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提升师资队伍信息素养策略研究

2021-12-28庞超波洪月华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信息化

庞超波, 洪月华

(1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2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革新是史无前例的。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网络教学系统和教学平台的接踵而至,传统的集中式授课遇到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慕课、翻转课堂和各种学习APP等线上课程的出现,学生可以跨时空学习。“互联网+”环境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性和主体意识,学生知识习得的成效获得了提高。因此地方院校教师必须以生为本,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普遍开展线上教学,可以预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以后教学的常态,再加上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要求更高〔1〕。

1 提升地方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承担着“双创”高素质人才培养重任,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效果的好坏〔2〕。“互联网+”时代教育平台日益多元化,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新型教育生态圈微课、翻转课堂和慕课等使教学充满活力焕发生机。地方院校教师若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就需要利用这些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这就对其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积极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意识,提高搜索信息、分析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对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最终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提升地方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成为“互联网+”时代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措施。

2 “互联网+”时代地方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以广西的地方院校为例,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意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在“互联网+”时代快速推进,为了顺应教学环境发生的变化,地方院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已经有所提高,然而大多教师是被动接受迫不得已才改变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仍没有把提高信息素养放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位置,欠缺信息意识的主动性。

(2)信息知识缺乏

地方院校教师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但对于信息化的整体把握还是模糊不清。很多教师把信息素养等同信息技术,这种狭隘理解导致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滥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教育教学信息经常推陈出新,但只有少数教师会积极主动地去搜索了解,绝大部分教师对国家提倡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发展动态了解不够深入。

(3)信息能力参差不齐

地方院校教师信息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效果和频率有直接影响。据调查,地方院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与教师专业、所授课程、年龄及是否常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有密切关系〔3〕。大部分地方院校教师检索与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强,也都基本掌握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办公软件和专业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同时能熟练使用,但是对于视频音频软件的编辑操作就不熟悉。目前地方院校教师最欠缺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专业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也有限。

(4)信息道德意识薄弱

地方院校教师的信息道德意识淡薄,同时对信息安全不够重视。大部分教师在筛选获取信息时都能识别不健康信息、并做出取舍。只有少数教师在引用他人成果时进行标注,然而大部分教师经常是对信息重新整理后变成自己的成果。对软件和教学资源,绝大数教师觉得盗版和正版没有区别,认识不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3 “互联网+”时代提升地方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推动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举措是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教育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及教师本身的共同努力。随着“互联网 +”的持续深入,成为教育信息化践行者的地方院校教师,急需全面提升其自身信息素养的关键是强化信息意识、加强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完善信息化培训机制和建立激励制度。

3.1 强化信息意识

为了确保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的政策文件,并给予财政拨款,但遗憾的是地方院校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缓慢,主要原因是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深刻,教学观念转变迟缓。各级领导应率先垂范,通过加强校园信息化软硬环境建设和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以此将“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灌输给全体教师,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使他们从根本上、心理上接受和采纳教学创新。教师个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教学模式,有意强化信息意识,如此才能持续不断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

3.2 加强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良好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是培养和提升地方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4〕。据调查,近半数以上的地方院校教师觉得学校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环境建设不强。因此,学校应该建设万兆数字校园主干网和全覆盖的无线校园网络,营建智能高效的智慧教室,以此来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硬件建设,为教学方式的更新提供硬件支撑。至于软件建设方面,学校需要引进全国优质数字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学习支持系统等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地方院校教师唯有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里,才能使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然后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3.3 完善信息化培训机制

在职培训是提升地方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培训内容上,要为地方院校教师选择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知识、学科教育教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深度融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训。培训形式上,不能一概而论,学校应按照教师的年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与专业等提供分层次、多渠道和多规格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5-7〕。教师可以根据职业需求,有选择地参加各类不同主题的传统面授培训,也可以通过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参加线上的各种专题培训。通过培训教师能尽快熟悉“互联网+”的教学环境,更擅于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环节。

3.4 建立激励制度

调查发现,很多地方院校教师因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无法再分出精力去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术〔3〕。针对该现象,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同时出台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将线上教学也纳入教学工作量考核,表彰和奖励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进行改革并获得较好成效的教师〔8〕。或学校可以把教师完成教学信息化的效果作为评聘晋级的考核指标,以此促进教师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最终形成信息素养提高与教学创新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竞赛是激发教师学习和参与的一种方式,学校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微课、慕课和SPOC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竞赛活动,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通过教研项目立项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相关教改研究。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院校教师首先要对“互联网+”有客观的认识,准确把握其对高等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教学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被重塑了的教师角色。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时,务必要根据当前教师信息素养不足的现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大胆创新,把“互联网+”优势转变为教师的教学优势,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还要注意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各项策略的实施要常态化。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信息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