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茶道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2021-12-15

农业考古 2021年5期
关键词:茶道哲学研究

李 萍

一、引言

“道”在中文语境里是一个多义词。冯友兰先生总结出“道”有六种含义,包括:道路、真理、真元之气、活动的宇宙、无极而太极、天道[1](P103)。依他的见解,“茶道”之“道”或许指的是“道路”(引申为“方式”“方法”)、“真理”(即正确的知识),也就是说,“茶道”可以做两种理解:其一是形而下的看法,将“茶道”视为冲泡茶汤的恰当方式,也就是人们通常讲到的“茶艺”;其二是形而上的认识,将“茶道”看作“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2](P14)。此时的“道”接近“真理”的含义,是茶事活动引发出来的求真,进而向善、崇德的主动认知行为。

“茶道”不离茶这一物质特性,具有“此在”“定在”的限定性。因此,茶道无法上达“无极而太极”或“天道”的层次,茶道只是生活世界情趣享受或个体对其生命的意义探索,从而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体意志和主观情感投射。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道关联着人们对精神何处安放、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化解等身心关系问题之思考。

“茶道”作为研究对象,人们可以进行社会学、人类学的观察式研究,做出历史学的史料稽查,还可以给予哲学观照。本文的中心主题就是论证茶道的哲学研究何以必要,为此,我们将着重谈如何做茶道的哲学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命题是如何影响了当下的茶道哲学研究的。

二、哲学研究的旨趣

要探讨茶道哲学并做出合理的有关茶道的哲学研究,首先要明确哲学是什么。因为茶道哲学在本质上是茶道与哲学的交融,是关乎茶道的哲学,在学科归属上可以划入哲学的交叉分支,只有在把握哲学的本质规定后才能深入理解茶道哲学。

迄今为止,人们对“哲学是什么”的问题给出了诸多回答,在今日中国最常见的恐怕是这样两个定义:“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世界观”。前者来自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毫无疑问,当初哲学之所以被提出,是因为有一些人执著追问智慧本身是什么,这些爱智慧、向往智慧的人被称为“哲学家”,他们所做的工作相应地就成了一项独立的事业。“哲学”最初并不是特定的知识类型,而是对待知识的立场。但在今天,仅仅用“爱智慧”已经无法准确描述哲学的研究属性了,许多哲学流派如功利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解构主义等哲学学说都并非单纯的“智慧”二字就可以将其全部概括,哲学与爱智慧之间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后者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自身哲学体系时主要针对的是德国观念主义哲学,他们力图矫正德国哲学乃至当时西方主流哲学的偏差,转向对人的现实问题的关注。然而,随着知识体系的日益分化,“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已经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具体学科做出了深入细微的研究,对世界的总体认识已经不再构成当代哲学的问题意识。此外,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先后出现了几次哲学研究议题和范式的重大转向,突出的表现就是现象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等先后崛起并占据了统领地位,这些也加剧了哲学学科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

哲学是门古老的学科。在古希腊,它构成了诸多学科的基础;直到近代,随着知识的巨量增长和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涌现,一些学科才陆续脱离哲学而独立,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曾是哲学家的研究任务;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的宏观视角、整体思维、批判立场又重新得到肯定,并被运用到诸多具体学科之中。与此同时,其他具体学科的过度分化导致了过于精密化的发展,这极大削弱了这些学科对特定领域问题的有效解释程度,它们不得不引入哲学,试图兼顾本领域中更为宏观、重大的问题,于是各类应用哲学应运而生,如经济哲学、管理哲学、城市哲学、医学哲学,等等。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哲学问题是直接来自其他具体学科,越来越多的哲学人做的是上述某个应用领域的哲学问题之研究,而非经典的传统主流哲学问题。

