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进展一百年(1921—2021)

2021-12-23郭道林兰盛斌

粮食储藏 2021年5期
关键词:储粮储藏通风

郭道林 宋 伟 周 浩 兰盛斌

(《中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进展一百年》编写组)

近百年来,中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主要原因与特点为:

①中国的粮食储藏科学研究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及上级领导部门极大重视、关心、支持。

②中国粮食储藏技术有几千年丰厚的历史积淀。

③中国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粮食储藏技术发展战略,战略创新世界独有。

④中国在前人已有研究成就基础上,粮食储藏科学理念有所创新,提出有中国特点的“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储粮安全学。

⑤中国建立起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科研教学机构与队伍。老一辈专家起到奠基开拓作用,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不断涌现。最可喜的是,我国粮食储备系统基层部门人才集群快速成长。举全国之力,大力协同。通过刻苦钻研,取得一大批实用研究成果。

⑥中国粮食储藏技术通过几个五年规划、国家项目攻关取得可用于生产的技术创新成就,某些技术已居世界前列。

一百年来中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主要成就概括介绍如下:

1 应用基础研究

1.1 储粮害虫、螨类

我国进行了储粮害虫、螨类区系调查。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行为学及其抗药性研究取得较快进展。

1.1.1 我国有关部门主持进行全国性储粮害虫区系调查七次,虫种不断增加。第五次调查查明储粮昆虫194种;第六次查明储粮昆虫270种,其中害虫220种,储粮害虫天敌40种;第七次总结定名仓库昆虫236种,螨类57种。

1.1.2 我国进行了储粮螨类区系调查,中国已记录储粮螨类100多种,分隶于粉螨亚目、甲螨亚目、辐几丁亚目、革螨亚目,其中已记录粉螨60多种、肉食螨10多种。

1.1.3 为适应区系调查,开展了大量储粮害虫分类鉴定研究工作。我国储粮害虫分类鉴定技术取得长足进展。在原来单纯依靠形态特征分类基础上,开展了比较解剖学方法、含菌体微生物方法、血清学方法、气相色谱法、害虫裂解图谱、害虫图像灰联分析、BP神经网络分类应用、声音分析系统、虫体蛋白特异性区分、图像识别特征值提取技术等研究,储粮害虫分类技术达到国际同等先进水平。

1.1.4 储粮害虫螨类生物学研究:甲虫有玉米象等16种;蛾类有米蛾等4种;螨类有椭圆食粉螨、害嗜鳞螨。

储粮害虫天敌生物学研究:麦蛾茧蜂、仓虫花蝽、仓双环猎蝽、黄岗花蝽等。生物学研究包括生活史、虫期、世代、食性、生殖与产卵行为、越冬场所等。

1.1.5 储粮害虫螨类生态学研究:包括个体生态、不同生态条件对害虫生长发育影响;包括种群生态,群落数量分类和群落中主要仓虫生态位、内禀增长率、群落数量动态预测模型;包括不同地域、仓型、粮种、储藏方法,不同储粮技术措施对虫螨生长发育、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1.1.6 储粮害虫遗传学研究主要围绕抗性遗传:对玉米象、米象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进行观察及其酯酶同工酶作出比较。

1.1.7 储粮害虫抗药性研究:包括抗性调查、主要害虫对常用药剂抗性测定、某种害虫对某种药剂交互抗性、抗性机理以及抗性检测方法等。

1.2 粮食油料品质研究

1.2.1 粮油品质特性研究 物理特性(流散、热、吸附、湿热)研究,包括不同粮种容重、导热系数、相对密度、粮食籽粒压缩特性、红外吸收特性、粮堆弹性模量、粮堆热湿耦合传递等。

生化特性(营养组成、生理活性物质、化学成分)研究,包括不同粮种在不同储藏条件下酶活性变化;利用酶活性改善芽麦食用品质;脂肪氧化酶缺失对种质储藏特性影响等。

生理特性(代谢、呼吸、休眠、后熟)研究。包括不同粮种在不同储藏条件下呼吸速率、呼吸热数值变化,粮食膜脂过氧化与生理代谢指标关系等。

食用品质(蒸煮、烘培、食味)研究,包括SDS-PAGE图谱在小麦品质研究应用、小麦粉烘培品质、大米糊化特性、稻谷储藏调质前后食用品质变化。食味评价体系研究与建立。

