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路径探讨

2021-12-28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培育文明生态

肖 贵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生态文明观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形成的根本观点和立场,也是关于如何认识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思想理论的总称。具体来说,主要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取得了极大的物质财富,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基于此,新时期培育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大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有效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进而实现“美丽中国”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1.1 培育生态文明观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素养。生态文明观培育是指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应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也会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自觉性,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切实履行道德规范,以达到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根本目的,进而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2 培育生态文明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培育生态文明观既是增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建设美丽中国。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承担起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2〕,也是教育更好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高

当前,大多数人对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主体意识不强,将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主体归为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培育中应发挥的作用。而高校开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课程,只局限于生态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其他专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较为匮乏。加上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其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大大降低了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成效。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培育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对生态文明观的正确认识,行为上也不加约束自己。如,有的大学生毫无节制地使用学校里的自来水,去超市从不携带购物袋,随地乱扔垃圾等。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正是这些细节反映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缺乏对大自然最基本的尊重。

2.2 教育内容匮乏

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时期,时间短且经验不足。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课程,但由于教育部门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的统一规划,使各高校自主设置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内容,从而出现课程内容匮乏、课程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重点是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但各高校仅仅与本校的培养定位、培育规划相结合,缺乏必要的实践课程。同时,在部分高校开设生态文明培育课程的前提下,已有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觉醒,但自觉性还有所欠缺。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对大学生是否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一定影响。如果生态文明意识强烈,那么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知识将会成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如果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就会出现实践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3 培育制度不健全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且会受教育制度、教育环境等情况的综合影响。当前我国教育部门仍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导致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实际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培育目标不明确、原则缺失等问题,借鉴道德培育的做法,混淆生态文明观培育和道德养成教育之间的区别,不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培育。

现阶段,生态文明观培育是在生态文明教育或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开展的,忽视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特殊性。加之相关制度的不健全,无法约束好大学生的行为,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难以达到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预期目标。

3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新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1)由于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是需要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来实施的,社会、政府、教师以及家长都应该提高对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重视程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具体来说,社会方面,应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行政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对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效果;高校方面,应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摆在当前发展的突出位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能切实指导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体系;教师方面,应以身作则,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通过第二课堂等方式来培育生态文明观,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方面,应主动参与关于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家人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进而推动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进程。

(2)高校应创新生态文明观的宣传体系〔3〕。通过网络、报纸以及电视等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4〕,有效控制负面舆论,表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优秀人物,传播正能量。并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彻底曝光,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

(3)高校应提高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重视程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培育过程中,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积极构建生态文明观的网络教育阵地,便于大学生能随时随地了解到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知识。让大学生养成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自然观、绿色消费观等生态文明习惯,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生态文明观培育效果。

3.2 完善教育内容,提高综合素养

新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应完善教育内容,提高其综合素养。

(1)在生态文明观培育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尽快明确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教育发展规划,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教材,规范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使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有据可依,为其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高校应遵循主观能动性、发展持续性以及实践参与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及时完善与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将生态文明观渗透到各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其充分满足新时代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效果。

(2)高校应注重生态文明理论教育〔5〕,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将生态观渗透到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改革教育内容,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学生而言,应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知识的培育,借助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开展相关的专业实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非专业学生,应开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课程,开设相关学习讲座,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进而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明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以及意义,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进而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中来。

(3)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过程中,高校应着力培育生态社团实践平台〔6〕,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并发挥学生社团的同化引领作用,使其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例如,学校社团应通过积极举办一些活动,如学生生活垃圾回收日,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提高可回收垃圾的利用效率,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节约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拒绝一次性用品,杜绝浪费行为,并积极号召身边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积极加入绿色环保社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达到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预期目标。

3.3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培育质量

新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应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培育质量。

(1)应完善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政府应统筹做好科学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来保障实施的合法性,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生态文明教育专门法,或将生态文明方面的规定写入环境法,使生态文明建设朝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教育部也应设置相关机构,监督指导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制定相关条例,评估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而为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切实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进程。

(2)高校应加大监管力度,有效发挥校园制度的育人作用〔7〕,不断强化日常思想教育的管理职能,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加以约束,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生态文明观培育工作朝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过程中,高校应完善相关考评制度,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程的必修学分,严格把控教学环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态文明行为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考评表格,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如优先考虑评优评先等;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采取口头警告、通报批评等方式,以此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4 结语

综上所述,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必须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从而推动新时代下美丽中国建设。因此,应切实加强新时代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加大宣传力度,改革教育内容,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培育实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实际的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应主动学习相关生态文明理论知识,以身作则,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和生态行为习惯的社会公民,进而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推动高校生态文明观的培育进程。

猜你喜欢

培育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