当代的哲学研究既肯定西方哲学研究的经典性,又承认非西方世界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各地独特思想历史传统的哲学价值,从而出现了哲学研究的“在地化”“民族性”,地方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尊重。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考察全球哲学教育的状况时就对哲学给出了十分宽泛的理解。“广义而言哲学关注任何有关人、社会和自然及其同全体的关系的普遍性的见解,人们模糊地辨认这一全体,并且以想象和神话的形式勾画其轮廓。就此意见而言,这种哲学一方面同宗教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同文化紧密相关”[3](P8)。这样的哲学观可以容纳地球村内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显示了包容、开放的学术态度。其实,中国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们早就开始了这样的尝试。例如,早在1919年胡适先生就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冯友兰先生分别于1931、1934年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册与下册的撰写,在东方世界较早开启了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哲学梳理。

哲学的比较研究又将非西方思想体系纳入到哲学的关注视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持续不断加深的全球化将世界范围内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哲学思考又增加了多重文化向度,东西方哲学、欧陆哲学与亚洲哲学、普遍哲学与地方哲学等比较哲学的出现打破了西方哲学一统天下、一言九鼎的局面。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又增加了难以通约的异质性成分。可以说,哲学是永远没有完成的学问,学哲学或讲哲学同时就是一个不断创造、自我更新的过程。

哲学是刨根究底的学问,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满足于琐碎的争执,相反,真正的哲学提出的都是事关人类的重要问题。哲学之所以刨根究底,是因为哲学要以充足的理由、一贯的逻辑来证明我们对世界抱持的信念是合理的。我们对世界抱持的信念,既包括我们对人类之外的世界,如自然界的秩序、宇宙的起源等方面的判断,也包括我们对人类自身的世界,如人与人如何相处、什么样的社会是正义的社会、个人的心灵如何安放等问题的回答。哲学因其对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做出的怀疑和追问,坚持不懈地做出严肃的检视,其本身同时就是创造性思考。哲学的不懈追问经常会让人十分难堪,因为有太多的人仅仅停留在经验现象和个人感觉层面,并据此得出结论。但这样的结论总是似是而非,甚至误导众人。

尽管哲学研究的范围在扩大,哲学问题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哲学研究仍然保留了一些自身独有的特性。众所周知,哲学主要做的是一种定性研究而非定量研究,它是一种批判性反思。狭义而言,基于严谨的逻辑做出的思考都可以称之为“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怀疑,对于各种想法不轻易相信,而是尽可能去找到它的漏洞和不足。广义上看,一切可以产生新观点的思考或者创造性思考都属于批判性思考。需要指出的是,哲学的批判主要借助于逻辑学这一思维工具,逻辑学提供了思维的准确形式,提出了有效的推理过程,从而构成了容纳一切哲学讨论的基础。

从现代知识体系来理解哲学,我们可以将哲学的学科总体特点和学术倾向概括如下:第一,哲学不是科学。科学的知识具有唯一的真假值;它可以被经验证实或证伪;它是新旧交替的,新的科学知识完全取代了旧的科学知识,等等。哲学知识却没有唯一的正确解,哲学史上的不同思想体系并非完全的颠覆,相反,哲学领域经常出现某个过去的哲学流派以新的面目再次复兴,例如我们今天还在试图回答孔子、苏格拉底等古代大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第二,哲学不是教条。一个人仅仅有很多哲学的知识,哪怕是全部哲学知识,也不能被称为哲学人,学哲学其实就是以哲学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以哲学的方式去生活。一个真的哲学人都会形成自己的哲学立场。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新的哲学学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哲学素养的人只是接受了某个哲学家或某个哲学流派的观点,但真的哲学人不会简单重述哲学家的词句,而是“接着说”“重新说”。第三,哲学不是信口开河、自说自话。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写作风格差别很大,关注的问题也十分不同,不仅要对此前的哲学家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予以解答,而且他们必须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合理证明,使自己的观点合乎逻辑(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等),并且尽可能在行文中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哲学是要说理的,必须采纳可通约的言辞、可公度的论证规则,因此,哲学生于对话,死于独白。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员之间不得不展开有效的学术论争和尖锐的思想交锋。这是哲学与文学、艺术、宗教等十分不同的地方。莫言如果获得的是国际性哲学大奖(可惜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哲学大奖),我们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取得了国际认可的高水准;但莫言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这就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文学成就,并不能代表中国的文学水平,因为文学创作是十分个性化的、自我独立性的活动。第四,哲学不刻意追求功利性目标、物质性欲求,而是侧重于追寻形而上的世界本原、人生价值等问题的解答。这样的非功利性也与上文讲到的哲学的反思性、形上性等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三、茶道的哲学研究是否可能

