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置换分别联合胆红素吸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在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比

2021-12-15张静王小女闪海霞

健康之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血浆置换

张静 王小女 闪海霞

摘要:目的:对比血浆置换(PE)分别联合胆红素吸附(PBA)、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肝功能衰竭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PE联合PBA治疗,观察组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联合DPMAS较PE联合PBA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对凝血功能影响小,不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当肝脏在病毒、酒精、药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肝细胞大量坏死,引起肝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即为肝功能衰竭[1]。目前临床治疗肝功能衰竭主要以血浆置换(PE)为主,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致病物质,但血浆消耗量极大,同时易出现过敏反应[2]。为了有效利用血浆资源,提高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有效率,PE联合其他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模式方案已成为研究重点。为明确不同PE联合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90例肝衰竭患者分别采取PE联合胆红素吸附(PBA)及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并进行了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肝功能衰竭患者90例。纳入标准:满足《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3]中的诊断标准;为首次接受肝功能衰竭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30~65岁,平均(45.21±4.11)岁。观察组男33例,女12例;年龄32~66岁,平均(45.35±4.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护肝、抗病毒、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常规为患者留置股静脉单针双腔导管,用低分子肝素和生理盐水预冲导管。

1.2.1 对照组

予以PE联合PBA治疗。先行PBA治疗:分离血细胞与血浆,对分离血浆使用BS330一次性血浆胆红素吸附器(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吸附,然后静脉回输吸附后血浆,吸附时间为2.5~3.0 h。再行PE治疗:治疗前给予患者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国药准字H51020513)5 mg、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73348)10 ml静脉注射,预防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采用旭化成Plasauto IQ-21血液净化装置、EC-40膜型血浆分离器进行血浆置换,每次置换血浆量为2000~3000 ml,血液流速为120 m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25 ml/min。每间隔5~7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

1.2.2 观察组

给予PE联合DPMAS治疗。先行DPMAS治疗:分离血浆,使用HA330-Ⅱ树脂血液灌流器与BS330一次性血浆胆红素吸附柱(均由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对血浆进行吸附,后静脉回输至体内,每次吸附量维持在3000~4000 ml,吸附时间2.5~3.0 h。再行PE治疗,操作同观察组。每间隔5~7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血清总胆红素(TBIL)降低>5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为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缓解,TBIL降低30%~50%,PTA 40%~60%,为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未缓解甚至恶化,TBIL、PTA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TBIL、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水平。(3)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皮疹、皮肤瘙痒、低血压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CHE、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低于对照组,PT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皮疹2例、皮肤瘙痒2例、低血压2例,总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出现皮疹1例、皮肤瘙痒2例、低血压1例,总发生率为8.8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0,P=0.502)。

3讨论

现阶段治疗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手段是肝移植,但在供体紧张、价格昂贵等因素影响下,其在临床应用并不广泛,因此以PE為主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逐渐被重视起来[4]。

PE通过去除血浆中的毒素,补充机体所需生物活性物质,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但对于血浆内水溶性毒素的清除效果不明显,且对血制品需求量极大,单纯的PE治疗受到了限制。PBA通过对血浆中胆红素的吸附处理,使肝衰竭患者黄疸症状得到改善。DPMAS将胆红素吸附器与血液灌流结合,可加强胆红素吸附能力,同时清除其他致病因子[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ALT、AST、TBIL、PT低于对照组,ALB、CHE、PTA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PE联合DPMA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更显著。分析原因:DPAMS使用的胆红素吸附器中的吸附剂主要通过静电作用与亲脂结合特异性吸附血浆中的胆红素,血浆灌流器中的吸附剂依靠其特有的大孔结构,通过范德华力作用吸附血浆中其他中、大分子毒素,有效提高了吸附能力,清除患者血浆中胆红素、胆汁酸及其他有害物质,而PE治疗可降低吸附治疗过程中对机体白蛋白与凝血因子的破坏,两者联合既可以清除致病物质,同时又补充机体所需物质;为肝细胞的恢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内环境,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危敏等[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PE联合DPMAS较PE联合PBA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对凝血功能影响小,不增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秦华,魏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19,34(7):59-62.

猜你喜欢

血浆置换
早期血浆置换对重症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血浆置换术联合口服微生态制剂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血浆置换在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血浆置换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血浆置换与血浆免疫吸附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
传染病院血浆置换患者输血焦虑的护理干预
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血浆置换在ICU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