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北缘似玲珑式金矿床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及成矿模式

2021-12-16逯永卓韩杰张鑫利张启龙

黄金 2021年11期

逯永卓 韩杰 张鑫利 张启龙

摘要:三角顶金矿床为近年在柴北缘新发现产于奥陶纪花岗闪长岩体中的似玲珑式金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梳理,分析探讨了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角顶金矿床矿体受不同构造控制,矿区内形成了含金石英脉型与含金硅化糜棱岩型2种矿石;岩体中弱变形域的张性节理、裂隙是含金石英脉的主要容矿、储矿空间,而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控制了含金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的产出。相应的控矿构造是今后找矿主线。

关键词:构造形态;矿石类型;张性节理;韧性剪切带;三角顶金矿床

中图分类号:TD11P618.51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文章编号:1001-1277(2021)11-0022-05doi:10.11792/hj20211104

引言

玲珑式金矿床是以发现于中国胶东半岛招远地区的玲珑金矿床为代表且以发现地命名的矿床类型,首先由郭文魁等[1]提出,其特征为受太古宙—中生代承继式成矿作用控制,于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体中沿一系列构造空间形成的充填-交代式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2-3]。

三角顶金矿床地处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属于秦祁昆造山系柴北缘结合带。该带是青海省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代表性矿床包括野骆驼泉中型金钴矿床、青龙沟中型金矿床及滩间山大型金矿床等。这些矿床多分布于中—新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的中浅变质岩系中,空间上明显受北西向—南东向构造带控制,沿脆韧性断裂、褶皱转折端虚脱部位富集成矿,形成构造蚀变岩型、韧性剪切带型、石英脉型金矿体,成矿具有多期性[4-7]。三角顶地区由于主体出露一套加里东期花岗岩,以往工作未予以重视。自2013年开始,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通过勘查工作,在三角顶地区花岗岩体中发现了以石英脉型矿体为主,硅化糜棱岩型矿体为辅的似玲珑式金矿床,金平均品位11 g/t,初步预估金金属量可达1 t。该矿床是首次在柴北缘花岗岩体中发现的似玲珑式金矿床,找矿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构造与成矿关系的探讨,为该区找矿预测提供地质依据,从而为柴北缘寻找金矿拓展新的空间与方向。

1区域及矿区地质

1.1区域地质背景

三角顶金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秦祁昆造山系柴北缘结合带柴北缘蛇绿混杂岩带[8](见图1-A),成矿区划属于柴北缘赛什腾山—阿爾茨托山Pb-Zn-Au-W-Sn(Cu、Co、稀土)成矿亚带。区域内主要出露中—晚奥陶世花岗闪长岩(O2-3γδ)、二长花岗岩(O2-3ηγ),岩体受区域构造活动影响沿赛什腾山主脊一线呈北西向展布;赛什腾山南北两侧出露寒武系—奥陶系滩间山群滨浅海相火山岩、变火山岩。区域构造走向以北西向为主,主要表现为断裂及韧性剪切带。

1.2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1.2.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主要发育中—晚奥陶世花岗闪长岩(O2-3γδ)(见图1-B)。岩石整体呈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65 %~70 %)、钾长石(10 %)、石英(20 %~25 %)、黑云母(1 %~2 %)、角闪石(1 %~3 %)及少量磁铁矿、锆石、磷灰石等副矿物组成,并发育绢云母、方解石、绿帘石、绿泥石等次生矿物。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粒度一般1~2 mm,无序分布,被绢云母、方解石、绿帘石、黝帘石交代,表面脏。钾长石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度一般0.5~1.0 mm,部分1.0~2.0 mm,局部被高岭土、绿帘石交代。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度一般1~2 mm。角闪石为半自形柱状,粒度一般1~2 mm,呈星散状分布,被绿泥石、方解石交代。辉绿岩、闪长玢岩呈岩墙(群)广泛分布,少量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呈脉状、岩株状出露。石英脉是矿区内重要的矿质载体,按其与成矿的关系可划分为成矿期前、成矿期、成矿期后3个期次。成矿期前石英脉以石英大脉为主,无矿化;成矿期石英脉规模较小,以透镜状为主,具一定碎裂岩化;成矿期后石英脉主要沿张性节理穿插,产状平缓、脉体纯净,成分单一。矿区化探异常以Au异常为主,伴生Sb-As(-Ag)等异常,Au异常均由含金石英脉或含金蚀变岩等引起,异常强度的高低也直接反映了元素含量的高低,二者对应性较好。

