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情缘

2021-12-17李斌

回族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母校小路记忆

李斌

我的家在新疆天山脚下,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那里没有工厂和汽车的喧嚣,也没有集市的热闹,穷乡僻壤中孕育着生命,人们过着亘古不变的光阴。绿色的田野点缀着世界,金黄的秋色是记忆中最振奋人心的。那便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今生难忘的故乡。

2020年7月我回到阔别四十余年的家乡,虽然家乡比较偏僻,但也难免受到现代化小康生活的洗礼。远看整个村落规划有序,已经今非昔比。离家的时候整个村子都是土坯屋、土打墙、泥泞路,那时记得乡亲们还在挑西河坝的水吃,一条东西向的路,贯穿于整个村落。山那边是哈萨克族,山这边住着回族和汉族,全村有三个民族四百多户人家和睦相处。记忆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是全村人每天必须经历的生活。

破落的院墙和房屋已经没有了,那条由东向西的黄土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乡亲们已经住上了规划有序的砖房。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我离家时的那片果园里,除建设了村委会以外,我还看到了一所国家统一规划的乡村幼儿园。当我再次踏上故乡这片热土,太多太多的变化,不能不让我感到亲切和惊喜。初到的那天,真有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是啊!四十多年过去了,人生难免有太多太多的感慨和回忆,而从小在这小山村长大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二天,我在同学的陪同下,踏上了一条熟悉的田间小路,这条路勾起我对童年往事的回想。记得有首歌写道:“世上的路有无数,最难忘我童年的路。”我正好重温在童年的路上。那是一条留给我永久记忆的童年的乡村小路。

这条路简单而淳朴,绿色的田野取代了高楼,美丽的田园风光代替了流光溢彩的霓虹灯。村口那几棵饱经沧桑的古榆,是这片土地历史变迁的见证。村前那条来源于天山雪水的小溪还在流淌着,记得从我踏进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这条小河伴随着小路就与我结伴同行了。后来在我进入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大叔大伯们把这条小路加宽了,并在路的两边栽上了小树。从此这条小路与我更加熟悉了,亲近了……

今天不觉已阔别四十一年,这是多么不寻常的四十一年啊!当我再次踏上这条小路,除记忆中的小树已经长大外,田间的小路似乎景色如初。一条由天山雪水汇聚成的小溪由西向东在小路一侧缓缓流淌着,两行笔直的白杨树像哨兵排列在小路两旁。两边是青青的麦苗、绿油油的甜菜,或者是充满芳香的油菜花和黃澄澄的玉米。每当微风吹拂,麦浪带着油菜花的芳香飘香四溢,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总之每当春风荡漾的时候,这里秀丽而又迷人的景色便可以尽收眼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眼前这如画的田园风光,把记忆中的小路点缀得更加艳丽多彩。整理童年的思绪,从初春到立秋多少个岁岁年年,我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在这条小路上行走着,嬉戏着,收获的是希望,留下的是终生抹不去的记忆。

在这里,山花烂漫的夏天是故乡禾苗成长的最佳时期,而秋天展现在你眼前的田野,却已是果实累累的另一番景象。当我重新叩响童年的脚步,零距离接触这美丽的田野,沿途目睹麦田中那一个个硕大的麦穗或感受那随风泛起的滚滚麦浪时;当我看到那一片片或者一株株粗壮的玉米秆结出金黄玉米或看到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吐露芳香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了乡村父老丰收的喜悦,感受到了父辈们当年为改变乡村贫穷面貌而付出的辛劳。此时我再次回想起当年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同学们,为了改变我们家乡贫困的面貌,你们一定要努力啊!”是啊,四十一年过去了,老师的话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耳际,时常激励着我向理想的目标走去。人生的路有千条万条,当我背负了一种责任就意味着背负了一种沉重。走出山沟沟,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当时似乎成了我们这些山区学子求学的唯一目的。就这样怀着对使命和理想的追求,怀着报效家乡父老的愿望,我们曾往返于那条通向学校的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曾清晰地留下自己的梦想。

然而诸多原因,最终我没有考上大学,也没有和乡村父老一起建设自己的家乡,高中毕业后我考取了塔城师专,在师范学校学习的两年,定格了我从事教师工作的梦想。毕业后我未能如愿以偿,而是以一个普通建设者的身份走进了一家农场。记得这家隶属沙湾县的西戈壁农场,当时荒无人烟,丘陵环抱着荒原,在遍地都是野草的荒原上,每天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鸡和突然蹿出的野兔。当时是1980年,那是最后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锻炼的年代。记得到那个农场参加工作的主要人员,大多是来自新疆八钢和铁路局的知青,所以又名为“知青农场”。由于首府的学生源源不断拥向这里,一时间这里便成了青年人大有作为的地方。在这里我生活了两年,虽然短暂却锻炼了我。两年后因组建知青煤矿,在一次电工培训中我便转入沙湾县煤矿学习,那是人们为有一份理想工作而奔忙的年代。1986年因煤矿子女学校招聘,我很幸运地被煤矿子校录取为教师,从此开始了我长达十年的教师生涯。在矿区漫长的十三年里,矿工的精神磨炼了我的意志,同时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也定格了最灿烂的人生。

矿山是个美丽的地方,每到盛夏,漫山遍野烂漫的山花就像孩子们的笑脸。时间尽管过去了很久很久,但子校学生和老师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留给我终生美好的回忆!