1.2.2 粮食品质测报 连续三年,每年扦取10多个省、市、自治区商品样品数千份,品种样品数百份,对各项品质指标进行全面测定,取得大量数据,为科学储藏、合理加工、有效利用、营养膳食提供数据支撑。

1.2.3 粮食品质劣变指标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域、粮种储藏年限、储藏条件与方法、主要粮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数千份样品进行测定,取得大量数据,证明粮食发芽率、脂肪酸值、粘度和品尝评分存在显著相关。三元回归方程精度最高。经过多年验证和完善,已用于指导科学储粮与轮换。大豆PST(脂肪性磷占总磷百分比)相关显著。我国专家对储粮中羰基化合物研究给予极大关注。

1.2.4 不同储藏生态条件和方法对粮食品质影响。

1.2.5 储粮技术措施对粮食品质影响:包括通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干燥(高温干燥、低温慢速干燥)、防治(化学防治、非化学方法)对粮食品质影响。

1.2.6 粮食营养品质研究。包括不同粮种营养成分对粮食样品蛋白质进行化学评价,必需氨基酸指数和化学成分计算。

1.3 粮食微生物研究

1.3.1 我国对主要粮食、油料微生物区系进行调查,共查出霉菌属50个,霉菌282种。稻谷:真菌30属81种,其中优势菌26种,常见菌39种,少见菌19种;小麦(新收和储藏一年):真菌30属101种,酵母菌3属、放线菌1属;玉米:真菌25属58种;花生:真菌19属44种。

1.3.2 对不同储藏生态条件、不同储藏方法和不同储藏技术措施对储粮微生物区系演替作了研究:生态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密封;储藏方法包括常规储藏、低温储藏、气调储藏(自然缺氧、充氮、充二氧化碳);技术措施包括通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干燥(就仓干燥等);冷却;防治(化学防治:熏蒸剂、防护剂,非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

1.3.3 储粮微生物危害检测技术研究。

1.3.4 储粮微生物预测系统研究。

1.4 粮食真菌毒素研究

我国粮食油料和饲料上发现的真菌毒素主要为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另外还有杂色曲霉毒素和棕曲霉毒素A。我国研究小麦赤霉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近几十年粮食真菌毒素研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按年代前后列出有关专家已报道的重要内容):

1.4.1 调查。我国粮油真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饲料中真菌毒素调查;真菌毒素对粮油食品污染调查;粮食中杂色曲霉污染状况调查分析;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调查。

1.4.2 毒理。如:玉米串珠镰刀菌产毒素条件研究;制粉对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迁移作用;粮食中真菌毒素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毒性;玉米赤霉烯酮对人体正常肝细胞(LO2)和胚肾细胞(HEK293)毒性作用;运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及降解产物的雌激素效应;粮食中黄曲霉毒素毒理。

1.4.3 去毒。

1.4.4 检测。

1.5 储粮生态系统研究

我国粮堆生态系统研究是从储粮害虫生态起步的。在借鉴国际国内储粮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基础上,我国开展了“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粮食储备配套技术的优化和示范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

1.5.1 提出建立有中国特点“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包括:不同储粮生态地域的合理划分;不同储粮生态地域仓型的合理选择与设计;不同仓型粮仓机械和确保储粮安全专用设备合理配置;不同储粮地域、不同仓型、储存不同粮种合理储粮工艺和最佳经济运行模式;不同储粮生态地域、不同储粮安全技术经济学评价(从管理、成本、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储粮安全技术评价体系研究。

1.5.2 建立“储粮安全学”理念。借鉴“安全学”学说,正确认识粮食(主体)、环境因子(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客体)和社会学(技术、管理、成本、效益)之间相互协调、制约关系。

1.5.3 结合推广应用“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建立“储粮生态系统安全控制体系”。

