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CCU 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

2021-12-15张娟夏晶晶张凤娇彭玲玲李亚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9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研究组

张娟,夏晶晶,张凤娇,彭玲玲,李亚明

(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 合肥 430056)

0 引言

心肌梗死属于危急重症,表现为胸骨疼痛、胸闷气促、心悸等,起病较急,且进展很快,若未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心肌梗死因发病率高,致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采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伴随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存在多种不良影响,常见的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部分患者存在抗拒治疗心理,影响治疗效果[2]。因此,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配合实施科学护理干预,促进疾病治疗。本文将以68 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共68 例,均实施冠脉介入治疗,研究时间是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其中34 例是参照组,34 例是研究组。研究组男16 例,女18 例;年龄45~79 岁,平均(59.92±7.57) 岁;病变个数中,单支11 例,多支23 例。参照组男15 例,女19 例;年龄45~79 岁,平均(59.96±7.54)岁;病变个数中,单支10 例,多支2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相关诊断标准[2],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证实,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紫绀、呼吸障碍、心悸、大汗淋漓、心慌等症状;②临床资料有效完整;③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②合并急慢性感染、肿瘤、创伤等疾病;③肝肾功能异常;④精神疾病。

1.3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变化,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吸氧等对症治疗。

研究组实施CCU 综合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指导,由护理人员进入病房,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抚慰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消除负性情绪;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兴趣爱好、个人信仰等,在与患者交流时,应当尊重患者信仰,并通过交流感情需话题,转移患者注意力。加强患者的认知干预,与患者文化修养、病情等相结合,使用通俗易懂语言向患者讲述疾病知识,包括治疗方法、常见并发症等,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确保患者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加强症状管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在必要时监护仪实施心电监护,15-30min 记录一次,关注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指标,指导有效呼吸运动,在出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医师,采取对症处理。在术后12h,指导患者开展膝关节的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与踝泵运动,按摩患者足部与全身,辅助患者行翻身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对病变组织肌肉进行刺激,指导患者弯曲与旋转关节,促进灵敏度提高,指导患者站立与行走等训练。关注患者四肢、皮肤温度,详细记录患者尿量。给予患者饮食指导,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饮食方案,以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营养食物为主,多进食新鲜蔬菜。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病房环境,采用转移法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缓解不适感。检测患者各项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每周需检测体重,避免久坐或者久站。指导患者康复训练,讲述正确呼吸方式,结合实际情适量运动,包括散步、打太极等。

1.4 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分析。随后,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是SF-36 量表,随着分数升高,患者生活质量最好。最后,发放满意度量表评估,分为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研究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抢救情况比较(±s,天)

表1 抢救情况比较(±s,天)

组别 n 卧床时间 住院时间研究组 34 9.76±1.30 15.26±4.47参照组 34 11.54±1.76 19.52±3.58 T 值 / 4.0934 4.3212 P 值 / 0.0000 0.0000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89.56±7.82)高于参照组(81.17±7.91),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34 70.34±5.35 89.56±7.82参照组 34 70.84±5.16 81.17±7.91 T 值 / 0.3983 8.0934 P 值 / 0.7162 0.0000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如表3 所示。

表3 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的心血管疾病,冠脉急性、持续性心肌供血不足以及心肌缺血缺氧,发病因素主要是冠状动脉硬化。该病的患病率较高,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在几分钟内就发展到病情的高峰,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障碍、紫绀、大汗淋漓、心悸、心慌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甚至会突发心脏骤停,继而危险患者的生命安全[3]。介入治疗是取器械在机体动脉管腔中置入,扩张狭窄部,且支架将狭窄部位撑开,冠脉血流量直接改善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治疗方法的治疗目的为促使心肌缺血有效改善,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恢复[4]。介入治疗的切口小,且术中出血量少,且支架位置精密控制,具有较高安全性,在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适应性[5]。当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使用介入治疗,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效果。然而,该术式治疗过程中受到环境、患者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需重视护理管理为新型护理方案,具有全面性、规范性、综合性特点,涉及生理、心理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促进疾病治疗[6]。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CCU 综合护理,结果可见,研究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89.56±7.82)高于参照组(81.17±7.91),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实施CCU 综合护理,针对手术各个阶段实施护理干预,护理内容有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并发症预防管理、饮食指导等,加强心理指导,消除负性情绪,向患者讲述疾病知识,提升认知水平,缓解心理负担[7-8];加强症状管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也不能剧烈或过度活动;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定期记录生命体征,可及时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干预[9]。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中,配合采用CCU 综合护理,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缩短治疗时间,得到满意评价。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急性研究组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包炎1例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