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践探析

2021-12-15梅慧芬奚少敏

山西农经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梅慧芬,奚少敏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大学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广州某民办高校G 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以结对帮扶的模式,到省定贫困村江坑村参与脱贫攻坚。江坑村位于河源市东源县骆湖镇中部,于2016 年被划为省定贫困村并同时实施精准扶贫。自2019 年7 月,G 学院大学生与江坑村签订实践基地协议,通过实践与观察,剖析在服务过程中的做法、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 大学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

第一,大学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培育其公民意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大学生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国家和个人认同感,强化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

第二,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脱贫攻坚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法,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平台,有效缓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

第三,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习总书记强调青年要有担当,要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大学生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献言献策,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深入基层帮扶过程中自我完善、自我奉献,同时激发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1]。

2 省定贫困村江坑村脱贫的情况分析

2.1 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

一是资金扶持,直接汇入资金。政府直接用资金帮扶贫困户,有劳动力的为其提供资金去创业、开发扶贫项目等,无劳动力的给予其最低保障。

二是税收政策扶持,帮扶开发项目。政府采取特殊措施,以及提供扶贫资金组织企业开发、建设项目,入股农业企业,政府企业牵线与贫困户共同开发项目,例如百香果项目等。

三是土地政策扶持,组织连片开发。企业提供相关农产品技术,环保养殖场等因地制宜选择和培植支柱产业,组织连片开发,建立区域发展基地,例如种植茶叶生产茶油,种植水稻、果树、花生等。

四是人才政策扶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村人口素质培育,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例如骆湖镇投资3 000 万元用于教育,鼓励外出乡贤成立基金会,给大学生派发奖学金等。

2.2 大学生参与的扶贫模式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中,大学生具有智力优势、专业优势和数量优势。G 学院大学生积极参与了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在教育帮扶、思想帮扶、文化帮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教育帮扶。G 学院大学生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为重点,开展公益实践服务活动,从扶智中减贫。其中,该学院大学生在江坑小学开展“筑梦-七彩课堂暑期夏令营活动”,课堂包括爱国爱党、感恩至亲、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安全自护、快乐阅读、科技实践等7 个模块,活动吸引当地超过187 名学员的参与。大学生对当地留守学生进行主题教育、素质拓展、心灵守护等活动,走进同学们的内心,通过家访等形式,更加了解、关注同学。

二是思想帮扶。在当地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宣讲活动,为骆湖镇J 村党员进行主题党课教育,同时该校大学生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以及新思想、新理念帮助群众树立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增强群众攻克、摆脱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技术帮扶。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活动,根据需求,拍摄关于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的宣传片,并对骆湖镇江坑村规划提出设计参考建议。同时,为该村提供电商技术支持,通过直播平台,助力扶贫产品销售[2]。

四是文化帮扶。G 校大学生在江坑文化广场播放经典国产动漫电影,丰富了江坑村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扩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寓教于乐。同时,结合该村的特色,绘制“追龙”墙绘。通过开展文化帮扶活动,唤醒人们的乡土意识,提高人们的乡土文化认同感,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脱贫攻坚提供持久的文化滋养。

总而言之,大学生参与的扶贫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陷,满足差异化的多元扶贫需求。

3 大学生参与打赢江坑村脱贫攻坚战的作用

3.1 通过爱心支教,从扶智中减贫

G 学院的大学生连续两年在江坑村小学开展“筑梦-七彩课堂暑期夏令营活动”,通过传递学识与技能,给当地青少年一定的指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骆湖镇的“减贫”“脱贫”提供了帮扶。大学生志愿者在送物资的同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及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方式和方法,开展贫困调查,大力协助扶贫。

3.2 利用新媒体,宣传助力减贫

大学生通过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打造新媒体矩阵,将社会实践的成果与更多人分享,宣传扶贫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认可、支持、参与扶贫活动,努力成为大学生参与扶贫实践活动资源汇聚的平台,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活跃力量。

3.3 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扶贫产品销售

大学生在江坑调研过程中通过结合当地的“追龙”文化、篮球文化等为江坑村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IP,将当地产业进行包装与推广,结合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及市场,促进当地自我“造血、输血”的能力。

3.4 发挥党建引领,利用现代化治理模式脱贫

G 学院党委指导大学生实践,并带队到江坑村慰问指导,与驻村干部、村委会等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并给予帮助,G 学院党委老师为骆湖镇的党员干部开展党课与党务工作培训,同时该校大学生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及新思想、新理念,帮助群众树立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增强群众攻克、摆脱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4 大学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志愿队伍缺乏稳定性,服务领域狭窄。大学生因就业与升学等方向的选择不一,以及大学生社团管理需要等问题,使大学生的积极性锐减且出现断层现象。同时,大学生志愿者主要以社区服务、交通指引、探访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为主,服务领域狭窄,对扶贫类志愿服务接触更少。

另一方面,大学生筹集资金能力有限,扶贫经验欠缺。大学生在扶贫过程中遇到了如何与政府打交道获得支持,如何切实掌握真实有效的扶贫信息,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相关扶贫项目,如何有效与村民、村委会等合作群体进行沟通等问题。在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中,由于经验不足、对当地扶贫工作和扶贫现状的不了解而无法深入进行研究调查。同时,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脱贫一样,扶贫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贫困地区的贫困首先是物质和经济上的贫困,而大学生志愿组织的经费原本就较少,能用到扶贫的更是少之又少。

5 大学生进一步促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建议

5.1 对脱贫地区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当地实情

立足当地,制订科学有效的实践研究计划。以切实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认真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走访调查、分析研究、综合提练,根据当地实际需求,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专业特点,制订可行性高、实践规范、有效果的防返贫方案。

5.2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对高校大学生志愿工作的评估奖励机制,对高校大学生形成有效积极的激励,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以及对志愿服务的持久兴趣与热情。社会及各高校加大对大学生助力脱贫攻坚战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知识、信息、经验等支持。

5.3 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大学生要进行有趣且科学的课程安排,制定短期内学生能够热爱的课程,鼓励乡村孩子喜欢学习,热爱科学。

大学生在实践前要与当地学校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当地学校与学生的支教需求,弥补当地学校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满足学校的实际支教需要。

5.4 重视成果的总结与宣传,加强参与防返贫的交流与反馈

通过总结与宣传积累经验,为下一步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同时反思改正实践成果的不足之处,汲取经验,形成新的科学理论,培养和运用不同特色的实践工作新方法。高校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培育和运用不同特色、有影响的工作新方法,创新高校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体制、内容及方法,提供直接防返贫的科技支持,有利于得到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的认可。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