1.5.4 近年来,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中国不同储粮生态地域储粮工艺”。此外还提出“储粮数学生态学”“储粮化学生态学”“储粮工程生态学”和“世界储粮生态系统网络体系研究”等设想。

1.6 粮食储藏标准研究

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和管理规范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始于“四无粮仓管理规范”。随着我国粮食仓储技术飞跃发展,催生了大批相关技术规程。

根据市场发展和粮食仓储业务实际需要,国家粮食局先期制订和修订了一大批与粮食安全储藏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利用国债建仓后,为了确保浅圆仓、高大平房仓储粮安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储粮四合一”技术,制定发布了《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粮食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粮食烘干机操作技术规范》。

截至2005年,我国粮油储藏标准体系中有4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中基础标准(名词术语、图形符号、信息编码)11项,方法标准(规范、规程、检验方法)30项。

2 应用技术研究

2.1 粮食储藏技术研究

中国粮油储藏技术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成果突出。已报道研究报告数百篇,概略介绍如下:

2.1.1 “储粮四合一新技术”(粮情检测技术、机械通风技术、环流熏蒸技术、谷物冷却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很好地解决了浅圆仓、高大平房仓安全储粮问题。

平房仓“四合一”储粮升级新技术工艺和设备配置研究,以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坚持“网络共用、功能互补、技术集成、节能增效”,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地域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集成配置。

2.1.2 不同粮种储藏技术研究,原粮: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成品粮:大米、糙米、小麦粉;薯类:甘薯、马铃薯。

2.1.3 不同仓型储藏技术研究,包括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平房仓、立筒仓、地下仓、土堤仓、露天储粮、轻便活动粮仓储粮技术。

不同粮种储藏在不同仓型中主要研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粮食生理生化和品质变化规律、粮堆温度、湿度、气体浓度和热湿传导规律以及储粮的稳定性。

2.1.4 油料、油脂储藏技术,研究证明:油料储藏宜采用低温、准低温储藏,适时采取通风干燥密闭措施。油脂储藏应将水分含量和杂质含量控制在0.2%以下,采用低温密闭、真空缺氧、充惰性气体或放置空气降氧剂等措施避光储藏。

2.1.5 “双低”“三低”储粮技术,经研究证明:新粮入仓后用薄膜密闭,利用后熟期间强烈呼吸作用使粮堆氧浓度降到2%以下,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4%以上,再进行低剂量杀虫剂杀虫,实现“双低”。秋冬季节再进行通风降温,实现“三低”。此法行之有效,已列入规范之一实施。

2.1.6 高水分粮食、油料应急保管研究和偏高水分粮食油料储藏技术已分别纳入“通风”“干燥”章节中。

2.1.7 粮食储藏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除虫霉防治、通风干燥外,还有:粮食破碎、结露结拱、粮堆发热、入仓自动分级、粮仓粉尘爆炸、储粮降损等问题,已分别进行较为深入研究。

2.1.8 储粮“专家系统”研究,包括储粮虫霉防治专家系统、储粮智能通风专家系统、储粮管理专家系统等日臻完善。

2.2 低温储粮和相关技术研究

低温储粮包括自然低温通风储粮、机械通风低温储粮、谷物冷却机降温储粮、利用地下冷源降温储粮、利用太阳能制冷机组控温储粮。

2.2.1 低温储粮机械通风部分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入 如:不同仓型通风系统风机合理选择、性能参数比较;平衡水分理论和窗口指导降温通风效果;智能通风操作系统水分控制模型优化及程序设计;不同粮种横向通风和竖向通风性能参数对比;横向通风粮堆内热湿耦合传递模拟等。

2.2.2 低温储粮机械通风研究内容全面

按仓型:高大平房仓储粮通风、浅圆仓储粮通风、平房仓储粮通风、立筒仓储粮通风、钢板仓储粮通风、砖圆仓储粮通风、其它储粮设施通风(露天围囤、包打围等)。上述仓型不同通风方式、不同功率风机通风效果、效益比较以及仓顶排热、防止结露和结拱等。