茶叶,如果长在茶树上,研究它的可能是植物学、农学;如果制成干茶出售,研究它的是经济学、税务学、国际贸易理论等。哲学如何关注茶叶呢?老实说,茶叶跟哲学无关,哲学根本不关心茶叶。只有在茶叶进入人的生活世界、关联起人的生命意义的领悟的时候,即出现了茶道,哲学才会投向它。换句话说,哲学关注的是茶道,而非茶叶。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思想或意识,而非直接的物体或经验现象,因此,茶本身或饮茶活动都不能直接构成哲学的对象。相反,茶道却可以是哲学分析的对象,茶道哲学研究就是试图揭示品茶、饮茶等茶事背后包含的精神、意识、文化等意蕴及其本质。易言之,茶本身不是哲学的对象,单纯的饮茶活动也不构成哲学问题,茶道哲学研究的着力点在于阐释茶被饮用的过程及其相关活动所蕴含、生长出来的文化精神、观念意识,只有将茶这一原本仅是物质性存在的东西转变成为精神性的对象即茶道,对茶道予以升华或澄明,这才是哲学分析和哲学论证所要进行的工作。

从研究内容上看,茶道哲学研究是要下功夫论证茶道哲学的表述是否成立、茶道哲学的体系是否合理,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取决于我们进行论证的出发点是否恰当和推理过程是否严密。然而,哲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本身也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的合理性不在于是否被外部的经验现象证实或证伪,而是自身体系的内部一致性和完整性。此外,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哲学体系出发点,或者说不同的哲学流派或哲学立场,将会提出不同的茶道哲学学说。对茶道这个问题论域做出不尽相同的哲学阐释或概括,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甚至有所分歧的茶道哲学研究都具有茶道哲学中的“家族相似”,都可以视为某种茶道哲学。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茶道”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研究对象,茶道哲学在目前还主要是提出了一种新的问题论域。要将茶道哲学设定为新的交叉学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品茗者是否全身心投入、进行了精神层面的观照,这是茶道哲学的主体追问之焦点所在。茶道哲学的主体是所有参与茶道体悟、做出相关思虑的人们,除了少数著书立说、留下诗文字句的文人墨客,更多的是普通的品茗者。与传统农业时代相比,今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品茗环境和品茗者都有了迥异于以往的改变,品茗者的范围、人数、品茗方式、茶类和产品加工流程、茶具和茶室空间,等等,都出现了今非昔比的变迁,今日的茶道是否还只是传统茶道的直接延续或继承?我们注意到:由于主体的基数扩大、基盘增厚,茶道正在走向日常化、生活性;相应地,茶道哲学正在成为一种生活哲学。不仅如此,就与通常的哲学经典问题相比,茶道哲学本身难以立足于抽象、宏观的角度,而是从日用生活场景入手,试图表达出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以及庸常生命过程中的非日常性。它向生活世界靠拢,但又不止步于生活层面,还要寻找背后的意义,在嘈杂的庸常俗世中寄放心灵,这表明茶道哲学通过百姓日用间接地捕捉人们身处其中的时代之精神。