1.2.2构造特征

矿区处于柴北缘的核心地段,构造变形变质强烈,以韧性剪切带叠加脆性断裂为主,展布方向集中在北西向300°~330°。通过野外调查,矿区南侧展布的赛什腾山南坡脆—韧性剪切带为主干构造,该剪切带内岩石具较强的糜棱岩化、碎裂岩化,挤压片理发育,石英脉多呈压扁豆体状,平行于构造走向充填,主体呈北西西向,地貌、遥感影像特征上表现为连续的线状负地形。在其北侧衍生出一系列次级韧性构造,主体与该主干构造斜交,呈北西向,并受后期构造活动影响,局部叠加形成了脆性构造破碎带。此外,在奥陶纪岩体中广泛发育一套张性节理,主要分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等4组。

1.2.3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分东、西2个矿段。西矿段以产出石英脉型矿(化)体为主,矿(化)体以石英脉为主要矿质载体,沿张性节理、裂隙系统分布,自地表向深部呈现由石英脉向微细石英脉转变的特征。矿(化)体金品位2.4~71.7 g/t,倾角(50°~90°)均较陡。东矿段以产出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为主,含有少量石英脉型矿(化)体,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受控于蚀变带,平行于构造面理,不连续产出,金品位0.36~43.60 g/t。矿石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和硅化糜棱岩型2种。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变晶结构、糜棱结构,次为交代结构、碎裂结构,矿石构造以脉状构造、糜棱构造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其独立于金属硫化物分布,以片状为主,粒度0.01~1.00 mm。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硅化。

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2.1韧性剪切带的控矿特征

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是矿区内重要的控矿及含矿构造,主要体现在已圈定的sb2—sb5等4条含金蚀变带中,含金蚀变带均呈北西向310°展布,含金硅化蚀变糜棱岩呈透镜状沿含金蚀变带断续产出,其核心往往以硅化脉或石英细脉为主,向外渐变过渡至围岩。含金硅化糜棱岩整体表现为压扁、拉长,具有不连续透镜状的产出特征(见图2-a、b),表现出在压扭性构造应力作用下成矿的特征,说明含金蚀变带内含金硅化蚀变糜棱岩可能为构造变质析出富硅流体进一步作用于糜棱岩的产物[5,10],进而形成了蚀变糜棱岩型矿(化)体,构成了其相比于含金石英脉金品位相对较低的特征。

同时,韧性变形带及其边部的构造应力转换面为含矿热液的重要运移通道,是含矿热液由深部向上运移至节理、裂隙形成充填-交代式脉型矿床的重要连通因素。主要体现在矿区含金石英脉发育于构造变形带上盘,这是由于含矿热液在运移过程中,受构造变形带上盘温压梯度突变的影响,更易进入到上盘节理裂隙而就位成矿,同时在构造变形带内遗留一定的热液蚀变信息。

2.2含金石英脉的控矿构造

岩石中的节理裂隙是石英脉型矿(化)体的重要容矿构造。从空间分布特征可见,含金石英脉均分布于构造变形带之间相对刚性的弱变形区域中,沿脆性张节理呈充填产出,伴随一定的交代蚀变,严格受节理裂隙控制,随节理裂隙走势发生扭折(见图2-c),延伸不稳定,并且含矿流体与围岩发生明显的交代蚀变,在含金石英脉外接触带形成对称的硅化带,由中心向围岩依次为强硅化含金蚀变带、弱硅化含金蚀变带、围岩,与围岩接触带伴随有红褐色“火烧皮状”热液矿化(见图2-d)。

