考试题为例

2021-12-28湖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救国所学考查

湖北

语言表述能力是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能力,对它的培养需要多个学段、多个学科的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学科特色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新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历史表述能力的考查,在二轮复习及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

一、素养立意时代历史表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表述能力的基本含义与表现

所谓历史表述能力,指的是运用历史学科的概念与术语,按照历史学科的规范,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概括和叙述历史脉络、探讨和论证历史问题、评判和论述历史现象等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或考试中,结合历史材料回答问题或论述、解释历史问题,是其历史表述能力的显性表现;学生理解、评价、分析他人历史表述或历史论述优劣得失的能力则是其历史表述能力的隐性表现,这种隐性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和审读历史试题两个方面。

学生历史表述能力的显性表现与隐性表现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但历史表述能力的隐性表现常常被忽略,抑或是被视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而未能正视其与历史表述能力显性表现之间“一体两面”的关系,这值得教师关注和警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表述能力的重要价值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来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重视历史表述能力的培养,否则核心素养无法落地生根。

历史表述能力是历史理解素养与历史解释素养的一种直接体现。在历史表述过程中,离不开对历史时空的描述与史料支撑,因此,时空观念素养与史料实证素养也必能从中得到体现。此外,在历史表述过程中,学生能否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关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否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也必将得以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必须与培育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素养有机结合。

在素养立意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并不是终极目的,而仅仅是促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之一。

二、素养立意时代高考对历史表述能力的考查

(一)选择题中对历史表述能力的考查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对学生历史表述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其隐性表现方面。学生历史表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对选择题题干材料的理解、试题设问指向的把握、选项正误的判断与分析。在不同的选择题中,对学生历史表述能力考查的程度有所区别,在一部分试题的解答过程中,历史表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例1.(2020·全国卷Ⅱ·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D)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想要顺利解答本题,学生须有较强的历史表述能力。题干材料非常简短,但其含义非常丰富,需要学生认真品读,理解明朝从匠户直接为官府提供所需物资到由匠户为官府提供从市场上采购所需物资的银两的转变。由此推断出,原属于官营手工业的匠户生产的产品流向了市场,加上官府面向市场的采购,市场上手工业品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从而推动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同时,官营手工业不再作为政府所需物资的直接来源,其优势逐渐减弱,最终其主导地位被民营手工业所取代。

如果学生能将相对复杂的历史现象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清晰,那么,其理解简短的题干材料背后的丰富含义便不会困难。本题设问是“反映了”,其旨在要求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历史本质。在分析选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本题考查了严谨、准确的表述规范,“取代”“主要”这类词表达的语气程度值得认真推敲,“发展受挫”“遭到削弱”这类描述的准确性值得仔细判断。在新高考地区的试题中也有类似的试题,如2020 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以下简称为“山东卷”)第5 题:

例2.(2020·山东卷·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B)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本题呈现了黄宗羲通过对“崇本抑末”这一概念的考辨,指出了后世统治者施行的“重农抑商”是对古圣先王思想的误读,得出“工商皆本”的结论。这一论断反映、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不能直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其表达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不满,但A 项“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不够具体、准确;这种论断的方式是通过对经典的研究来服务社会现实,因此是“体现”了而非“宣扬”了经世致用思想;其“旨在”为变“抑商”为“重商”提供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影响到其对选项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对设问指向的精准把握。本题材料还可以启迪学生,在理解、运用历史概念时应该溯本清源,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历史表述中不能误用、混用历史概念与史学术语。

(二)主观题中对历史表述能力的考查

高考在主观题中对学生历史表述能力的显性表现与隐性表现均有直接、明显的考查。对于学生历史表述能力显性表现的考查,直接体现为主观题中对学生答题时的语言文字表达与组织论述的要求,在开放性论述题中尤其明显;对于其隐性表现的考查则与选择题相同,主要体现在解读试题材料与审读答题要求中。