按地区:我国南方、西北、华北、高寒通风降温、降湿储粮模式、能效比较、技术优化集成及减损等。

按风机:离心风机通风储粮、轴流风机通风储粮、空调控温储粮。以上研究内容包括合理配置、应用效果比较、能耗和效益分析等。

按目的:储粮通风控温控湿、储粮通风降水、储粮通风调质、储粮通风抑制虫霉为害。

以上研究内容包括原理应用、技术、效果与效益分析。

2.2.3 低温储粮机械通风突出研究成果 以机械通风为重要核心内容的“储粮四合一”新技术,确保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安全储粮,在全国得到推广。

随着粮堆生态学、储粮生态学研究不断深入,粮堆热湿耦合传递理论研究、数学模型构建、储粮智能通风技术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随着储粮机械通风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通风技术研究有所突破,横向通风问世。它有利于粮仓储粮进出仓机械化水平提高。

储粮机械通风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得到较快发展。

2.3 有害微生物防治研究

2.3.1 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熏蒸剂:已研究熏蒸剂种类包括氯化苦、溴甲烷、磷化氢、敌敌畏、甲酸乙酯、硫酰氟、环氧乙烷、二氧化碳等。

熏蒸剂研究重点是磷化氢,包括:理化性质、机理、药效;施药方法[仓内膜下环流熏蒸、缓释熏蒸、间歇熏蒸、混合熏蒸(磷化氢与二氧化碳、与氯化苦、敌敌畏、溴甲烷混合)];施药器械;磷化氢熏蒸与通风一体化;残留测定方法与允许卫生标准指定;土法烧制磷化钙。

•防护剂:已研究防护剂种类包括:防虫磷(优质马拉硫磷)、杀螟松、甲基毒死蜱、甲基嘧啶硫磷(虫螨磷)、溴氰菊酯、溴氰菊酯+增效醚(凯安保)、防虫磷+溴氰菊酯(保粮安)、杀螟松+溴氰菊酯、甲基毒死蜱+溴氰菊酯。

防护剂已研究内容,包括理化性质、毒性、常用剂量、主要方法、防治对象、药效与其他药剂药效比较等。包括残留测定方法和允许卫生标准指定。

2.3.2 非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物理防治,包括:低温冷冻和高温;电磁波能(利用太阳能、红外线、微波、伽玛射线、激光防治);惰性粉防治。

•生物防治,包括: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致死、驱避);抗虫粮种研究(耐储机理与效果);外激素诱杀(信息素收集、提取、活性测定防治效果);内激素防治(对储粮害虫生长、发育、变态、生殖等生理进行调节与控制);人工培育;多杀菌剂防治(高产菌株选育、培养、药效及残留测定)。

•诱捕防治,包括:诱捕种类(食捕、光捕);诱捕效果;诱捕器种类(陷阱诱捕、瓦楞纸诱捕器、探管诱捕)。

•其他防治方法,如利用臭氧、低氧与绝氧、气调+植物性活性物质、氮、盐、沼气等。

2.3.3 溴甲烷替代物研究 取得满意结果,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联合国相关组织给予高度评价。

2.3.4 防治储粮害虫新材料 如防虫薄膜、防虫涂料、新型粮食包装袋、新型防虫线等。

2.3.5 鼠害防治技术 包括:鼠类习性、综合防治技术、安全型灭鼠毒饵、鼠类驱避剂、捕鼠器械等。

2.4 粮食干燥技术研究

我国粮食干燥技术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2.4.1 某些应用基础研究给予重视,如:不同粮种导热系数;降水速率与爆腰增率关系;就仓干燥粮堆内部热湿耦合传递过程数值预测;不同干燥工艺对粮食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影响。

2.4.2 粮食干燥新机型、新工艺、新方法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高温快速干燥、顺逆流粮食干燥机、顺逆流冷却工艺等得到发展。低温慢速粮食干燥研究进展迅速,如偏高水分整仓就仓干燥、小型移动式低温干燥系统。其他低温干燥包括真空干燥、袋式干燥、组挂式干燥、微波干燥等新的探索。油料干燥工艺与设备也有一些报道。