在我历经十三年煤矿生活后,1995年3月7日因工作调动,我告别了教师生涯来到玛纳斯县,从此新的环境和生活开启了我新的人生历程。四十年不觉弹指一瞬间。2020年7月当我重温故里再次踏上归途,如今的村落已与当年完全不一样了。村口那破旧的房屋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红墙绿瓦的砖房;昏暗的煤油灯没有了,家家户户早已用上了电;那排着长队挥舞扁担挑水的人群没有了,家家户户已经用上了自来水。碧绿的田野与记忆中相比似乎更加旺盛,那四季长流的小溪水源似乎更加充足,派生出一条条水泥构筑成的灌溉渠道。路两旁那纤细柔弱的小白杨已不复存在,进入你视野的是两行笔直的,被诗人称之为“伟丈夫”的白杨树。我久久地伫立在白杨树下,深情地抚摸着一棵棵高大的躯干,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那些远离故土的故人倾诉。

是啊!当年陪伴我们成长的小树苗,如今都长大了,成材了,如果倒下的父辈们地下有知,如果远去的游子重温故里,我想每个人都一定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路啊,还是那么长那么远,春天啊,还是那么美那么暖。我的脚步不自觉地向前移动着、追寻着,从路面每一颗石子,到路边绿草中的每一朵苦菜花,从那长满青苔的小溪,到那伟丈夫身上充满历史见证的裂纹,我的心开始战栗,感情的阀门已经无法自制。我就像失散多年的儿子要见到母亲一样的激动。我找到了,找到了孩提时代清晰的脚印。

熟悉的脚步带着嬉戏声,天真烂漫地从身边走过。没错,是童年的笑声。“叔叔你在找什么呀?”“哦,我在找脚印。”“嘿嘿嘿,叔叔那是我们早晨走过的呀!叔叔你是谁?你找脚印做什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学生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望着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望着他们那斜挎在肩上的书包。是啊!我是谁?找它有什么用?此刻我想起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金钱和荣誉已经无法换回岁月的流逝,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留下的只能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眼前哪里有我的脚印啊,那分明是童年的幻影,下一代人的足迹。又一群小女孩从身边走过,那银铃般的笑声犹如初春百灵的婉转歌声。多么熟悉的笑声,我似乎进入了梦境,那不是马荣吗?还有王琴、冯小虎……我好像看到了一张张笑脸,熟悉的同学的笑脸。他们呼唤着向我奔跑而来,终于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在短短的一瞬间,在童年的小路上,我们又重逢了,问长问短相抱相拥……路的另一头,母校已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她那多情的双臂似乎已向我伸来,熟悉的脸庞还保持着昨天的容颜,只是多了几分沧桑和厚重。由于教育改革,这里只保留了小学,与童年相比,校园冷清了许多。

“母校我来看您了!您的学生回来看您了。”尽管我没有按照您的意愿去完成您的期望,尽管我没有和乡村父老同甘共苦,但我肩负着另一種使命,在朴实的群体里、在艰苦的生活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让我懂得了生活的真正含义。

时过境迁,记忆中的童年是美好的,也是迷人的。在那天真活泼充满稚气的童年,在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小路上,谁没有过美好的向往。记得在这条童年的小路上,我们谈理想、谈未来,做过多少荡气回肠的梦!记得初二时,在一次座谈会上我们畅所欲言,在老师的主持下,同学们个个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爱管闲事的张莉莉,能说会道的李建平,爱帮助同学的王丽华,还有理化冠军陈晓东,就连那最调皮的刘杰都说将来要当一名记者。是啊!工程师、作家、诗人、记者、医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能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斗转星移、时光匆匆,四十余年已过去,我那少年时代朝夕相处的同学,现在均已儿孙满堂,他们大多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用实际行动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也不乏佼佼者,据说陈晓东和李建平后来考上了大学,现在分别生活在北京和广州,刘杰还真实现了他的记者梦,现在乡广播站工作。当我再次行走在故乡的小路上时,第一次感受到这就是童年记忆中,通向天堂的理想之路。

母校建于文革前夕,校址设在下辖六村的大队部,虽然当时只有两栋约一千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但环境却很好,操场和篮球场都被茂密的树林包围着。记得五年级时,生产队为了扩充耕地把学校前面的林带砍光了,随着校址的迁移才有了眼前这后来建起的学校。新盖的学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在那个年代,它却承担着一年级到初三约一千三百名各族学生的就学问题。在当时经济条件还很落后的农村,母校已经算是宏伟建筑了。母校见证着我们这些乡村孩子的成长历史。今天她依然不改初衷,金字塔般风餐露宿在这里。我长久地伫立在母校那留下我欢声笑语的操场边缘,昨天像电影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此行的一个夙愿。

人生苦短,回首往事,我们不觉已是不惑之年。愿我们的孩子一代更比一代强,在祖国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他们是科学家还是农民,无论他们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他们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需要人才而农村建设更需要人才,愿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完成我们未竟之事,在祖国建设的大舞台上尽显其才大展宏图。愿祖国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富裕。这就是我们明天的希望。

[栏目编辑:付新洁]

猜你喜欢

母校小路记忆
顽皮的小路
告别母校
致母校的一封信
母校情结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堆雪人
跟踪导练(五)2
会唱歌的小路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