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醉翁亭记》看苏轼楷书风格

2021-12-16俞意洁上海师范大学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国展东方朔醉翁亭记

◆俞意洁(上海师范大学)

楷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发展到巅峰。“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楷书再也不曾取得能与唐代相匹敌的伟大成就”,虽身处巅峰,但唐代森严的书写法度也使楷书缺少了抒情的意味,前人在楷书上多变的笔法与结构逐渐变得固定、较为统一。《辞海》中对楷书的解释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而在此之后,欧阳修凭借自身的书法理论,在书法的历史长河上掀起了一场“尚意书风”的风暴。而苏轼作为这场改革实践中的先驱,更是在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理解之上进行有效应用,从而有效创新,本文通过《醉翁亭记》对苏轼楷书风格进行浅析。

一、苏轼楷书风格形成原因

苏轼字子瞻,今四川人,后世称其与其父亲、弟弟为三苏。三人在诗文方面均有高深造诣。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共称为宋朝四家。

(一)学书经历及思想

在书学方面,生活在北宋的苏轼深受欧阳修理念熏陶以及“以人论书”影响,在《题颜鲁公帖》曰:“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对颜真卿的书法推崇备至,因此颜体楷书对苏轼书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云:“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时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鲁公的“雄秀独出”与柳公权的“自出新意”之所以得到苏轼如此推崇,是因为与他“尚意”思想的契合。

苏轼推崇的“尚意”是借助作品体现作者的意志,在作者托物言志的同时尊重其情感表达。而苏轼所谓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则是不用墨守成规,按照自己的心境来书写即可。但此处的“无法”并不是真的没有法度,反而是因为经过大量的书写训练,将书写法度牢记在心后,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无法。

(二)元祐年间政治及书坛背景

苏轼的政治经历可以用在朝、外任、贬居进行概括。自元祐元年初至九月,苏轼入侍延和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然而官场的顺意自然招来他人的嫉妒。在此期间,不断有人上书弹劾苏轼。面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苏轼选择请求外任。在几次外任期间,苏轼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元祐八年八月一日,苏轼夫人去世。九月三日,高太后驾崩。至此,苏轼失去了政局中的守护神,从此之后,苏轼正式离开了政权中心。

在北宋时期,朝廷对文人有着许多优渥的政策,士大夫们在有着优厚俸禄的同时可以匀出大量的时间进行交游创作。文人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思想、挥毫泼墨。因此这也为苏轼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苏轼《醉翁亭记》书风探析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撰,苏轼书。北宋元祐六年,王诏知滁州,见陈知明(字退蒙)所书的《醉翁亭记》字迹褊浅而小,恐难久传,遂请时任知颍州的苏轼书之,并刻石立碑。此碑刻为楷书,其字端庄敦厚,神韵飘逸。对《醉翁亭记》,明代冯若愚如是云:“宋碑文字最著者莫如欧公滁二碑。”王世贞评:“坡公所书《醉翁》《丰乐》二亭记,擘窠书法出颜尚书、徐吏部,结体虽小三缓,而遭伟俊迈,自是当家。”《醉翁亭记》现存于安徽滁州醉翁亭景区宝宋斋内,两块四面,碑高239厘米,宽98厘米,正文402字,标题4字,跋95字,共501字。

(一)宽博雄健

古代书法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则是笔法的传承。颜鲁公当时向张旭探得笔法后留下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当代书家在检索古人各类书论时便捷许多。因此我们可以汲百家之长,在阅读古人笔意书论的同时结合墨迹进行研究。下面着重对苏轼楷书《醉翁亭记》的书风进行分析。

楷书经历了唐法之后,使得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用笔很难突破。然而苏轼却从中进行取舍,进行了创新。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对其影响也最大。下面笔者将《醉翁亭记》与《东方朔画赞》通过对比来分析二者在用笔上的异同。

图1 笔法分析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发现苏轼在用笔上大多与颜鲁公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如图1)。《东方朔画赞》整体给人的感觉十分端庄公正,每一笔画都显得沉着有力。相比之下《醉翁亭记》便显得恣意轻快,用笔方圆兼备。其竖、撇起笔时会先顿笔藏锋,而后上提再顿,随之下行,但与颜鲁公不同之处则是粗细变化较为明显。如“以”“南”“其”。很明显这是继承了颜楷的特点。