2.4.3 粮食烘干机供热装置研究。

2.4.4 粮食烘干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2.4.5 粮食干燥信息管理系统。

2.5 气调储藏技术研究

近40年,我国气调储粮技术研究取得较快进展。在我国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储粮生态区域,特别是湿热地带得到较好推广,对储粮防虫、防霉、延缓品质劣变取得较好效果。

2.5.1 充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研究 包括:二氧化碳供配系统、储粮充气工艺与装备、仓房与门窗密封技术、气密检测技术,完成生产性实仓示范试验,受到国内外专家赞许。

2.5.2 充氮气调储粮技术研究

•研究了不同地域、不同仓型、不同粮种充氮储粮工艺与设备。

•研究了储粮微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储粮环境(粮堆、空间)氮气浓度实时在线检测分析;制氮机在线状态远程监测,储粮现场相关设备远程自动控制。

•研究了气调储粮防治害虫效果(不同温度、不同氮气浓度控制、主要储粮害虫防治效果、低氧条件下对抗性虫种、不同虫态抑制作用)。

•研究了气调储粮抑制霉菌效果(气调储藏条件下,不同粮种微生物演替规律)。

•研究了气调储粮品质变化(不同粮种、不同氮气浓度、不同储藏温湿度条件下储粮品质变化影响)。

•研究了氮气气调启封后储粮品质变化及确保储粮安全的措施。

2.6 粮情测控系统研究

2.6.1 我国粮情测控系统发展分三个阶段:

•人工物理测温阶段(铁杆探头水银温度计)

•电子仪表测温阶段(半自动粮食温度检测仪、全自动粮食温度巡检仪)

•计算机测温阶段(单板机/单片机粮情测控系统、PC机粮情测控系统、PC机总线网络粮情测控系统。

2.6.2 我国粮情测控技术研究主要成就

•检测方式与数据采集——从定性抽检到在线监测;

•数据传输与系统组网——从模拟巡检到数字无线;

•数据分析与智能控制——从经验判断到科学决策;

•标准制定与产品规范——从自由发展到规范统一。

新型粮情测控系统各类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电子设备已在我国现代化粮库管理中应用。

2.7 智能化粮库建设研究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智能化粮库建设。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中储粮集团公司颁发一系列指导意见。全面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和粮食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粮食行业,加快推进“粮安工程”。

近10年来,我国专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对智能化粮库建设相关设备与工艺做了深入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的“建设指南”和中储粮集团公司提出的“智能化模式”,已经研究开发出如下智能系统:

(1)作业智能控制系统,包括粮食出入库管理系统、粮食品质自动监测系统、粮情测控系统、就仓干燥控制系统、制冷系统、智能通风控制系统、智能气调控制系统、制冷设备控制系统;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仓储、购销、财务、统计等业务;

(3)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文案处理、资产管理、信息查询、合同管理、移动终端管理系统,综合后勤管理系统;

(4)远程监控系统,包括生产作业调度监控、粮油储运远程监控、粮库、仓房、油罐安防远程监控等。

2.8 粮仓建筑技术研究

2.8.1 建仓工程力学相关问题研究,诸如:谷物储藏中静态载荷理化分析;储藏物料密度、水分对筒仓压力影响;颗粒流数值模拟;立筒仓卸料是仓壁超压力学分析、卸料拱弹性变形对仓壁压力影响;偏心卸料仓壁水平压力分析;圆筒形地下仓抗浮研究。

2.8.2 仓型研究,如不同储粮地域仓型优化。

2.8.3 不同功能仓型结构和工艺研究,诸如:收纳仓、中转仓、供应仓、储备仓结构和工艺研究;专门用途仓型:气调、冷却、熏蒸、干燥仓结构和工艺研究;特殊仓型结构分析(超高等)。

2.8.4 不同地域、不同仓型在不同地质结构压仓研究。

2.8.5 建仓建罐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包括隔热、降温、降氧、气密材料;仓外新型屋面太阳热反射、隔热、防水材料;油罐喷涂降温、防腐、防火材料等。

