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局与破局”:高校学生内卷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与身心自救

2021-12-22苑津山幸泰杞

高教探索 2021年10期

苑津山 幸泰杞

摘 要:高校學生内卷问题是高等教育中关涉大学生学习、发展与评价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缘此,本研究从内卷现状的评价失真、竞争失格和个体失独来探讨内卷参与者的假性学习逻辑;继而探究学生入局内卷的环境导向偏差、群体裹挟与个体身心欠佳三方面因由;论述在高校内卷竞争之下,导致的学生人格缺失、同伴尽失和大学精神消失三方面局中锢蔽;最后聚焦微观层面,提出学生应积极开拓视界、不断权衡利弊、共享资源和修养身心的内卷突围破局之道。

关键词:学生内卷;内卷参与者;唯分数;大学生评价;大学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从1978年的1.55%[1],达到了2020年的54.4%[2],我国已全面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诸多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双一流”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3][4][5]然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仍存在着高校教育教学评价不尽科学合理的问题。在优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展开了激烈争夺,不断寻找着大学评价机制中的捷径,此种现象不断加剧,今年来被广泛关注并称之为高校学生内卷。在内卷浪潮下,自然就有内卷参与者,他们或主动出击先占领着制高点,或被内卷入局被动地迎接群体内卷。与多年前运用“内卷化”理论研究农村发展的概念不同[6][7],在新的概念下,已有研究主要探讨学校及学术的内卷问题[8],而对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卷问题探讨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以内卷参与者的独特视角探析其自身的行为逻辑与身心自救,关照内卷下涉及的大学生群体学习、评价与发展问题。

一、内卷之状:参与者假性学习的逻辑

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内卷成为当前形容大学生激烈盲目竞争的代名词。这种根植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卷,是限制学生高质量发展的陷阱。内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特别是想要变得优秀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演变为一种假性学习。高校内卷的现状可以概括为评价失真、竞争失格、个体失独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在大学生学习评价上脱实务虚、学习竞争表现为离本趣末、个体在这样的内卷学习中舍心逐物。内卷之下的务虚、趣末、逐物便是假性学习的逻辑。

(一)评价失真,脱实务虚

大学评价失真,让内卷参与者的学习表现为模式化的扮演,脱实务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研究学问本身如何获得,却深入研究在每一门课上如何才能拿到高分,并扮演出每门课之中不同教师希望看到的“优生”的样貌,借以获取每位教师的高分评价。大学生内卷的活动可谓“一点多面”,除了在学分绩点上的激烈比拼,越是追求优秀的大学生,越是要在大学的方方面面展开内卷竞争,全面迎评。如在科研立项的时候、在举办学生活动的时候、在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的时候等等。这种无休止的竞争使得教师们眼花缭乱,分辨不出究竟谁才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究竟哪些学生的优秀是务实的,而非务虚扮演出来的。内卷参与者可能并不真心喜欢某一门课程,但是他依旧在这门课程上表现出十足的兴趣和充分的耐心,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参与者扮演出来的,这种扮演突破了教育诚信的底线。一些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绩点评价,费尽心思挑选更容易获得高分的课程,不问课程内容、不管自身兴趣爱好,只求分数够高,避重就轻进行选课,很多课程与自身成长或日后工作发展毫无联系可言。取得的成绩与自身真实的能力之间看似有所联系,实际上只是内卷参与者精心布置的假象。现有的高校学生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分辨真才实学的学生,务虚的、花样多的学生站在了高处。在内卷竞争之下,评价标准成为了内卷参与者钻研的对象,评价过程沦为了参与者的内卷工具,评价结果成为了参与者争取更多资源的资本,使得评价失去了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真实性,教育评价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

(二)竞争失格,离本趣末

竞争本身是一件好事,重视大学内部学生之间的竞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9]但内卷之下参与者所开展的竞争演变为一种离本趣末的竞争。高校所能给到学生的资源特别是顶尖资源,如保研升学资格有限,只能给到前面的一些人。想要变得优秀的学生需要不断地行动起来,因此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加,加剧了唯分数、唯升学的恶性竞争。[10]这种竞争背离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耗费了学生更多的精力来应对如平时汇报、考试等本不应过度关注的环节,使得学生没有闲暇之余参与各类活动,获得额外的能力提升。一些被裹挟着卷入内卷竞争中的学生不知道这种竞争的意义为何,也继而盲目进行内卷参与。此种氛围之下展开的竞争内容单调、内涵匮乏,表征为不比谁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好,却比谁下课问老师数理问题问的多,不比谁看的书多个人观点鲜明,却比谁的论文字数更多;不求攻克最困难的专业问题,却在课堂汇报上费尽心思花样百出,使得学习竞争偏离了原本的航道,离本趣末。

