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途径探析

2021-12-23黎子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历史虚无主义四个自信

黎子琳

摘   要: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愈加丰富,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动摇。实际上,历史和现实是影响大学生“四个自信”认同的两大因素。在历史文化领域,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其代言人在网络上传播“虚无”历史,削弱了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在现实上,一方面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崇洋媚外思想的泛滥,导致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同趋向模糊。为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以巩固和强化“四个自信”的史实基础和现实说服力。

关键词:“四个自信”;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教育;现实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20-03

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和一些社会矛盾,个别大学生对人生理想和自我能力的认同趋向模糊,导致对坚持“四个自信”有所动摇。为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和坚持,深入分析错误的历史观和各种现实因素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加强大学生的历史和现实的教育至关重要。

一、影响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的因素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来分析。其中,历史层面对应的是“文化自信”,而现实层面对应的是“三个自信”,即道路、制度和理论的自信。

(一)历史观层面对大学生坚持“文化自信”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1]从根本上说,“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开始否定自己的历史等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活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通过否定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来实现“全盘西化”的目的。

一些网民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代言人,并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虚无”的历史。他们歪曲和抹黑党的历史,消解党的红色文化的权威。他们以“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原则,竭力声称任何历史都带有编者和统治阶级的主观色彩,断章取义地评价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过程和英雄人物,肆意假设和伪造所谓的“历史真相”。尤其是他们把新文化运动前期批判孔子的历史解读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大学生产生“传统文化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具体来说,他们妄图用虚无的观点“重评”历史发展、主观“臆测”历史规律,并且用娱乐语言“戏说”历史事实。这就把历史发展演变为个别历史人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模糊和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由此观之,历史虚无主义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一旦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否定自己的文化,产生“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救中国”的错误思想。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历史教育来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否则将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不利于全民树立“文化自信”。

(二)現实层面对大学生坚持“三个自信”的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影响大学生坚持“三个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阶段的学生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不断交互中,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美”的教育,却在生活中体会到一些“苦”。近年来,有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有的大学生在追星中迷失自我,也有的大学生把生活当成了电视剧,还有的大学生把游戏当作生活的全部。个别大学生形成了“我穷我有

理,没钱都因国家”“我找不到工作,都因国家的就业政策不合理”等颠倒黑白的观念。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仅从未反思自己,反而把所有的“罪”归结于客观原因。最终,个别大学生消解了对“三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在未来生活中渐入歧途。

崇洋媚外思想的泛滥是影响大学生坚持“三个自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很容易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和精神吸引,形成了“外国月亮比国内

圆”的崇洋媚外思想。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极少数大学生成为“带路党”的一份子,并被划分为“精日”分子(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美”分子(精神上的美国人)。以“精日”为例,他们盲目崇拜日本,罔顾历史事实,竭力洗白日本侵略罪行[2]。他们制造了恶劣的网络舆论,助长了崇洋媚外思想的泛滥,对大学生坚持“三个自信”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不及时通过有效的现实教育来遏制上述现象的发生,那么个别大学生将来不仅无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反而会堕落为“四个自信”的否定力量。

  二、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的教育途径

在过去,高校更多重视理论教育,对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的关注不够。然而,如果忽视历史教育,大学生就不能正确认识过去;如果不重视现实教育,大学生就会在当下迷失。在新时代,高校必须全方位加强历史和现实的教育,并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巩固和强化“四个自信”的史实基础和现实说服力。

(一)加强历史教育,巩固“四个自信”的史实基础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被历史虚无主义误导,根本在于他们不了解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了历史的重要作用:“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3]新时代下,高校的历史教育要以历史辨析和历史本真为着重点,在网络自媒体上建立关于历史科普的平台,推送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科普文章和纪录片,全面阐述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深化大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从而巩固“四个自信”的史实基础。

1.科普文章的目的是还原历史本真

第一,客观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如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比较中日在近代史上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明治维新虽然让日本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但也令其走向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赌博”式的发展,即甲午海战、日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宣战,最终走向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让我国走向富强,但是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坚持兴办近代工业,开启了我国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相比清末时期统治者的腐朽落后,日本的统治者思想较为开放,积极向西方学习,并且制定和贯彻了合理的改革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因此,科普文章要全面、全方位地分析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于大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正确评价重要历史事件。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新文化运动期间,“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致使有识之士强烈抨击以“孔教”为首的复古逆流。陈独秀认为:“共和之名亦未能久存,以与复辟论相依为命之尊孔论,依旧盛行于国中也。”[4]3此外,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易白沙在《孔子平议》开篇中提出了一个评价孔子的原则,即历史的归历史、现实的归现实。在此基础上,易白沙把孔子分为春秋末期的孔子和汉代以来历代统治者尊奉的孔子,并肯定前者而批判后者[4]4-5。可见,新文化对旧文化的批判更多是针对现实,而非传统。他们反对的不是传统文化,反对的是那些借着孔子亡灵来行复辟之事的旧势力。因此,科普文章要着重解释清楚重要历史事件,澄清大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误解,才能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2.历史纪录片的目的是宣传历史本真