就问题的展开而言,我们或许可以借鉴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考察茶道哲学,或者说依循应用哲学的思路和方法阐述茶道哲学,在深度介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关注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提升现代社会人文素养等方面做出学理证明。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应用哲学日益成为一种全新的哲学呈现方式,它将哲学之思与具体学科之知相融贯,力图生成新的知识,即兼具哲学反思的批判性和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效性之双重属性的智识。作为应用哲学的茶道哲学,它既要吸收茶学相关的知识(包括农学、植物学、园林学等)、茶道的思想成果(包括茶文化、茶文学、茶民俗学等),同时又要对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做出有深度的再思考,对它们背后的思想背景、知识前提、观念基础等做出检视,从而推导出某些更具原初指导意义的基本判断[4]。

如果立足于社会哲学的角度,茶道哲学研究的重点将是品茗过程中人际交往、互动中的公共性问题,还包括茶作为礼物的社会文化意义,茶与地方文化生成,茶行业的经济社会网络的“密码”等。在此方面,茶道哲学不同于社会学之处在于,它关注茶道中的人及其精神拷问,它力图清楚无误地表述当事人在茶道中的关系共在以及背后的社会共同体价值指向。此时,茶道哲学将对品茗过程中的品茗者个体的心智变化、思虑扩充和伦理修为进行检视,同时也将对品茗形成的环境、氛围等带给品茗者群体的影响,即品茗的社会交往、心理释放和精神引导等层面做出考察。易言之,茶道哲学不只是个体意义上的自修自为,同时也是社会层面的共在互动。因此,茶道哲学研究不仅可以做出空间上的延展、时间上的跨越,还可以证成主体间的交互作用。

从文化哲学入手展开的茶道哲学研究将会关注其他不同的问题。以前人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原则没有错,即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对立统一的,但这句话所给出的实现方式却令人生疑,似乎只要守住民族性即可。民族性包含了世界性的某些方面,但如果不采用世界通用的语言、规则或者转化成可理性审视的议题,就无法真实地走向世界,民族性就永远滞留于某个民族的生活角落,最终被世界遗忘。为此,在坚持民族性的同时必须兼具世界性,首先明确意识到世界性的必要,才会有被世界知道并接受的民族性。

既然学术研究、理论建树非常重要,学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变得不可或缺。然而,目前的情形是:茶道方面的专业学者既不多也不强,茶道哲学更是付之阙如。可以理解的理由之一是,中国茶道的现代复兴不过是近三十来年的事情,茶道研究的学统已经不存,道统也枯竭断流。中国茶道的学术研究断裂了,今日仍处于百废待兴、远未成熟的水平。更为艰难的地方在于茶道是个跨学科的领域,在专业知识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很难熟练地全面掌握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更遑论做出综合性创新研究。因此,中国茶道研究队伍还未达到满足公众对专家、学者的殷切期待之程度。茶道哲学研究能否得出丰硕的成果并引领中国茶行业的未来发展,这取决于每位茶道哲学研究者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和执着的专业精神。

总之,茶道的哲学研究是必要的,但真正的茶道哲学不能摆脱或忘却以批判和反思见长的哲学基本表达方式,茶道哲学因其延伸了理论哲学的批判对象,同时也完成了其他学科无法做到的自我反思:一方面扩展了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存在空间,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成果的批判性思考。特别是对现代中国人而言,茶道哲学提供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学理阐释、对当下生命状态和生活意义的严肃对待之视角,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营养。

四、茶道的哲学研究之中国话语

在本文的开篇,笔者将茶道定义为“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依此,我们发现,全世界有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茶道。就其所代表的文化传统体系的完整性和具体内容的独立性而言,我们可以分出三种茶道:一个是中国茶道,一个是日本茶道,一个是英国茶道。毫无疑义,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中国茶道不仅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不断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经历了历史上的数次重大演变,在今天则以丰富的地方茶俗、多彩的茶类风格之茶文化等闻名于世。众所周知,哲学的研究是以问题为主的,进行的是纯粹学理性讨论,也长于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茶道哲学研究也以此为鹄的。但在目前,我们所进行的茶道哲学研究还只能从中国茶道入手,即将中国茶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揭示中国茶道的现代性,阐释中国茶道中的知识生成、审美体验和意识信仰。待将来国际茶道交流更加频繁、关于茶道的学术成果高潮迭起之后,茶道哲学的一般研究才得以可能,茶道哲学作为哲学的新分支也必将水到渠成。