(三)个体失独,舍心逐物

《中庸》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内卷状态下的学生,难以有对学习真性情的坚守,也难以慎独。内卷带来的竞争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干扰。内卷可以看作是一群优秀学生丧失学习初心的过程,通过内卷取得的高成绩不是内卷行为的最终目的,学生“内卷”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手段获取尽可能多的“个人发展资源”,如奖学金、工作岗位、保研名额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功利目的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割裂,舍心逐物。学生学习的本心不再,独立思考、至诚之心、独立人格怎又可得?学生学习的最大收益应当来源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于自身认知结构的再次构建,而当前假性学习的最大收益来源于学习外部的评价和学习投资的未来物质回馈,大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精神陶冶而是一种价值投资。蔡元培评价过去的学生“平时则放荡治学,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11],不曾想百年之后的学生依旧是“唯卷绩点之高低,不问学问之沉浮”。

二、内卷之由:参与者入局而进的成因

评价失真、競争失格、个体失独是现今大学内卷的显著特点,而导致学生们陷入这样的内卷陷阱中的原因则可以概括为导向偏差、群体裹挟和身心欠佳三个方面。本研究重点探究陷入内卷的原因,不仅仅在外部环境,更在自身,学习者要即时反思个体身心发展情况。一旦身心均陷入内卷陷阱之中,就会造成学习意义的偏离、大学精神的消解,进而一步步在内卷怪圈中沉沦。

(一)导向偏差,习染此中

外部环境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导向。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外在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其参与内卷的动机有一定关系。社会的导向观念会造成学生内卷动机的强弱差异,教育要改造社会,而非顺应社会。如果社会评价导向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过程,不对人的内涵品性进行考察,内卷参与者就会更加注重对于自身的包装而非知识的积累,使得大学学习过程徒有其表、大学教育的意义虚无化。内卷参与者一旦通过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获利,就会进而将更多本该用于学习的精力耗费在包装自身的外表上,耗费在通过投机取巧的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的歧途上。对于家庭的导向而言,表现为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参与到内卷竞争中的目的不同,家庭条件较为优渥的内卷参与者想要借助这一过程获得更好的平台,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参与者则更想要在内卷过程中找到更好的工作以获得将来稳定的生活。

(二)群体裹挟,因应其中

学生所处的大学生群体也会对学生的内卷情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同学的所作所为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一些学生最初并没有参与直接的内卷,而是内卷之下被裹挟的人,由于身边一些同学对课程评价的过分看重,导致这些学生如果维持原有的学习方式不能获得与之等价的学习评价,被裹挟卷入了内卷之中。而一些教师尚未认识到学生群体之间不断形成的恶性竞争关系,其课程的评价方式给了内卷者可乘之机。此外,校园文化建设、大学道德教育的缺失也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内卷竞争的侵扰。内卷者所栖身的群体干扰导致了学习目的的偏离,之所以内卷参与者关注分数、关注绩点,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成绩以外的目的和动力,而是因为在参与者眼中唯有分数和成绩能够给他们的未来带来更好的资源,能够帮助他们走向更好的平台。内卷之下的学习被工具化了,参与者因应其中,异化的学习成为抵御群体内卷的铠甲。

(三)身心欠佳,沉沦于中

在内卷参与者的自身归因上,主要因其身心欠佳。一方面,内卷者因为对于其自身能力的不自信,造成其行为对环境的妥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其学习信仰的不坚定造成了其精神上对内卷的妥协。内卷对人的影响从身开始,到心为止。

内卷竞争的模式与高考竞争具有相似性,如高考复习强调反复的“写”与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与知识的记忆复现。内卷参与者对于高中阶段教育胜出的竞争方式极为熟悉,而这就造成了一种惯性,使得大学内卷参与者的行为还停留在对学习认识的上一个阶段。身体力行的内卷者在一定意义上是在扮演一种辛苦学习者的形象,但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这样辛苦。一些学生为了达到取得高分的目的,将自己的论文写得冗长,恨不得每一次课堂作业都写成学业论文,这样就忽视了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真正的收获。内卷使参与者能够获得一种虚伪的成就感和一种借口,不断地提高自己论文的字数,不断地寻找简单课程刷分提高成绩,只是为了掩饰自身内心知识的匮乏,缓解资源竞争带来的焦虑。但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内卷所带来的残酷竞争问题,反而是参与者越陷越深,让其获得了一种持续的负面心理,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受恐惧、内疚、焦虑和不安全等负面因素左右。[12]而这正是内卷现象一步步让参与者逐渐沉沦的心理机制,使得内卷对于人的影响完成了从身到心的传递,对参与者的束缚力度变得更强。