例3.(2020·全国卷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在解答本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解读他人历史表述的态度与方法解读试题材料与答题要求,准确把握答题要求,不遗漏答题限制条件,厘清答题思路。抓住“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反映其时代特征”“自拟书名”“具体史实”“论证充分”等关键信息,同时结合材料可知,“某一历史时期”可以是从先秦到1840 年之间的某一个朝代或某几个相邻的朝代,抑或是某一个朝代的某一个时期,需在所拟书名中直接写明;“时代特征”可以是古代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中某一方面的时代特征,也可以是综合各个方面的总体时代特征。

学生在准确审题后可组织答案,进行严谨而准确的历史表述。“自拟书名”要求不能抄袭材料中的书名,要明确、准确地写明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还要明确、准确地指向其时代特征,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方法,紧紧围绕书名蕴含的所选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运用多个准确、具体的史实进行充分而有效的论证,不能史论脱节或堆砌史实。此外,还应该坚持唯物史观,彰显家国情怀,在拟定书名、论证与总结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落入“欧洲中心论”等西方话语陷阱或“中原中心论”等传统史学误解、局限与窠臼。

三、素养立意时代历史表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素养立意时代历史表述能力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就不得不首先明确素养立意时代历史表述能力的内在要求。

1.必须实现必备知识的融通与活用

教师要站在“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明确学生必备知识的边界。对于必备知识,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识记,但不能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而是要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构筑知识网络,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2.力求表达方法的规范与严谨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表述要符合学科特色,要力求客观、全面地呈现历史的原貌,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准确,意识到历史表述与文学创作、应用文写作的不同之处。

3.应该坚持唯物史观,砥砺家国情怀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历史解释,即使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表述也蕴含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培养学生历史表述能力的同时,教师应该同时注意渗透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尤其不能忽视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素养。

(二)巧用高考真题,促进学生历史表述能力提升

运用高考真题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既可以直接选用某些明显侧重考查学生历史表述能力的高考真题,也可以在不改变考查这一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对这类真题进行改编,还可以模仿这类真题尝试原创。

例4.(2020·全国卷Ⅱ·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所示:

——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明显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除了让学生直接解答这道题,教师还可以借用原题材料,改编设问,进行变式训练,以提升学生显性与隐性的历史表述能力。如将原设问改编为以下设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大支柱中任选一个,予以说明。(要求:写明所选支柱,史实准确,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与欧洲一体化”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神殿式结构示意图直观明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创作一幅神殿式结构示意图。(要求:写明标题,简述构思,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可不作图)

(三)精心原创专项训练题组,聚焦历史表述能力培养

为了便于聚焦、提升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围绕某一材料,设置多种不同设问,构成一个专项训练题组进行有效训练,不失为一种良策。

例5.(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的各种救国论调:(1)夷技救国论;(2)资政救国论;(3)洋务救国论;(4)维新救国论(君宪救国论、立宪救国论);(5)革命救国论(共和救国论);(6)实业救国论;(7)教育救国论;(8)科学救国论;(9)社会主义救国论;(10)文化救国论(传统文化救国论);(11)理学救国论;(12)宗教救国论(立孔教为国教);(13)佛教救国论;(14)基督教救国论(冯玉祥、基督教知识分子群体);(15)物质救国论;(16)知识救国论;(17)读经救国论;(18)精神救国论……

——据《中国近代史上八大“救国论”》等整理

(1)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任选两种救国论进行阐述。(要求:写明所选救国论,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任选两种救国论进行评述。(要求:写明所选救国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任选两种救国论,围绕它们之间的关联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写明所选救国论,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4)阅读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5)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不同的救国论,虽然目的相同,但道路各异,其间也存在诸多论战。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选择两种救国论,拟定辩题,写一篇辩论词提纲。(要求:辩题明确,辩论词为陈词阶段或总结阶段皆可,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近代中国的各种救国思想中蕴含着诸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启示,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7)历经近代无数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今天的中国正走向富强。联系现实,提出一种强国论,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综上所述,历史表述能力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涵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广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素养立意时代培养学生历史表述能力的重要价值,准确、全面把握高考对学生历史表述能力的考查要求与趋势,积极探索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表述能力的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救国所学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非所学
非所学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常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