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带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2021-12-21王晨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王晨

摘 要:该文以武平县环梁野山试验区建设模式为例,总结了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带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实践困境,并展望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前景。

关键词: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1-0006-03

Abstrac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urrounding Liangye Mountain Experimental Zone in Wup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perience, practice and practical dilemma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beautiful villages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prospec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beautiful villages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Rural tourism;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vitalization

推進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激活乡村旅游是乡村建设的永恒主题。本文以武平县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建设模式为例,总结了武平县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带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分析了实践困境,探究了建设思路与对策办法,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1 案例总结

1.1 经验做法 2016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新格局,武平县提出建设“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战略思路。试验区依托城区,以距离县城8km城乡接合部的梁野山景区和客都汇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龙头,以打造周边村庄云中村寨(云礤)、十里花廊(园丁)、客家桃源(尧禄)、淘宝客都(东云)、开心田园(东岗)为主题的“五朵金花”为节点,按照“两头带领、五村联动、辐射周边、城乡一体”的策略,实施产业培育、景区提升、道路互通、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植入、公共服务延伸、电商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等8大措施[1],孕育形成环梁野山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推动“城乡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等三线融合,构建“梁野山下金花争艳、乡村建设活力迸发”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新格局。5年来,试验区以项目和产业为支撑,按照“串点连线拓面”的工作路径,投资28.5亿元,实施“五化”工程项目62个,即生产集约化、生活便利化、生态清洁化、村庄花园化、治理现代化[1],形成“梁野山上生态引领,五朵金花农耕文化;山上山下风景如画,城里城外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武平模式[1]。

1.1.1 生产集约化:倡导一村一业、一村一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充分挖掘五朵金花的资源、生态、区位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建设主题,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云中村寨”——云礤村依托梁野山4A景区核心区优势,大力发展农家美食、餐饮住宿业[1],培育森林人家和氧吧民宿;“客家桃源”——尧禄村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鹰嘴桃种植,形成春季赏花夏季摘桃的桃主导产业;“十里花廊”——园丁村沿“一河两岸”,提升改造花圃14.67hm2[1],配种各种时令花卉,“花为媒”发展花卉人家与观赏园艺;“淘宝客都”——东云村以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依托,引进电商业态,以福建梁野休闲农场公司为龙头,打造生态旅游观光体验园,四季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提供游客休闲采摘和乡村野趣;“开心田园”——东岗村依托16.67hm2高标准农田,以景区景观大道为主轴,观光体验休闲功能分区配套,打造以花卉、百香果等产业规模种植造景乡土田园风光的“四季田园”农旅小镇。

1.1.2 生活便利化:倡导一村一聚,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从梁野山景区和“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线路完整性入手,建立智慧旅游数据平台,改造提升生活和旅游设施。建成客都汇二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设立公交车终点站和共享自行车网点,开通游览电瓶车,形成“五朵金花”村中骑游道和连接梁野山景区、“四季田园·农旅小镇”、五村互通旅游公路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文山幼儿园和第三实验小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旅游小镇内植入妇幼保健院和城关卫生院;实施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与农电改造等市政公共服务项目;开办网上淘宝和商业便民等各类服务网点,使五朵金花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1.1.3 生态清洁化:倡导一村一治,着力推动“一革命四行动” 建管并举,分类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实施“厕所革命”。全面拆除辖区旱厕,鼓励新建三格化粪池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户户用上卫生厕。二是“治污治水”行动。全面开展养殖业污染整治,实现“无猪村”;逐村开展河道治理,配备河道专管员;分类实施污水治理,近城村接入城区污水处理系统,山村建设污水处理站,或采取集中连片、分片分散式处理模式兴建生活污水氧化塘。三是实施卫生环境整治。建设垃圾中转站,配齐垃圾收集员和卫生督查员,实行垃圾处理监督网格化管理。建立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实行垃圾处理村收集、镇运送,各户门前三包,试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每季一次环境综合治理大行动。四是开展农房整治。采取村民主动拆除、土地性质不变、集体帮助打造模式,引导群众主动拆除裸露房、空心房、危旧房和旱厕并改造成绿地、菜地、景观小品或游客休憩点,完善功能配套,改善村容村貌。

1.1.4 村庄花园化:倡导一村一景,实施绿化、彩化、美化、亮化工程 对五朵金花村庄个性化规划布局,一村一特色,设计“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特色景致。在景区专用通道、乡村旅游主干道两边沿线绿化美化庭院花园化;交通要道为造景选择性对房屋进行具有客家元素风格的立面改造、尧禄村民房立面赋予农耕文化内涵与乡村画卷的3D艺术彩绘等房屋美化;在公路两边沿线铺设特色化夜景照明灯,方便村民与游客夜间购物休闲出行。