第一,历史教育要借助网络平台,向大学生传播各种符合史实的优秀历史纪录片。相比语言上和文字上的论述,纪录片可以让大学生直观、生动地感受历史发展的跌宕起伏和历史人物的坎坷人生,更容易引起共鸣。其中,《燃烧的黄龙旗》《幼童》和《甲午》三部纪录片,分别从不同角度清晰地展现了洋务运动时期,国人从向西方学习以求富、求强,到甲午海战失败的曲折历史。在观看此类纪录片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洋务运动的发展,也能引起对某一历史细节的思考,有利于大学生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第二,历史纪录片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全面展示,对引导大学生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具有很好的效果。历史教育要勇于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驳斥他们坚守的“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错误言论。胡适在1919年《实验主义》中提出:“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5]但是,冯友兰严厉批判胡适为“实用主义者的胡适,本来认为历史是可以随便摆弄的,历史像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他底(的)中国哲学史工作,就是随便装扮涂抹中国哲学史,以反抗中国革命形势底(的)发展,为帝国主义服务”[6]。显然,胡适的原话仅提出一个哲学范畴,即“实在”,论述的是哲学问题,这同历史并无关联。那么,冯友兰的目的是批判胡适,绝不是评价整个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7]因此,拍摄的历史纪录片要坚决反对“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一错误原则,向广大群众还原并宣传历史的原貌,进一步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本质。

科普文章和历史纪录片的宣传教育,使更多非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历史,扩大了历史教育的覆盖面。这有利于还原历史本真,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本质,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权威,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价值的认同。

(二)加强现实教育,强化“四个自信”的现实说服力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一个很深刻的论断:“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这就说明我们要加强现实教育,运用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提高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

1.宣传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高校要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宣传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近年来,“学习强国”平台在大学生中广为流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发展的了解。

在经济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文化方面,人民的文化权利不断发展,公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在政治制度方面,我国选拔领导人始终坚持选贤任能的标准。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在一次题为《中国人,你要自信》的演讲中实事求是地评析中国发展,客观地对比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优劣,呼吁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要自信地看待我们的祖国,相信我们的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张维为教授最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今天的中国,每三年创造一个英国。我们一点都不害怕竞争……特别不害怕政治制度竞争。中国人,你要自信。我们要把不自信的帽子,送给我们的对手。张维为教授的演讲振奋人心,提升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向大学生证明了“四个自信”在实践上的正确性,增强了大学生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动力。

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解释现实问题

当今大学生看待现实问题具有盲从性,所以高校的现实教育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热点问题,并能主动分析热点问题的发展过程。以“涉港事件”为例,我们不应该对“涉港事件”避而不谈或谈之甚少,而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剖析“涉港事件”的发展全局,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认识“涉港事件”背后受西方势力控制的本质。

第二,及时向大学生解释突发社会问题。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因而个别社会问题的发生很容易引发舆论轰动。在突发事件问题上,要向大学生解释清楚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应对措施和结果,才能避免大学生轻信谣言,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如新冠肺炎疫

情,起初由于认识不足,没能及时遏制疫情的扩散,但是后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全国人民一条心、全国各地一盘棋,通过封城举措的坚决实行,“火神山”“雷神山”及方舱医院迅速建设,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党和政府应对疫情的举措及效果不仅有效反驳了一些反动言论,更增强了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总而言之,要重视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历史的宣传和现实的剖析,才能拉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大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彻底认识到生活的改善同我国坚持正确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然成为我国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必然成为“四个自信”的坚定捍卫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历史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

[2]本刊特約评论员.“精日”的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J].前线,2018(4):54.

[3]周少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底蕴[J].人民论坛,2019(S1):134.

[4]李维武.《新青年》视野中的孔子、孔教与儒家纲常[J].社会科学战线,2015(9).

[5]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54.

[6]冯友蘭.哲學史與政治——論胡適哲學史工作和他底反動的政治路線底聯係[J].哲学研究,1955(1):70.

[7]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编辑∕陈晶

导师评语:

文章的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思路清晰,观点正确。一方面,结合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的因素,强调增强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育途径,即加强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文章逻辑性强,简述问题路径合理,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导师简介:段虹(1965—),女,河南开封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历史虚无主义四个自信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