在转折方面,苏轼同样学习了颜鲁公写完横末尾处抬笔再下笔的方式,但与之不同的是多了一些圆转,如“也”。而还有一种写法则是写完横后收笔,随之藏锋下点后写竖钩,如“南”“而”。这增加了线条的重量感,使整个字重心向下,更加沉稳。

在《醉翁亭记》中,竖钩也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顿笔后直接向上挑。通过“南”“开”可以发现苏轼的竖钩更随意,并且更长一些。颜真卿在写竖钩时会顿笔蓄力后再挑出,短促而有力。第二种写法则是写完竖后直接向左边水平方向拖出钩,没有停顿。相比挑出的钩而言,拖出的钩更加柔和、温润。

点画方面,苏轼的点也更为温润随意。拿“以”中的点来说,颜真卿的竖点会有个短小的挑钩,显得苍劲有力。而苏轼则是顺应笔势,逆锋圆笔起笔收笔,不显锋芒。

(二)随意自如

在章法上,苏轼是蔑视成法的。这不是因为他觉得自身的书法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而是明白“受困于法度”的弊端。在图2、图3),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醉翁亭记》与《东方朔画赞》在作品章法上的直观区别。

图2 《醉翁亭记》局部

图3 《东方朔画赞》局部

唐人的作品大多整齐,碑刻作品《东方朔画赞》字的章法是相互独立,大小相似、布白均匀,且用笔较为章程化。而《醉翁亭记》首先从布局上,便打破了唐法的端正——他是随意书写的,字距行距根据上个字的结构或自身的书写来决定,且字形有偏右上方倾斜之势,这也是“尚意”书风的一大特征。其次在竖列的布局上,字形错落有致,参差不齐。从这种楷书布局上,我们便可以看出苏轼力求打破“平直相似、上下方整”的审美理念。

三、对当代楷书创作启示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如今也是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书法通过对点画千变万化的组合、毛笔各方向起笔收笔所呈现出的百变笔势,都表现了书家们无限的创造力。书法是一门抽象的表意艺术,它通过线条和作品布局像他人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唐代森严的法度、宋人尚意书风、清人的全新审美……都使我们的书法史更为丰富饱满,当代书坛也因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熠熠生辉。

(一)当代国展中创作现状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十二届国展楷书创作中,收稿量总计达到1100件,入展246件;取法对象与风格上以魏碑主导的风格多,唐楷少。虽然第十二届国展中唐楷入展的比例加大,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其次,此次国展楷书创作呈现出四个明显特点:1、古法传承较之前更甚,更为接近古人风貌;2、大楷较之前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中楷作品最多,其次是小楷、大楷;3、受过高等书法教育的投稿作者越来越多,这也体现出如今国家大力支持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4、部分书家在“仿古”的基础上已经能做到“出新”,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有明显个人风格的作品还是太少,继承多,创新少。部分探索个人风格的作品虽有想法但还不成熟,但这已经十分值得鼓励。因此当代书家在“出新”上应多加思考。

(二)借鉴与启示

首先,读帖在笔者看来,不论是临帖还是创作都是必不可缺的一个步骤。读帖不仅识读,而是要仔细观察字整体形态的俯仰相背、点画的起行收。正如黄庭坚《跋与张熙载书卷尾》中说的:“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苏轼也说:“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找到适合自己的读帖方式才能为书法实践带来最大的进步。通过读帖,观其韵味,再对苏轼或其他书家的作品进行临摹,在临帖的同时也不能停止思考,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吸收与理解。

其次,得古人之笔法也是关键。临帖的意义不是为了创作时做到每个字都和帖中一模一样,虽形似但无神。苏轼对颜真卿推崇备至,但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苏轼有属于他自己的风采。每位流传千古的书家都会向古人取法,但又能破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法度。

最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重要,这点我赞同“以人论书”的观点。书法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在对古人取法的同时也要将眼光立足于当代社会。只有对各个方面的事物多思考,多体会人生,才能有更广阔的胸襟和更成熟的思想,这样写出来的字也会更有气势。

四、结语

本文以苏轼楷书墨迹《醉翁亭记》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用笔、章法为切入点,与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进行浅析,分析得出苏轼打破了唐楷平正的框架,在颜体笔意上加入了自己的“随意”书写,使其楷书有了一定的节奏感。笔者通过对十二届国展楷书入展作品的简短归纳,总结出当代楷书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最后得出一些关于楷书创作的启示。

猜你喜欢

国展东方朔醉翁亭记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东方朔的自夸式检讨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国展”评委
2017中国军民融合材料与装备配套展览会在国展举办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