1.1.5 治理现代化:倡导一村一策,推行党的建设+村民自治+乡风文明模式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成立环梁野山试验区党总支,下设8个支部,选派5名专职干部任“五朵金花”村驻村第一书记。推行“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支部”等党建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1],与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建设、电商融合等方面结合起来。二是强化村民自治。成立村民理事会和森林人家协会,制订村规民约、卫生保洁、旅游服务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用制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三是提升乡风文明。组建小蜜蜂宣讲团、东风文化传媒新媒体,举办乡村春晚、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等文艺汇演活动,广泛宣传“十九大”精神和文明新风尚;开展“最美人家”评选和“最美家庭”“最美贤内助”等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改变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

1.2 实践困境

1.2.1 社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 项目投入大部分依赖政府性资金支撑;因农业、文创、旅游项目普遍周期长,回收慢,招商优惠政策不足以吸引社会资本。

1.2.2 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乡村建设多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度不高,没有营造好“政府搭台,村民唱戏”氛围,也没作村民股份制改革初探。

1.3 建设思路与对策 继续围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总体思路,以补齐“农耕文化、氧心福地、亦村亦景、一村一游”为出发点,按照“产业兴、生态美、村庄靓、百姓富”的目标定位,着力做好“五抓”:

1.3.1 抓项目推进,加快环梁野山试验区建设 以项目为抓手,围绕主题提升打造“五朵金花”:园丁村培植“花卉+旅游”体验项目,以园丁至东岗互通道路为主轴,打造休闲旅游观光、乡村创客示范基地、儿童游乐为一体的花鸟鱼艺市集;尧禄村延伸实施房屋3D壁画艺术、地面软装与旅游标识系统、“客家桃源”民宿和游客服务配套设施;云礤村布设追寻历史知青馆和做足湖光山色云礤溪水文章;东云村加大引进线上线下运营业态进驻农特产品体验街;东岗村深度打造成体验性互动性强的多彩田园综合体。

1.3.2 抓产业培育,发展环梁野山试验区旅游经济 充分利用梁野山4A景区龙头和近城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壮大“五朵金花”村农文旅融合产业,植入产城融合项目。突出抓好农业提质;调整优化花卉种植结构。引导观赏性、盆景式、庭院式高品质花卉种植,培育“旅游+”花卉示范人家。

1.3.3 抓文化氛围,促进环梁野山试验区文旅融合 挖掘武平独特的客家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演艺、文旅节庆、文化街区,助力“五朵金花”村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元初客家欢”乡村村晚、“农家乐、村村欢”等文艺品牌,唱响“来武平,我氧你”旅游宣传口号,举办梁野山自行车赛事和非遗民俗等集乡土性、文化性、艺术性和互动体验性为一体的旅游节庆民间风情盛典,营造氛围,聚集旅游人气;在梁野山景区和“五朵金花”村融入客家文化、仙佛文化、体育元素以及生态文明符号,加大知青馆、仙女湖、3D艺术,骑游道和农旅小镇等文旅资源的运营管理,炒热“五朵金花”乡村旅游,激活文化旅游小镇活力,催熟集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旅游集散等多业态融合的文创产业区、电商产业区、休闲娱乐区和生态居住区,深度打造文化旅游小镇。

1.3.4 抓招商引资,吸引民營资本参与环梁野山试验区建设 围绕试验区发展建设规划,从完善旅游要素出发,策划、包装、生成适合本土品牌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体为主力军的森林人家、特色农家乐、休闲农场、林下经济等乡村“旅游+”文农旅融合项目;出台更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做好项目推介、跟踪和落地对接。

1.3.5 抓项目管理,保障环梁野山试验区项目后续运营 为使竣工项目建成后发挥最大经济社会效益,要明确项目后续管理主体,确保项目后续管理有人抓、有人管;明确项目运营主体,分项目类别归属,着重采取购买服务、管理服务承包等多种形式,使资产增值;建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理清项目主体归属、经营使用、日常管理职能,使经营管理服务更加高效。

2 借鉴启示

武平县选取城市周边辐射10km范围城乡接合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乡村旅游样板区,以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引领,按照生产集约化、生活便利化、生态清洁化、村庄花园化、治理现代化“五化”要求[1],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特色产业,植入文化艺术元素,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导入教育卫生资源和酒店、民俗等第三产业配套服务设施,融入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和谐稳定的政治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2],使农区变景区(亦村亦景)、田园变公园(乐园)、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民房变客房,让农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让农民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流动起来,让传统的文化活跃起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实现产业、文化、生态振兴。这种模式孕育出更强的生命力,大大改变乡村面貌,有效地推动了乡村快速振兴。

3 前景展望

近年来,武平县围绕乡村振兴5大目标,在用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措施实施带动乡建与乡旅的做法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国有不少可以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发展、具备类似条件的平台板块,可以借鉴并因地制宜加以创新发扬,一定能大有作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陈厦生.武平再出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J].福建党史月刊,2019,03:50-51.

[2]任璐.释放农村经济新动能[N].农民日报,2017-06-30(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模式分析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