三、内卷之危:参与者局中而行的锢蔽

外部环境的导向偏差、内部环境的群体裹挟、个体主观的身心欠佳共同造成了内卷现象的诸多危害。内卷造成了参与者人格缺失和同伴尽失,也让大学精神消失,使得人不再能够成为人格独立的人、同伴关系融洽的人、对大学精神敬畏的人。

(一)着利眼前,人格缺失

内卷消解了参与者的完整人格,消解了作为个体的人。由于内卷参与者在学习维度上相似的竞争,在内卷过程中获得的品质正在逐渐趋同,以至于他们没有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养成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使得他们容易被其他人所取代,参与者作为人的独特价值被重复的训练所消解了。

在伪装和欺骗、焦虑和冲突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难以形成独特的观点和鲜明的人格,在机会和资源面前不择手段,又哭又闹,誓要把资源争到底,且在社会中也难以担当起相应的责任,难以坚持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自知。知识分子除了受过较多的教育和献身于专业外,还必须深切地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于人类的一切利害。也就是说,他们还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社会良知,敢于伸张正义。[13]但如今在内卷参与者的眼中,学习被看作是获取未来生活资源的一种手段,而非对自我素养的一种提高,大学教育的丰富内涵被简单化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自觉被抹杀了,他们的目的是眼前的、短小的利益,却从未思考过社会的、人类的宏大福祉。大学内卷的参与者,难有精力为国家深谋远虑,亦难有勇气担当社会的责任,这些思想因为其自身精神的沉沦而消磨殆尽了。今日向教育内卷低头,明日就会向社会内卷低头,最终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麻木者,对社会的状况漠不关心,丧失了奥尔特加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以至于卷到头来发现自己的空心。

(二)为利来往,同伴尽失

内卷破坏了参与者的同伴关系,弱化了大学的群体凝聚作用,消解了作为社会的人。学校精神本该借助于对学生群体的号召在学生之间形成高度的和谐、信任、友谊、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14],但是随着内卷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和谐的同学关系被资源的抢夺打破,相互信任的友谊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学生之间为了成绩和分数相互猜忌,质疑对方分数的合理性,为了一点资源破坏了规则,为了更高的分数不惜牺牲其他同伴的利益。

人的诚信、美德在内卷中被消耗殆尽了。内卷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参与者对竞争的误解,竞争成为了一种贬义的斗争,参与者惧怕其对手占据了上风抢夺了并不多的宝贵资源。内卷还会造成学生丧失对教师的尊重,有表面的尊师之礼却无内心的尊师之意。[15]学生需要的并不是和教师建立良好的联系,而是谋求这种联系背后,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超过同伴尽可能多的分数,这使得学生在待人处事上面逐渐功利化,存在潜在的形成利己主义人格的可能。如果一个人在一种全是敌人的环境下学习,又怎么能期待其养成宅心仁厚、宽容雅量的品行呢?

(三)大学不再,精神消失

高校学生内卷偏离了大学学习原初的含义,消解了大学精神。将人的学习行为简化为一种资源储备,而忽略了大学学习中对素养、道德、精神全方位的培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为真理服务的场所,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需要,给大学带来勃勃生机,是大学进步的条件。[16]而内卷者的竞争全然不顾对真理精神的追求与尊重。

内卷参与者个体精神缺失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精神消解。内卷竞争者唯分不争、唯绩点不卷的竞争模式对大学精神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应当将学生导向求真、求实而非唯利是图;内卷者往往感到精神缺失,正是因为其长时间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竞争状态,每天思考如何获得更高的分数而非如何在学识上有所精进,使得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内卷对大学教育的意义消解还在于“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17]。事实上,内卷参与者所表现出来的利己性、斗争性都在使艾伦的担忧变为现实,内卷使得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落入了庸俗化、趋同化、简单化的陷阱之中[18],使本来就建设薄弱的大学精神文化环境雪上加霜,使得大学人文教育的恒久性、深刻性、长效性极度匮乏。