2.3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

在空间上,含金石英脉主要分布于西矿段,且其主体受岩体节理、裂隙控制,倾向为北东向、南东向、南西向、北西向(见表1),具有一定的环状发育特征,倾角整体较陡,最大可达90°。在垂向空间上,地表含金石英脉以规模较大为特征,且在一定范围内出露频次较低,由地表向深部含金石英脉规模变小,通常以宽度小于100 mm为主,金品位相对变低,脉体发育频次相对变高,形成脉群,并形成连续发育、规模较大的矿(化)体。

同时,韧性剪切带对蚀变糜棱岩型矿(化)体有着良好的控制作用,但不同于东矿段,西矿段的韧性变形带并没有矿化元素的富集成矿,矿(化)体主要产于弱变形域沿张性节理、裂隙穿插的含金石英脉中。例如,在西矿段实施的一系列探槽,以及ZK4、ZK6、ZK002等钻孔显示,在韧性剪切带内均没有发现矿化线索,矿(化)体均分布于弱变形的岩体中(见图3)。

综上所述,岩体弱变形域中的张性节理、裂隙是含金石英脉的主要容矿、储矿空间,并且在西矿段分布。分布于东矿段的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控制了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的产出。

3成矿模式

根据东、西2个矿段同一套地质体中糜棱岩化带含矿性不同,以及不同构造空间控制形成的矿石类型不同,结合区域成矿事件[4,7,11-13],认为矿区金矿为多期次成矿事件叠加的产物。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初始的物源、热源及构造运移通道,该期以变质作用控制成矿为主,形成了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并伴随一定金矿化,在东矿段形成了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随后,受区域华力西期—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影响,在西矿段深部形成隐伏侵入体侵位,与上覆奥陶纪花岗岩体相互作用,在隐伏侵入体顶部形成局部拉张环境,并在上覆花岗岩体中形成了一系列环状张性节理、裂隙系统,岩浆期后含矿流体在沿脆韧性构造带向上运移的过程中,进一步活化萃取早期变形带内的矿(化)体,在上覆岩体形成的环状张性节理、裂隙中就位沉淀,形成了以充填为主、伴生交代蚀变的石英脉型矿(化)体。在隐伏侵入体边部的韧性变形带叠加岩浆期后含矿流体作用,进一步在变形带内形成蚀变,并在构造变形带上盘的张剪节理中择机形成少量充填交代式脉型矿(化)体(见图4)。

由此可见,三角顶金矿床与玲珑式金矿床具有相似的成岩、成矿地质特征[3,14-15],均处于造山带的构造背景,产于古生代—中生代中酸性岩体中,受多期次承继性成矿作用控制,含矿热液于构造空间内富集沉淀成矿,形成了充填交代石英脉型与交代蚀变岩型矿(化)体[2]。并且在空间上充填交代式脉型矿(化)体位于中心部位,向外形成了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16-17],进一步指明了找矿主线是岩体弱变形域的张剪、裂隙系统,以及硅化韧性剪切带。

4结论

1)構造是三角顶金矿床最为重要的控制因素,岩体弱变形域节理、裂隙控制了充填交代式含金石英脉的产出,硅化韧性剪切带控制了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的产出。

2)推测受隐伏致矿侵入体的控制,石英脉型矿(化)体产于其顶部,空间上处于核心带;硅化糜棱岩型矿(化)体产于边部,空间上处于致矿侵入体的外围。

3)三角顶金矿床作为近年在柴北缘花岗岩区首次发现的似玲珑式金矿床,具有单矿体规模小、品位高的特征,矿(化)体在一定空间内成群分布,矿石属较易采、易选矿石,有良好的经济开发价值。以该矿床为突破口,有望在柴北缘西段花岗岩区发现新的金矿床。

[参 考 文 献]

[1]郭文魁,段承敬.山东招远玲珑金矿[J].地质论评,1951,16(1):112-113.

