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转向研究

2021-12-22施梦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施梦婷

摘 要: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式日渐严峻,其中农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解决农村的养老难题有着重大的意义。面对目前农村地区“代际反哺”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自给自足”养老模式质量不高、机构养老模式发展受阻等状况,该文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农村地区发展农村互助型养老的意义与价值,并基于政策视角从把握互助型养老核心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理清政府的角色与职能等方面提出了农村互助型养老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互助型养老;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3-0013-04

Research on the Rural Pension Mode Tu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HI Mengting

(Schoo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00, 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o realize "providing for the old and providing for the old". The aging of China′s popul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vere, among which the rural areas, as a stabilizer and reservoi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to solve the rural pension problem. "Intergenerational feedback"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rural family endowment function is waning, "self-sufficiency" pension model quality is not high, institution endowment pattern of arrest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mutual aid endowment patterns in rural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utual model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pens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from the mutual aid endowment core direction,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clarifying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utual assistance old-age care.

Key words: Rural old-age care model; Mutual assistance type old-age care; Rural revitalization

人口老齡化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0.2%)。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13.50%,即将实现老龄化社会向老龄社会的转变。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大,且老龄化速度快,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和高新科技的助力,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呈现出高龄化特征,养老问题急需得到解决。而城市和农村养老资源的不平衡、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代际反哺传统的流失等因素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养老难度加大,亟需探索出与我国农村的传统乡土本色和现代化转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模式。

1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现状

1.1 “代际反哺”式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 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百善孝为先”“尊老孝老”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人心,以“孝道”为尊为敬的道德理念和文化传承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心中,特别是农村社会对家族观念和亲缘关系极为看重。父母抚育年幼的儿女长大成人,子女们长大后赡养父母双亲,形成“抚育——赡养”的代际互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变化,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农村地区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1]。在此背景下,城市的儿女与留在农村的父母之间容易形成情感与地域的隔阂,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不足。以祖父母、父母、第三代生活在一起的主干家庭日益减少,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越来越多,家庭结构发生转变,造成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增多。同时,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尊老为老的风气逐渐暗淡,利益化关系交往取而代之,种种因素导致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无法达到照料老人的目的。

1.2 “自给自足”的自我养老质量不高 采取自我养老方式的老人自身需经济独立,拥有自我经济保障的能力,从而进行自我的物质与精神满足。此种养老模式能够大幅节省社会成本,但不同老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年龄层次、健康水平、自给自足的能力存在差异,使得自我养老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是影响自我养老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中,老人收入单一薄弱,主要依靠田地耕种的产出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但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劳动体力不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作物的产生效益,农业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导致劳动力可替代性变强,诸多因素使得农村老人无法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自我养老模式能否持续发展的先导性因素,其中健康状况包括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精神健康2种。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身患重病和心理精神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占比约为15%,这部分人群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养老。以上种种导致我国的自我养老质量不高、成效不尽如人意,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与完善。

1.3 农村地区机构养老发展受阻 机构养老模式是指以养老机构为载体,由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医疗卫生工作,由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营工作,通过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来满足老年人在物质资料、日常照料、精神慰籍等方面需求的养老模式。在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能够获得社会化的大保障,传统的家庭式代际回报逐渐演变成现代社会化养老模式,机构养老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方式在我国慢慢发展起来。机构养老一般分为“公建民营”“公建公营”“民建民营”三大类。在我国农村地区,机构养老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敬老院与养老院。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地区机构养老发展受阻,主要在于老年人入住机构相当于脱离原本熟悉的社会环境,失去了情感的慰籍和社会互动。而具有生产能力的老人也与常年耕作的土地失去了联系,慢慢丧失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机构服务人员素养低下、基础设施不达标、管理标准不完善、入住费用高等因素使得农村地区机构养老模式发展受到阻碍。

在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自我养老质量不高、农村机构养老发展遇到困境的背景下,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型养老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人们期待的重要养老模式。

2 我国农村互助型养老模式的文献梳理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守望相助”“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通常以血缘、地缘等联系为枢纽联结起来,在村庄里互帮互助,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照料与服务。而国内学术界对农村老年互助养老的研究较晚,近年来才逐渐增多。关于互助养老的概念和特征描述上,赵志强、王凤芝[2]基于文化社会性视角认为农村互助式养老是文化机制下的适应性文化机制。高和荣、张爱敏[3]指出乡村互助养老是建立在非正式福利制度下、乡土互助文化基础上的家庭、家族、邻里及村落成员之间的养老互助活动。关于开展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方浩[4]从思想、经济、社会、组织4个角度论述互助型养老在农村地区是可行的。贺雪峰[5]从村庄的自然环境、村民之间的人情关怀、地域的价值生产力等角度探讨了农村地区适合发展互助型养老的相关条件。在农村互助型养老的发展形式上,陈世海[6]认为应该以“互助养老合作社”形式,通过经济的、社会的手段促进合作社的资源整合,为农村互助养老注入新的发展血液和动力。杨文健、程可桢[7]探索建立了社会参与、资金保障、需求导向、监管评估的长效运行机制。贺雪峰[8]提出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低偿服务”这3种有效的技术来助力养老服务。通过梳理文献得出,学术界集中分析互助养老在农村地区的可行性与发展形式,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指导。为此,笔者从倡导政策设计角度出发,讨论如何提升农村地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发展,促进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其获得足够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籍。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村互助型养老模式的意义

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乡村振兴的重要落脚点在于促进乡村社会建设,那么如何解决好乡村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如何提升老年人群的品质和生活满意度、如何将分散化原子化的老年人力资源有限地组织和联结起来嵌入到农村社区形成整合性资源力量成为现在要考虑的问题[9]。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系列的指导和要求,作为农村新型养老发展模式——互助型养老对破解农村地区养老难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思路,为实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群众基础。