四、内卷之解:参与者破局自救的突围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只增不减,封闭系统的熵减会导致外部环境的熵增。大学校园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而与日俱增的内卷压力,实际上就是这个系统混乱度(即熵)不断增加的过程。但大学系统与热力学模型有着根本的不同,人具有能动性,人的精神和品格是任何物理学模型所不能概括的。校园内卷现象囿于社会资源限制难以彻底消除、且当评价机制短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学生更需要积极寻求破局方法,进行突围自救。人能够寻找与外部进行熵交换的方法,能够重建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就能在内卷的局面中寻求破解之道。

(一)开拓视界,增量寻求

人类历史上解决资源瓶颈的做法往往是不断向外扩张,而扩张的方法也拥有多种选择,如上世纪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扩张方法就是通过殖民的方式开拓海外市场,扩大需求与贸易范围。在校园中,学生显然无法通过武力的手段解决资源问题,但是开拓视野,寻求资源增量,仍旧是解决资源紧缺的好方法。学生既可以寻求自身的增量,也可以寻求群体的增量。自身的增量指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实践经历保持创造力和好奇心,寻找现有出路以外的道路敢于尝试。对于就业来说,创业就是就业的增量;对于读研来说,考研就是保研的增量,出国留学就是国内深造的增量。寻找自身特长,投身实践活动,培养课外兴趣,就是埋头苦读、不问时事、闷头苦卷的增量。自身的增量给内卷参与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新的路径。群体增量指的是为整个内卷群体开拓新的机会,寻找新的资源。

在大学,一个专业往往就是一个内卷群体,专业内的每一个人为了获得继续深造的保研机会,或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岗位,费尽心思相互内卷展开竞争。而假如渴望升学的人相互监督,形成良性学习、互相促进的学习小组而非孤立个体相互猜忌的斗争模式,就是一种增量,每一个人在相互帮助的群体中都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为其研究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竞争就业岗位的内卷参与者也可以携手开展社会实践,为就业者创造新的价值实现平台。寻求增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内卷的参与者转变思路的过程,也是内卷参与者创造新的价值的过程。内卷的困境就在于此,参与者反复努力,却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一旦思路放宽,学习者不问功利的目的,而求内心的解惑与真理的探寻,即便内卷的资源瓶颈依旧在此,内卷的心理困境也会不攻自破,不是每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内卷,思路的转变就会带来视野的开阔,最终帮助参与者走出内卷,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二)权衡利弊,退之以求

内卷的参与者很少轻易放下内卷的进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内卷是一条不归路。但事实上,内卷并非是一场只许进不许出的竞争,只是因为一些学生将内卷竞争的结果看得过重,导致容易患得患失。如果不跳出内卷怪圈进行思考,就难以彻底退出内卷竞争,只有厘清内卷竞争对自身带来的多种危害,理解内卷竞争对个体意义带来的消解危害,才能更加容易地看清内卷所带来的影响,权衡利弊,从而下定决心在适当的时机退出内卷。

当然,这种利弊的权衡并非仅仅出于一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是对良性竞争机制的向往以及对大学道德教育的回归。内卷竞争中存在的虚伪、功利、冲突都远非大学要培养的知识分子的品质。要让参与者有足够的条件退出内卷,一方面需要学校和社会给学生群体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另一方面仍旧需要学生下定决心退出内卷的勇气。参与内卷是一种沉沦,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但假若一个人需要下定决心退出这场竞争,就需要个体重拾被其抛弃的勇敢和责任,实际上他在作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战胜了曾经与他共同内卷的所有人。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也是学生重新寻找大学学习目的的过程。很多时候大学生的学习并非没有目的,而是其目的被更为现实的问题所遮蔽,引发其对内卷问题的重新思考,实际上就是让其原本的学习目的重新浮现。

(三)分享资源,共赢追求

大学生活中形成的与同学之间的独特友谊是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学生应该理性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化冲突为合作,留下适当的竞争成为学习的激励。“什么都要”的内卷策略显然不是最优选择,一些学生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选择,每一个潜在的机会都不放过,誓要把所有资源都抢占在自己手中,这事实上造成了资源的进一步紧缺,在本就不充裕的资源环境下,学生之间更应该讲求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分配,而不是通过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一些学生宁可把升学/就业资格浪费掉也不愿意与同专业的同伴分享,可谓是将牛奶白白倒进河流中。