[2]李厚民,沈远超,刘铁兵.胶东西北部焦家式与玲珑式金矿的成因联系[J].矿床地质,2002,21(增刊1):621-624.

[3]程伟,瞿友兰,田秀林,等.胶西北焦家式和玲珑式金矿的形成机理[J].山东国土资源,2011,27(3):1-8.

[4]于凤池,马国良,魏刚锋,等.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分析[J].矿床地质,1998,17(1):47-56.

[5]丰成友,张德全,佘宏全,等.韧性剪切构造演化及其对金成矿的制约——以青海野骆驼泉金矿为例[J].矿床地质,2002,21(增刊1):582-585.

[6]张德全,张慧,丰成友,等.青海滩间山金矿的复合金成矿作用——来自流体包裹体方面的证据[J].矿床地质,2007,26(5):519-526.

[7]呼格吉勒,马国栋,邓元良,等.滩间山地区青龙沟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模式[J].西北地质,2018,51(3):155-160.

[8]潘桂棠,李兴振,王立全,等.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J].地质通报,2002,21(11):701-707.

[9]逯永卓,韩杰,付彦文,等.柴北缘三角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J].矿产勘查,2019,10(12):2 919-2 924.

[10]李金超,杜瑋,成永生,等.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主要金矿床特征及关键控矿因素分析[J].地质与勘探,2015,51(6):1 079-1 088.

[11]袁万明,莫宣学,王世成,等.东昆仑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J].地质与勘探,2003,39(3):5-8.

[12]张德全,张慧,丰成友,等.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中国地质,2007,34(5):843-854.

[13]蔡鹏捷,郑有业,鲁立辉,等.柴北缘滩间山金矿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多阶段金矿化事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29(10):2 381-2 393.

[14]杨斌,周鑫,段磊,等.胶东大尹格庄金矿区构造演化与控矿作用[J].黄金,2020,41(9):35-40.

[15]戴立新,宿晓静,马德云,等.玲珑金矿田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特征研究[J].黄金,2007,28(11):5-10.

[16]陈柏林.构造形变类型与金矿化类型的关系[J].世界地质,2000,19(3):217-223.

[17]卢焕章,ARCHAMBAULT G,李院生,等.山东玲珑—焦家地区形变类型与金矿的关系[J].地质学报,1999,73(2):174-188.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s and metallogenesis

in Linglonglike type gold deposits on the north margin of Qaidam Basin

—A case study of Sanjiaoding Gold DepositLu Yongzhuo1,2,Han Jie1,2,Zhang Xinli1,2,Zhang Qilong1,2

(1.Qinghai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2.Key Laboratory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Abstract:Sanjiaoding Gold Deposit is a Linglonglike type gold deposit hosted within an Ordovician granodiorite pluton newly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 on the north margin of Qaidam Basin.Based on summary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s and gold mineraliz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ebody of Sanjiaoding Gold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structures,and 2 types of ores,that is goldbearing quartz vein type and goldbearing silicified mylonite type,are formed in the district;the tensile joints developed within the weakly deformed area in the rock mass are the main ore host and storage space for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while the NWstriking ductile shear zone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goldbearing silicified mylonitetype ore(mineralized)bodies.The corresponding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are the priorities of future prospecting.

Keywords:structural morphology;ore type;tensile joints;ductile shear zone;Sanjiaoding Gold Deposit

收稿日期:2021-04-16; 修回日期:2021-08-08

基金项目: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青藏专项”项目(12120114047701);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2018137044kc008)

作者简介:逯永卓(1989—),男,宁夏西吉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矿产勘查工作;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107号,青海省地质调查院,810012;Email:mrluyz89@163.com

*通信作者,Email:86576740@qq.com,1879715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