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外线定位同步升降脑脊液引流支架的设计与应用

2021-12-15屠苗娟金伟飞毛亚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9期
关键词:侧脑室床头红外线

屠苗娟,金伟飞,毛亚娣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浙江 绍兴 312000)

0 引言

脑脊液引流是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辅助性治疗方法, 是指在腰部椎管或脑室内置入引流管后, 持续引出脑脊液, 以达到排出炎性或血性脑脊液及控制颅内压的目的[1]。近来报道应用脑池造瘘引流脑脊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3]。各类脑脊液引流管安放与侧脑室平面的高度落差非常重要,不同的高度落差会影响脑脊液引流量,直接影响颅内压,对病情有着至关重要影响。且患者体位改变导致引流管与侧脑室落差改变需要重新安置引流管,当调节到合适的高度时务必保持稳定落差,以达到保持合适引流量。目前医护人员只能依靠各种测量直尺/卷尺和人工目测估算的方式估计脑室引流管高度[4],缺乏精确性,调节十分麻烦,增加工作量,调节不当还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红外线定位同步升降脑脊液引流架,应用于各类脑脊液引流管,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行手术治疗且放置脑室外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脑池引流管的患者;②引流全程入住在NICU 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引流置管期间转至普遍病房的患者;②引流置管期间因病情需要转向其他医院的患者。2019 年1 月至019 年12 月本院符合研究标准的各类脑脊液引流患者共60 例。按入院先后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取到脑室外引流10 例,腰大池引流10 例,脑池引流1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58.3 岁,脑出血17 例,脑肿瘤8 例,脑外伤5 例;对 照 组患者 中, 男19 例, 女11 例, 年 龄39~85 岁, 平 均年龄61.3 岁,脑出血患者19 例,脑肿瘤患者6 例,脑外伤患者5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差异、疾病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 年1月5 日至10 日对参与本研究的28 名护士关于各类引流管护理、引流管的安放及其护理操作方法进行统一培训,达到同质化操作。

1.2 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引流袋安放,引流袋悬挂予安插在床框上的输液架上。术后置患者予平卧位, 利用直尺目测定位侧脑室平面(双侧外耳孔联线)[5],在输液杆上相应高度标识,根据病情要求及引流管要求安置在合适的高度。护理方法:更换敷料、采集标本实施无菌操作技术, 严密观察引流管的通畅、固定等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引流量脑室外引流管控制在24h 内小于500mL 一般10-20mL/h,腰大池和脑池引流管100-350mL 每10mL/h。患者每次体位改变均需要调整引流袋的悬挂高度。拔管时先关闭引流管再拔除, 同时观察局部有无脑脊液漏。

1.2.2 观察组

采用红外线定位同步升降脑脊液引流支架安放引流袋。

1.2.2.1 引流架的结构、

引流架包括支杆和固定架二部分,均有不锈钢制成。支杆长度约60cm,支杆上均匀分布长度刻度线,支杆上依次滑动安装有至少二个调节固定装置,实际使用可根据需要多个安装,其中一个调节固定装置上设有红外线定位装置,红外线定位装置能够发出水平方向的红外光线。其他调节固定装置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挂钩,用来悬挂引流袋 。固定架为一U 型钢板加一个10cm 长的方形小钢管相互焊接制成,U 型钢板下片钻孔,用螺丝固定在床板上,方形小钢管下端钻孔,用一固定螺丝拧入钢管内。支杆不用时取下,固定架固定安装在床面上,不必取下,每张床床头位置左右各安装一个。

1.2.2.2 引流架的使用方法

根据手术部位左侧或右侧插入支杆。术后置患者于平卧位。医务人员利用支杆上的红外线定位器发出的水平红外线,定位侧脑室平面(双侧外耳道联线),枝干上红外线定位器所在位置即侧脑室平面高度,利用支杆上的刻度线精确悬挂引流袋的高度。并准确记录引流管口距侧脑室平面的落差高度,达到合适有效的引流速度,护士做好交接班。日常保持引流管通畅、合适的速度、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观察方法、拔管方法与对照组无异。当患者体位改变,床头升降时支杆实现同步升降,不用重新调整引流袋的高度,利用下部的调节螺丝调节支杆的倾斜度,使支杆保持竖直状。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士培训后对两种装置首次完成安置引流管护理操作时间和再次安置引流管操作时间(完成患者信息核对后为操作开始,第一滴引流液进入引流瓶为操作结束),计算出二组病例首次安置引流管及再次安置引流管的平均时间。首次安置引流管指术后回病区安置引流管,观察28 名护士对两种装置首次安置时间总和除以护士人数计算出首次安置引流管平均时间。再次安置引流管的时机为翻身拍背、管饲改变体位、离开病区外出后返回。翻身拍背按24h 内每2h/次计算;管饲患者每天抬高床头3 次降低床头3 次计算;离开病区外出检查回来重新安置引流管,以实际外出次数计算。专人床边跟踪护士秒表计时。再次安置时间包括每次开放和关闭引流管、调整引流管口高度的操作时间,算出平均值。

