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学校学习空间群的思考与实施路径

2021-12-27韩瑜刘晓婷梁泽明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韩瑜 刘晓婷 梁泽明

[摘要]2019年9月,“广东顺德一中附小新德业学校”更名为“广东顺德本真未来学校”。在寻找学校发展新方向过程中,笔者定位新一代学习空间构建——学习场景重构,通过科技赋能、智慧赋能、创新赋能,为学校打造一个开放融合的教育新形态。

[关键词]数字环境文化;学习空间群;未来学校

一、基本背景

当笔者以一种“未来”视野来审视学校的空间和功能配置,以“新一代学习空间”的要求来创建未来学校,以新发展的眼光来衡量现有的空间资源时,发现诸多问题和困难:

1.过去学校分区是以学科功能划分的,单体空间功能(常见的是实验室、图书馆)比较单一、分散;

2.学校的发展、学生增加必然造成空间资源(如:教室)的紧张;

3.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的落地,以学科新需要为目的空间诉求与学校固有场室存量有限的矛盾凸显出来。

如何挖掘学校现有空间资源,进行有目的、有主张、有特点的重新组合,实现“未来学校”“新一代学习空间”的重建?

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最好是整体规划布局,整体呈现未来学校文化内涵和学校特色,即群落联结,综合一体。

2020年初,学校确立了“未来学校新一代学习空间”构建的战略思路:清理家底,精确掌握学校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腾挪场室、升级设备、迭代技术、复合功能、变换方式、整合课程、创新内容,利用旧场地,打造新群落;以数字环境文化和数字形象文化建设为抓手,将校园西边连片的建筑空间,进行彻底重构。笔者把这一工程,称之为“西部重建工程”。

二、实施路径

(一)建设高质量的互联网络

学校采用双网组合,即教育城域网和专线宽带网。“万兆进校,千兆到室”,全校所有室内学习空间铺设到位;应用wifi6技术设备,主动契合5G网络时代,教育城域网和专线宽带网双网组合;服务器配置设计为2+1多组组合;实体“云”和虚拟“云”相结合,自建和搭载相结合,建立“本真云”。

(二)创新的高维、新维和多维一体的学习空间群

经过实体空间新改造,学校三维空间内部集成和聚合功能大大加强和提升;在强大的基础网络的支持下,学校维度场景将突破旧有的、传统的布局结构模式,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相互融合,高维学习空间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世界。通过四个向度的设计变革,实现学校实体空间的连通可实现、组合有变化、场景更灵活,支持并推动现有教学方式的变革,催生教育教学新的跃迁,创造新维学习样式。

空间分布、功能承担、内容划分、场景使用,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结,既合理分布又统一组合,既多样呈现又集为一体,在空间、时间、课程、文化之维和生命之维等多个维度上形成一个有机体。

(三)功能耦合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场景

基于室联网,通过集合、复合,将各个空间联结成一个虚实结合的网络,创造智慧教室为空间载体的“场”形成点对点和一对多的传递效应,相互产生影响和作用,促成多种的、新的教育教学变化,实现耦合效应。

(四)泛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心理+的“本真园”与定义为“心·读廊”的“三横一纵”校园文化廊道,是“西部重建工程”的泛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对象,共长约500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通过视觉、内容、装置设计,嵌入“游戏元素”,融合视觉阅读、听觉阅读和平面阅读、网络阅读方式,打造一个有足够长、宽、高的互联网+泛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五)催化融合的课程变革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动手(手·工场)—动脑(脑·工场) —动身(绿·工场,MR体验场,未来厨房生活场) ”的逻辑,以“简单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原则,以“做中学”“学中用”为途径,实行跨学科融合;将相关学科教学整合到新的学习场景中,尝试混龄编组,融入双师教学、跨界学习,打通家庭客厅和家长在学校空间或网络空间互联互通,教师重设课程内容、秩序、资源,最终打破学科、空间、角色、学龄、知识边界,达到去学科化,或学科融合化。

三、形态及特征

(一)空间联结的群形态

整个空间群包括几大板块:工场空间组合(“绿·工场”、“手·工场”、“脑·工场”和“身·工场”)、室联网空间(3+1+1组合)、本真园(心理+文化园组合)、三横一纵“心·读廊”。整体构成“新一代学习空间综合体”。

(二)能力联结的课形态

以“人——能力”为空间定义和内容划分,体现“功能多元化”这一关键词,创造不同的学习模式,但仍然以“课形态”呈现,即具有时限性、空间性、单元性、周期性的基本特点;但是,“课”与“课”、“课”与人、“课”与外部世界的联结更紧密、更丰富、更灵活。这符合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需要。

其中,部分课堂融入了游戏化学习元素,适应学生的探秘心,激发探究意识;自性的心智教育,着眼于學生的内在心理动能的觉醒和自觉,在情绪、情感、意志力上,体现积极干预的教育行为;新维课堂在激发学习热情,激活敏捷思维上,利用环境布置和适当装置,同时,提供创新的内容,在人与环境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能力。

(三)网络联结的网形态

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场景更加开放、多维、赋能,构建新型的网络联结。

第一,利用智能设备衔接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联结,实现交互式学习、共享式学习、协同式学习、跨界学习和多维学习。

第二,依靠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技术设备,连接高维知识数据空间,支撑个性化的深度学习。

第三,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常态化呈现。此次疫情下的“线上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步在互联网+和5G+的条件下,推进课内课外融合、现实虚拟融合、理论实践融合的全场景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好“室联网教学空间”的强大功能,建好线上线下的“本真父母学堂”(家长学校),推进家校深度融合共育的教育生态建设。

四、认识与反思

(一)最先一张纸,最后一公里

“未来学校”创建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集成硕果。“最后一公里”在设计与投入、理想与现实、理念与落地、眼前与长远的矛盾、调和中,是关键环节。教育场景的高新技术应用和管理、教师的适应、改变,需要时间,但更需要决心和坚持。

(二)理论指导和学校实践相结合

在学校层面,系统深刻的理论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但深入理解“未来学校”的基本理念、核心表征和普遍规律,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将“未来学校”理念有机融合到学校现有的文化机体中,调整、激活学校发展成长的新因子,是更为深刻、内在的课题。

(三)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设备的采用和配置,需要“标准”引导

“未来学校”建设是一个“自选”项目和动作,怎样配置技术设备是合理的、适用的、合算的,亟需国家和省市标准的指引和指导。

(四)“未来学校”创建需要结伴而行

目前“未来学校”建设还是“小众”行为,还是“独行者”,但关注者、响应者、跟随者依然成行。笔者期待结伴而行,同伴相助,同行致远。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建设数字校园文化促进区域学校特色发展与品牌塑造研究”(课题批准号:2018YQJK15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编辑部专题.未来学校,现在进行时-未来学校经验分享[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5):4-10.

[2]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全国疫情期间高中在线学习状况调查报告[R].IEE学术,2020:7.

[3]崔璐.未来学校的概念、特征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3):16-19.

[4]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與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46-51.

[5]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兴起、挑战及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 +”教育的学校结构性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7(7):9-13.

[6]曹培杰.未来学校将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私人定制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7-8):77-79.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62.

[8]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9-1.

[9]李哲,前迫孝宪,西森年寿,张海.“未来学校”中孕育的希望(二):人手一台-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的学习工具[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3):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