在21世纪初的中国哲学界,曾经有过一场影响甚大的讨论,许多学者裹挟其中,他们围绕是否有“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指什么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鸣。学界达成的初步共识是:“中国哲学”既有共性的方面,它是哲学在中国,这是所有被称为哲学的学科必然具有的共同性;又有个性的方面,它是中国式哲学,这是哲学进入中国后发生的转变,这是融合区域文化传统后形成的特定哲学形态。若对“茶道哲学”概念做出细致探究,就会发现,茶道哲学是一种中国式哲学所结出的果实,它是附载在中国哲学这一母体上的。

中国式哲学之所以可能成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汉语及其相应的思维方式之客观存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切哲学命题都是借助语言呈现的,语言的句法结构、词汇构成等都直接决定了哲学的表达形式和哲学定在的样态;另一个是斯土斯民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取向,这提供了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实质内容。在近代,中国最初接触到“哲学”这个概念及相应学科时,就是将它翻译为“性理学”“理学”,这些概念其实是宋明儒家的核心命题。这表明我们总是以自身熟知的东西去理解尚不熟知的东西,待有所理解之后,我们与他们才会发现彼此认知上的异同,从而去深化对相关问题的共同认识。

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在乐生、天命、义理等之类的命题上,中国传统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以身心勾连的方式直观地触及上述命题,即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中国传统思维提倡觉悟、体察等内省式知识生成的路径,这是明显有别于西方经验论、理性论这两种知识体系的。同样,中国茶道并非静止的对象物,学习或认识茶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与人自身的悟性有关,因此不同的人对茶道的领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茶道依靠人的主体性和生命智慧才能把握[5]。

不过,茶道的再现虽然靠体证、体悟,离不开品茶的个人体验,借助以心传心来间接感受到他人对茶道的理解,但茶道不是神秘的超验感受,它是此岸的生命意义和生活雅趣的追求,可以将茶道放出理性之光,成为可以言说、也可以被他人合理接受的主体性活动,这就是茶道哲学所要开展的工作。哲学认识论表明,我们可以不断追问知识的根源,从而促使我们不轻易驻足、局限在某一个既定的结论上,进而能够不断挑战旧的认知图式,寻找更合理的新观点或者更富有启迪性的思考路径。

从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出发,茶道哲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儒释道与茶道的关系、人格养成与茶道修行、茶道源流中开宗立说建学的代表人物,即不同历史时期对茶道有所贡献的重要人物,例如陆羽、皎然、卢仝、苏轼、蔡襄、朱熹、朱权等所持有的思想出发点和认知框架,等等。历史上传统中国茶道的建构者都是社会精英人士,这当然有诸多充足的理由,甚至哲学本身都是有闲阶层的精神享受,更何况茶道这类赏玩式文人雅趣呢?不过,我们不能因此将茶道哲学的研究引向过于狭隘、直接等同于思想史或人物史的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说,茶道哲学不仅是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更可能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用媒介和广谱式知识框架。中国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它是包含了众多的一,也就是说,它既包含了差异性、地方性、时代性等诸多方面,同时又可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形态而得到广泛认可[6]。我们认为,中国茶道必须进行哲学的提升,成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茶道哲学,才有望成为人类共有的知识。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加速了普遍知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此同时,它也刺激、复活了地方知识的自我确认,最终形成的是“全球在地化”的知识谱系。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迄今全球有超过六十个国家有完整的茶产业链,有百余个国家有自身的茶文化,饮茶人口超过20亿。现代茶生活方式与时尚、健康、环保等新的全球理念相吻合,茶道哲学的适时提出迎合了这样的时代精神。我们将在茶道哲学的研究道路上坚定不移走下去,助力茶道的复兴和国际茶道的深度交流。

猜你喜欢

茶道哲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寻迹万里茶道
菱的哲学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小包哲学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