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2021-12-23孟繁昊张瑞富杨恒山李维敏

关键词:农事考核评价

孟繁昊,张瑞富,杨恒山,李维敏,张 琦

(1.内蒙古民族大学 农学院,内蒙古 通辽028043;2.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服务中心,内蒙古 通辽028000)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在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通过改进作物栽培措施所贡献的产量占60%以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器官建成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2],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物栽培学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满足农产品多样供给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科学,能力的培养是该门课程的教学核心.本科学要求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作物栽培生产的能力以及初步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传承农耕文化、心系“三农”和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情怀.由于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学设计和教学环境存在许多不足.这制约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质量,导致学生在作物实际生产中应用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

1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

本科农林院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考虑到课程前后的逻辑性和衔接性,在学习本门课程前通常设置“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气象学”“植物病理学”“土壤肥料学”等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是对之前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和综合运用.在新版教学大纲中,“作物栽培学”学时设置以理论为主,实验和实习学时相对较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综合型应用型的科学,对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另外,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增加图片等更形象的内容,但缺少实物的观察和接触,学生对于农作物的认识不深刻不明确,理论知识多靠死记硬背,缺乏形象的认知和感性的认识,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当前教学方式仍以“填鸭式”为主,课堂上学生能够实践的部分较少,与大田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这种单纯的理论灌输无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并且,这种固定知识传授容易导致固化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学习也缺少主动性.

1.2 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很多来自城镇,也有部分来自农村,但即使出生在农村的学生也很少参加农事活动,对农作物和农事操作缺乏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差.当前的教学实践,多为实验室的简单操作和短期的室外参观,学生较少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效果欠佳,也不能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的热情,与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一定差距.

“作物栽培学”的实验内容受设备和场地限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且易跟“耕作学”“种子学”等课程重复.例如,第一部分实验为“种子发芽实验”,其他课程也有相似内容,而如果改为播种等更有栽培学特征的实验,校园中没有试验田,又因为路费、时间等问题不便到野外大田,实施难度较大,此类实验内容受实验时间限制,因而缺乏系统的农事环节操作.

1.3 实习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实习过程往往是教师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和重点田间操作阶段,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配合当前新栽培技术的讲解[3].但由于多数实习基地距离市区较远,加之费用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往往是当天往返,学生能够实践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只能短暂观摩,不能进行具体农事操作,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缺乏现代化的实习基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对现代化设施和技术认识不够.

1.4 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物栽培学”经过教学改革后,成绩构成更丰富,比例更合理,由50%闭卷考核、25%实验成绩、12%作业情况、8%课程讨论和5%出勤组成,告别了以往的一考定终身,更注重对平时表现的评价.但考核中仍存在实践部分占比较少,实践考核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例如,实验成绩多以实验报考册的分数为主,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考核办法,以纸质报告的形式也容易存在不经过独立思考相互借鉴的现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评价的评估者,会造成忽视学生真实需求的现象,评价方式不能触动学生,反倒使学生产生应付和抵触心理.

2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

2.1 强化课堂中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新版教学大纲要求本科教学要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因此,对于抽象和枯燥的概念,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案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内容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通过当代栽培新技术解决当前生产实践问题强调本门课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通过小麦1979—2018年的粮食供应与需求量的数据建立平稳时间序列ARIMA模型,拟合出2019年和2020年的小麦供应量和需求量,依此指导下一阶段的粮食生产,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4].也可通过社会事件提高对于本课程的认识,以2012年的黏虫大爆发为例(东三省的灾情最为严重,受灾面积一千多万亩,损失将近20亿元,许多地区农民颗粒无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也培养学生作为“农学人”的社会使命感.另外,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影音资料,弥补文字材料过于抽象的弊端.由于“作物栽培学”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特征和作物栽培技术,影音资料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够刺激学生感官,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表述内容也更清晰,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5].例如,对于机械收获的讲解,图片仅能展示某一环节的田间作业情况,而视频可以展示一系列连贯的收获过程,更直观,也便于学生理解理论是如何应用到生产实践.

2.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校没有大面积试验田的情况下,可以在部分花坛和绿化带等地方种植少量麦类作物,由于麦类作物不像玉米等高大作物占用过多空间,不影响整体绿化景观,还可作为一些农作物景观搭配整体设计,且麦类作物品种丰富(包括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等),也便于学生区别不同品种间差异,这样不但能解决试验地紧缺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农事操作,从种到收亲自动手,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也能体会农事活动的辛苦,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心系“三农”情怀.另外,选择麦类作物是因为其生育期与课程设置时间对应性好,一般当地4月种植春小麦,而小麦作为课程的第二章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已经结束,正适合开始实践操作.例如,目前的种子发芽实验就可改为播种实验,既可避免与相近科学的实验内容重复,也更能体现本课程特色.

具体强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可以设置田间作业,分配田间作业任务,包产到户.首先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按小组分配实验田,从种到收参与各个生育阶段的田间管理,让学生亲自动手,真正锻炼实践能力.最后,以测产作为评估考核实践结果.通过农事操作不但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且以做促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3 拓展实习内容,改革实习方式,紧跟时代发展

在现代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要求中,实习是对理论课程的最好延伸和实践,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和有效途径.作为一门综合型应用型的科学,“作物栽培学”虽然一直能够保证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实习,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6-8],拓展实践教学内容,除了深入传统农户,更要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观,当代农民已经基本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种植模式,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建设与运行推动了农业发展[9],让学生了解当代农业技术有利于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另外,走进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学研究院也十分重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实习方式上,由于“作物栽培学”课程实习时间较短,可与农学专业综合实习相结合,将专业课实习融入时间较长的综合实习中,能够让学生在企业或者农科院所集体住宿,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一段时间的农事操作,不仅能够真实接触生产实际,深入理解和巩固专业知识,还可切实体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日常,也能够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意识,通过“校-地-企”协同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10].

2.4 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综合考察学生

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11].以最终考试作为评价往往不能系统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当前考核制度虽然增加了平时表现的评价,但更偏向于事后评价,缺少过程评价,实践教学往往更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因此,在课堂实践考核中,设置课堂实时在线测试,既能促进学生全员参与,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考核学生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在实验课程考核中,不仅仅是对最后形成的实验报告册的评价,更多的应该是对于实验课上表现的评价.在实习考核过程中,结合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设计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例如分配给每个小组田块,不仅进行测产的综合考核,也要进行各个农事环节的操作考核,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做到“以评促学”[12].综合课堂、实验和实习的实践考核,构建“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

3 结语

农,天下之大本也.“作物栽培学”作为本科院校农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也是培养未来新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过程.作为一门综合型应用型的科学,“作物栽培学”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能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能丰富和发展课程理论内容和技术体系,对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农事考核评价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家庭年终考核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