观察两组患者24h 引流量稳定性的对比,以24h 内引流量保持在150-240mL 的天数计入内。引流时间不足24h 的排除在外。

观察患者在整个引流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病情特殊者予以排除),包括引流过度(24h 脑室引流量>400mL、影像提示引流过度)、引流无效(24h 引流量<50mL、影像提示引流效果不佳)、导管移位、脱管以及导管堵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本实验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完成脑脊液引流管安置时间和再次安置引流管时间,结果观察组首次安置时间和再次安置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本引流架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见表1。

表1 两种装置护士护理操作时间比较(±s, min)

表1 两种装置护士护理操作时间比较(±s, min)

项目 观察组(n=28) 对照组(n=28) t 值 P 值首次引流管安置时间 20.3±0.88 35.78±1.36 9.98 0.001再次引流管安置时间 4.86±0.85 15.78±0.68 12.78 0.001

本实验比较两组病例平均24h 脑脊液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天数,结果观察组平均24h 脑脊液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天数明显多余对照组,表明本引流架能有利于均匀控制引流液,对治疗有较大帮助。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平均24h 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天数(d,±s)

表2 两组患者平均24h 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天数(d,±s)

组别 例数 24h 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天数观察组 30 6.02±1.35对照组 30 3.45±1.42 t 值 7.01 P 值 0.001

本实验比较两组患者在引流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本引流架能有效地降低脑脊液引流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红外线定位同步升降脑脊液引流支架利用红外线定位,安放简单,同步升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利用红外线帮助定位侧脑室平面,准确计算各类脑脊液引流管与侧脑室平面的落差,配合杆子上的刻度,可以准确悬挂引流袋高度,安放简便快捷,便于科学精确控制引流量,有利于治疗病情,避免了由于估计造成的引流放置不规范[6]。护士做好记录,便于交接班。脑室外引流管要求平卧时引流管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5-20cm,24h 引流量不超过500mL,放置时间3-5 天;而腰大池引流管的高度根据病情调节,维持引流量约 100 mL/d,放置时间大约一周;而脑池造瘘患者术后根据患者ICP 控制引流量与引流管的放置时长,量一般控制于120~200mL/d,引流管一般放置1~2 周[2]。脑脊液引流管留置时间长,高度要求具有特殊性。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急危重症多[7];常常需要改变体位。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预防压力性损伤及肺部感染,需要经常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而管饲时需要抬高床头30°~45°,预防反流和误吸;大型检查如行CT,MRI等又需要离开病区。每一次改变体位就会使引流管口和侧脑室平面高低落差发生改变,影响引流量,需要重新安置引流管。而同步升降功能升降床头位置不会改变侧脑室平面与引流管口的落差,使引流管安放到合适位置时无需每次进行测量高度并重新安置,只要关闭和开放引流管即可,大大节约医护人员的操作时间。

引流架能精准定位,实现同步升降,保持引流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各类脑脊液引流管引流过慢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及导致引流管堵塞,而引流过快可以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8-9],由于固定架固定在床板上,床头床板抬高时引流架也同步抬高,且通过固定架底部的调节螺丝使引流支杆保持自立而不倾斜,不改变引流管与侧脑室平面的落差,引流速度就不会受到影响,可以保持恒定的引流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临床上已研制的引流架[10]主要采用床头固定的方式,引流管常常挂在床背或床架上。对照组患者升降床头患者头部高度发生改变,引流管高度不变,导致头部与引流管的落差改变,即侧脑室平面与引流管口落差改变,影响引流速度和引流量。观察组患者利用同步抬高很好的解决了不改变侧脑室平面和引流管口的落差问题,调节床头高度时无需调整引流管位置,只需要用调节螺丝保持支杆竖直即可,使引流更稳定有效,有利于患者治疗和康复。

本引流架能引流架方便安装且易于消毒,有利于感染防控。不用时把支杆取下,固定架悬挂在床下丝毫不影响日常操作。用后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砂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这款引流支架至2018 年2 月在我科运用至今,能帮助医务人员快速找到适合的引流管高度,调节方便,大大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且使引流更稳定有效,有利于患者治疗和康复。此引流架已获得了国家新型实用型专利,专利号为201821416527.2,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侧脑室床头红外线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仪设备在蓄电池充电站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无线电子纸床头卡系统的建设
产前超声在胎儿侧脑室增宽的临床价值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磁共振检查在胎儿侧脑室陈旧性出血诊断中的意义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瞧,床头有颗星
MRI在孕中晚期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苹果助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