2.9 粮食品质检测仪器研制

近40年,我国粮食系统广大职工和科研、教育部门专家、学者研制大量粮油储藏和品质检测仪器:

2.9.1 粮油品质测定仪器 如:面粉粉质仪、面团拉伸仪、稻谷新鲜度测定仪、大米整精米率检测设备、脂肪酸值自动滴定分析仪、水分测定仪、淀粉糊化特性粘度测定仪等。

2.9.2 实验室专用粮食检验设备 如:实验碾米机、实验磨粉机、实验砻谷机、实验粉碎机、粮食自动分样器、面包体积测定仪等。

2.9.3 粮食收购和储运现场仪器 如:便携式多功能粮食检测箱、便携式粮堆氮气浓度检验仪、多功能扦样器、仓用储粮害虫诱捕器等。

2.10 粮油污染检测技术研究

2.10.1 农药污染残留测定 如:利用薄层层析法测定甲基1605残留;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磷、有机氮农药残留;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检测粮食中多种农药。

2.10.2 储粮杀虫药剂残留测定 如: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马拉硫磷杀虫剂残留,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粮食溴酚菊酯残留等。

2.10.3 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测定 如: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粮中砷、镉、汞、铅;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花生油中锌;利用气相色谱——串级质谱法(GC/MS/MS)检测植物油多氯联苯;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苯並[a]芘;利用微波消解—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小麦中稀土元素等。

2.10.4 粮油真菌毒素测定 如: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测定黄曲霉毒素B1、双波长薄层扫描测定黄曲霉毒素B1、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G2、G1、B2和B1;利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利用硅镁吸附柱层析分离纯化及高压液相色谱作小麦中杂色曲霉毒素的定量分析等。

2.11 农户科学储粮研究

农户科学储粮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好处。

该项研究是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接领导下进行。组织实施专项试点,专业储藏研究所、专业高等院校为技术支撑单位。2007年在3省设立示范户3.2万户,2009年在14省市设57.2万户,2010年在23省市设880万户配置新型储粮装具,推广新型储粮技术。初步形成我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农户储粮技术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主要研究成果:

2.11.1 技术支撑单位通过反复研究和实践检验,提出了农户储粮损失调查抽样方法,确保调查结果科学性、代表性、准确性。

2.11.2 提高了储粮质量,保障了粮食安全。经测定:食品品质稳定,脂肪酸值增较慢,鼠害、虫霉危害以及真菌毒素危害大大降低。

2.11.3 初步形成储粮技术体系。

•稻麦产区:安全水分储粮,推广彩钢板组合仓三个标准系列;

•玉米产区:高水分玉米,推广可自然通风钢网式矩形仓三个系列;

•高水分玉米穗储存:推广金属网钢骨架通风仓。

2.11.4 建立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体系。以总体技术支撑单位为依托,多省市技术支撑单位相互配合,基层粮食企业为主体,建立三级农户储粮服务体系。任务是:规范技术、普及知识、解决技术问题。

2.11.5 建立农户科学储粮信息咨询平台,受到广大农户称赞。

2.11.6 培育新型储粮装置生产骨干企业,为农户储粮长效机制打下基础。

致谢 《中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进展一百年(1921—2021)》这部专著即将出版,本文仅摘选部分内容刊发。在编写这部专著过程中,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众多专家、学者给予了鼎力支持。汇集研究报告时,河南工业大学王若兰教授等十几位专家给予极大支持。有关粮食干燥研究曾向曹毅教授级高工请教;有关储粮害虫生态学曾向白旭光教授请教;有关粮情测控研究,曾商请郝振方、李东方、付鹏程教授级高工等提供一些文字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恳、真挚谢意!

猜你喜欢

储粮储藏通风
煤矿通风不良的危害以及通风安全检查项目
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工程节能减排
鲁粮集团山东军粮储备库对绿色储粮发展的调研总结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浅谈民用建筑通风空调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胡萝卜冬季储藏注意事项
桃如何储藏
便于储藏的美味
矿井通风方法及通风系统优化设计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