共享资源、建立合作学习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减少竞争带来的混乱,也是对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动诠释。混乱度的降低意味着更加有序的内部系统,意味着更加合理的资源分配与更加高效的运作效率。每一个人的目的都有所不同,但获得更多的资源绝不是个体的终极目的,而是利己主义者的生存借口。化干戈为玉帛,更缓和的关系意味着更紧密的合作,高校环境不同于社会,但其关系可以看作社会生活的预备,在大学校园中形成的良好关系,也有利于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支持。

(四)修养身心,精神探求

针对内卷现象带来的身心沉沦,高校学生需要破除“假性学习”,回归“真的学习”,开展良性的竞争,选择自身热爱却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只有当学习知识和获得成绩之间的关系不再十分紧密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地享受学习,这一方面有待学校制度的改革完善,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观念转变。参与者应当返回其内卷开始的地方,反思其被卷入这场竞争中时所怀揣的目的,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意义內涵。

大学是赋予学生能力去创变的场所,不是让学生激烈竞争、内卷的地方。想要有所改变,就需要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避免投机取巧的分数把戏,进行广泛地、深入地、全面地学习,客观看待教育评价体系并淡化分数对于自身行为的影响。[19]而且,知识学习并不是大学学习的全部,道德的修养、精神的塑造、责任的承担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马相伯在就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时讲,所谓大学者,系道德高尚、学问源深之谓。[20]修身、正心便是抵御大学内卷的中正之法,修身即是讲学问之行,而正心则是讲德行之品。大学修身的过程,就是不断精通知识学问,将所见所闻内化于心,将所思所想外化于行的过程,是以自身的目的为原则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而正心则是在修身之途不忘初衷,完成对善和美德的坚守,将这种美好的品质带出大学、带入社会,使社会的争名逐利淡一点,道德仁爱多一点。学生并非不知道大学精神的重要,并非不知晓内卷竞争的危害,只是有些时候在内卷的斗争中走得太远,与社会的熙攘的利益走得太近,以至于混淆了精神与物质的边界,忘记了大学生活原初的模样。走出内卷,需要的正是重拾大学生活的意义,以人的视角去观察、以人的视野去感悟、以人的姿态去生活。

五、结语

内卷是当下产物,日后也会不断持续。事实是,如果不能出现分配方式、社会制度、教育政策的根本改革,高校内卷就永远不会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仍旧存在,资源的缺口不能弥补,内卷就难以从根本上被消灭。这些学生自救之法,只是将内卷的矛盾暂时地转移了,并非内卷的完全消灭之道。但通过对内卷现象的转移,高校学生得以重新回归对精神的修养,得以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得以坚持大学的理性,创造新知、构建新智,在短期内社会矛盾和教育发展与评价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实现对内卷的破局,这就是作为时代新青年对自我道德修养的自持,对身心的自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系列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首次发布[EB/OL].(2016-04-07)[2021-04-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407/160407_sfcl/201604/t20160406_236891.html.

[2]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1-03-01)[2021-04-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3/t20210301_516062.html.

[3]刘海峰.“双一流”建设的继承、创新与推进[J].高等教育研究,2021(1):1-7.

[4]胡建华,王洪才,马陆亭,刘振天,陆根书,郑若玲,等.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建(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1-23.

[5]冯用军,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J].江苏高教,2019(1):20-26.

[6]陈坚.内卷化:农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31-34.

[7]严从根.身份认同的“内卷化”:危险及其消解的策略:论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J].现代教育管理,2009(5):17-19.

[8]朱文辉.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内涵表征、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2020(6):26-33.

[9][14][18]眭依凡.论大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36,108,122.

[10]刘海峰,韦骅峰.招生考试改革的鉴古知今:“唯分数”与“唯升学”问题的历史探究[J].教育研究,2021(5):86-100.

[11]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N].东方杂志,1917-04-15.

[12]眭伊凡.大学的理想主义与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6(8):15-19.

[13]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0.

[15]苑津山.中国尊师传统的当代省思[J].江苏教育,2020(55):58-60.

[1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9.

[17]德怀特·艾伦,任中棠,等.高等教育的新基石[J].求是学刊,2005(3):6-10.

[19]刘海峰,李木洲.构建“四位一体”功能互补的教育评价新体系[J].中国考试,2020(9):1-4.

[20]马相伯.代理大学校长就任之演说[N].申报,1912-12-29.

(责任编辑 刘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