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策略研究

2021-12-24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8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职业

牛 芳

(甘肃省通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乡村“产业兴旺”是激活乡村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主体,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新型农民”于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被首次提出,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命题,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生产人才困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创业活动为主要收入来源,是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管理的现代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引领者。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特征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曾经说过,传统农民具有身份属性,它代表社会学意义上的农民身份,这体现了等级制度。相比较而言,职业农民则具有职业属性,具有经济学意义,是在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产生的。职业农民是一种崭新的职业,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是,以经营农业为职业,农业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生产方式现代化先进化,符合市场的需求。相比较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收入比较高,文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地位比较高以及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比较高。

2.乡村产业兴旺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的职业认同不强

随着我国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农民作为一种职业逐渐受到重视。但总体来看,当前从事农业的收入比其他途径的收入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压力较大,农民职业的吸引力依然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自我职业认同不强。大多数农民缺乏对现代农业及农民职业的深刻认识,未能真正转变对传统农民的固有认知,没有真正形成由职业兴趣、愿景带来的农业生产意愿和动力。二是社会对农民的职业认同不强。得益于国家强农惠农助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及创业,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农民身份与职业的认同度较低。农民尚未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主动选择从事农民职业的较少,尤其是接受过较高学历教育的青年,在职业选择时优先选择农民职业的相对较少,影响农民职业可持续发展。

2.2 培育对象遴选存在偏颇

目前,在培养对象的选择方面上存在偏颇。新型农民职业类型可以划分为三类,那就是生产经营型、服务型以及技能型。然而,被选送过来参与培训的人当中,更多的是农场主、合作社领导以及粮食生产大户,这些人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比较困难。而缺少一些高素质高能力的人,例如农业企业的领导人,下乡创业的人,有稳定工作的农民,从事服务工作的农民等。而且,不同职业类型的农民,所培训的内容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样就导致了培训工作的效果不太乐观。

2.3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缺失。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培训发展经验来看,制度建设是规范政府内部、政府与市场和其他社会主体之间权责关系的基础,如早在1961年日本就颁布了《农业基本法》,美国也在1963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尽管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制度建设依然不足甚至缺位,致使对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信息管理、培育管理等工作均未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涉及农业、教育、财政、社会保障等众多政府管理部门,在培训政策制定和培训方案执行的过程中,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博弈,不能统筹协作和有效利用资源。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激励性较弱。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政府主导全过程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市场和社会力量等培育主体的参与度不高,扶持政策激励性不强,市场培训主体享受贴息贷款、减税补贴的难度较大等问题,使得“一主多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之路崎岖难行。

3.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建议

3.1 认同: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前提

积极的职业认同产生主动的职业行为。多渠道增加农民职业认同、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稳定职业农民队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培养和强化农民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增强其职业价值感和使命感。农民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特点、发展前景及其对职业农民的要求,培养自身对农业工作的兴趣,激发不断学习提高的动力,提升自身职业化水平,当好新时代的职业农民。增强农民职业选择的主动性,不断拓展农民职业的发展潜力与空间。二是要加强农民职业的宣传工作,提升农民从事农业工作的价值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社会对农民的职业认同感,营造出良好的职业业态,提升农民职业吸引力。三是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激励扶持体系和福利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更加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与经营。四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民的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是凝结和聚合农民的重要力量,通过保护、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增强本地人员对乡村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既有利于唤醒当地留守农民的主体意识,也有利于吸引该地域相关主体返乡,不断增加农村的人力资本。

3.2 强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教育培训顺利开展

目前,导致农民培训工作开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够。培训资料的编写以及印刷费,聘请专家的费用,培训课堂的布置费用,培训教师的工资,宣传推广费用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上级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农民的培训工作,在政策方式和资金方面都要给予支持。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条件,多购买教学培训器材和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其次是鼓励农民开展创业活动,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最后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农民培训工作。同时鼓励一些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农民培训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

3.3 跨越从农门槛、构建全方位培育中青年投身农业的机制

3.3.1 扶持返乡创业的中青年农民成为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此类农民具有一定的资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后续力量,政府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此类农民进行涉农创业的创业诉求、创业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给予政策扶持和经验指导。

3.3.2 激发涉农大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并将其培育成为农业骨干人才。一方面推动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农村与农业企业进行探索学习,建立涉农专业课程设计与农村实习机制,增加学生的农业实务经验,缩小大学生的学用落差感,培育具有创新经营能力的农业接班人;另一方面为投身农村农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补贴和创业贷款优惠,激发大学生投身农村农业的积极性。

3.3.3 引导扎根农村的中青年农民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在充分了解其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问题的基础上,提升其农业技能,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引导其转变传统的农业观念,提高其现代化农业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3.4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政府要努力调动各种媒体资源正面宣传新时代农民和相关政策。首先,努力宣传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正面报道农民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农民的社会贡献,改变人们对农村和农民的刻板印象。其次,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让人们了解政策的目标、培育的内容,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异,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技术创新或规模化发展方面的支持政策等。最后,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在带动村民致富、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评选先进典型鼓励更多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挥聚集效应,不断推进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4.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是任重道远的,除了培训工作本身的准确性之外,还要求社会多方面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关注农民的培训工作,同时也需要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建设新农村需要有知识,有技术,有责任心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做好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才能吸引这一批优秀的农民扎根在农村,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收入脱贫致富,实现振兴乡村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爱的职业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