3.1 有效缓解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大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在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中,家庭养老呈现动力不足的状态。自我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经济收入并不足以支撑自己的老年生活,且伴随身体机能退化等,导致自我养老质量不高。机构养老在农村并不盛行,老年人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去机构。在这种状态之下,互助型养老走进大众的视野,其通过“自助—互助”节省资源的方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好思路。

3.2 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农村地区建设 在农村地区留有大量的废弃学校、幼儿园、厂房、屋舍等,这些资源的闲置造成大量的土地、物力、财力的浪费。互助型养老整合闲置资源,将其改造成互助养老服务活动开展的空间平台,比如互助幸福院、老人活动中心等。这样既有效地利用資源、避免浪费,同时美化家园、改善村庄陈旧落后的状况,促进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贡献力量。

3.3 倡导“尊老”“敬老”,构建文明道德新风尚 我国传统社会有着浓厚的“尊老”“敬老”“邻里互助”文化氛围,社会对老年人非常尊重和爱戴,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较高[10],强烈的道德价值观和系列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让老年人能够安养晚年。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利益交换”思想的盛行严重冲击着“抚育—赡养”的代际养老模式。互助型养老倡导人们尊老敬老、互敬互爱,依靠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来破解农村地区的养老难题,有利于构建新的乡风文明,形成文明道德新风尚,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

3.4 发掘老年人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农村互助型养老充分利用农村各类人力资源(特别是老年人)的闲置时间、资源,让农村非正式社会资源持续生效和发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通过健康、有能力助人的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不断的代际互助不仅使得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群获得基本的照料,也让有心助人的老人能够发光发热,从服务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和体会生命的意义。这种模式有助于融洽邻里关系,有助于发掘老年人的自我潜能,让老年志愿者们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4 基于政策视角中国农村互助型养老的提升路径

4.1 把握互助型养老的核心方向,理顺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学术界对农村互助型养老的理解各有千秋,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认识,需要通过组织学术探讨和理论探索明晰概念与确定核心方向。笔者认为互助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其基于“互助—自助”的方式来补充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区闲置资源,释放老年人的人力资本。该模式符合当下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能够有效缓解养老资源的不足,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乡村治理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农村互助型养老若要持续稳定地发展,需要将互助养老纳入中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理念体系当中,确定养老服务发展的主体、客体、目标、方式、内容和方向等,同时根据需求制定养老服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理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推动互助型养老模式发展。充分尊重村民关于养老服务的自治实践,以各种方式鼓励老年协会、村民委员会和基层社会组织探索农村互助型养老模式,省、市、自治区的民政部门要及时发现、评估并且给予指导和支持,努力探索新型有效的农村养老新模式,努力创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

4.2 改变压力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处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之下,上级政府发布政策指令和目标,基层政府和乡村进行任务分解和完成相应的任务,容易出现选择性政策执行和敷衍应对。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改变压力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11]。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的理念,深化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协同、公民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参与机制。其次,改变量化考核偏好,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多样化考核主体,建立群众反馈机制,让村组织、村民都积极参与到考核中来,特别要关注老人的想法与意见,建立起通畅的反馈机制,让老人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并将其顺利地传达给政府,促进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

4.3 明晰政府角色,划分政府与市场职责界限 政府和市场在养老服务供给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际服务提供中,两者之间的界限划分往往并不明确,所以要对两者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12]。对于“五保”、失能半失能、生活不能自理等特殊老年人群,政府需要发挥基本兜底保障的作用。而对于其他的低龄、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群,可以根据其年龄、身体条件、收入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等因素来综合判断并制定相应福利政策,总体以市场提供服务为主,政府监督管理为辅[13]。在互助型养老模式中,政府要提高对特殊老人的生活补助,提高贫困老人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补贴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对农村互助幸福院、互助服务点等服务组织提供人、财、物方面的供给和补助。深化养老机构“放管服”,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市场,对养老机构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促进机構的规范运营。

5 结语

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速明显,结合区域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背景考虑,农村地区开展养老服务的难度加大,需要探索出与我国农村传统乡土本色和现代化转型相适应的养老模式。为此,笔者分析了家庭养老功能式微、自我养老无法保障、机构养老发展受阻等问题,提出在农村地区发展互助型养老模式。该模式符合当下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释放老年人力资本,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助力乡村振兴。同时,笔者基于政策视角,从把握互助型养老核心方向、理顺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变压力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明晰政府角色、划分政府与市场职责界限等方面提出了农村互助型养老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17-137,207-208.

[2]赵志强,王凤芝.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J].农业经济,2013(10):24-26.

[3]高和荣,张爱敏.中国传统民间互助养老形式及其时代价值——基于闽南地区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14(04):42-46.

[4]方浩.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的选择与策略研究[J].兰州学刊,2019(11):157-166.

[5]贺雪峰.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关于建立农村互助养老的设想[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3):58-65.

[6]陈世海.互助养老合作社:创新农村养老模式的一种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14,14(05):12-19.

[7]杨文健,程可桢.农村互助养老实践与长效运行机制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05):130-134.

[8]贺雪峰.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5):1-8.

[9]贺雪峰.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老人农业[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03):1-5,90.

[10]曲顺兰,王雪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研究新趋势[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36(02):26-35.

[11]赵志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与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01):72-75.

[12]李兵,张航空,陈谊.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理论阐释和政策框架[J].人口研究,2015,39(02):91-99.

[13]王军强,李兵.城市养老服务政策基层实践偏差、困境及其治理——以北京市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8(03):15-23.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