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问题

2021-12-15刘彦彤

山西农经 2021年4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用户

□刘彦彤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了线上为主体的消费金融模式,可利用资金来源主、银行机构借款等资金向人们提供消费额度。这种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已被广泛应用至各类线上互联网平台。但是这些企业并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且人们获得的贷款金额是无担保的。消费金融行业存在运行风险,主要原因是没有抵押贷款导致运营风险相对较高。消费金融行业风险预算、风险控制的难度较高,需要利用大数据的特点解决其风险问题。

1 “互联网+”金融中消费金融行业的主体对象

1.1 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财力较为雄厚,能为信用良好的出资人提供前期资金及消费金融企业运营框架。消费金融企业前期的资金成本较低,其管辖重点包括房地产行业(房贷)、家装、建材等形式,通过加大存款吸收力度,促进居民进行消费。这种情况下,需要人们提供一定的担保抵押。面向信用较好的担保人、企业等,部分贷款可按照30 年以内年限的分期模式进行[1]。

1.2 电商平台

电商平台本身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且具有一定消费群体及用户群体。因此部分电商平台推送了相关金融产品,帮助消费者承担部分贷款金额。由于电商平台资金获取方式较多,因而主要贷款方向为商品分期支付过程,分期方式包括3 期、6 期、12 期等。这一过程所设的初期支付额度较低,基本不需要用户进行担保。白条分期、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等电商消费平台都可以利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消费。

1.3 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以天津、上海、北京等地为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可向中国境内的居民提供不需要进行抵押支付的贷款。这些消费金融公司均需通过银保监会严格审查,主营项目不包含车贷与房贷,故大多企业呈现垄断情况。这些公司所经营的业务相对较多,包括数码家电、家装设计、文旅产品、教育培训等[2]。

1.4 实体产业经营

部分实体产业出资方的实力较为雄厚,且已满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负责人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开展此项业务,以便获取更多的盈利收入。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解决积压的商品库存,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掌握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根据消费模式设立相应的供应途径。携程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京东金条、苏宁消费金融等是此类消费金融行业主体的代表。

2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运营风险

2.1 P2P 网贷体系

P2P 是一类小额贷款体系模式,能及时满足不同人群的用款需求,结合点对点的形式汇集小额金额,根据需求人群的请求进行出款。该形式构建初期,大部分机构的资金链较为充足,平台管理机制相对安全,财务流动性较好,较为公平、公正。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 年2 月,全国P2P 问题平台多达1 400 家,大部分问题平台可能发生提款困难、卷款跑路、非法集资等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平台具有一定欺诈特征。同时,第三方机构、担保机构、黑客攻击等都影响了此类平台的发展,一些平台甚至存在经营不合理或账目造假等情况。

2.2 第三方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服务主要通过引入实力雄厚、保障水平较好的独立机构,利用互联网对接方式促进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完成线上交易过程。这一模式大多由国内知名企业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待买家付款后将交易金额转交至银行,再由银行下款至指定商户。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财付通和支付宝交易平台,这一类平台可多个步骤达成交易[3]。目前,部分平台风险激增,可能危害消费者的正常权益。首先,多数消费者身份信息已被平台收录,但仍有部分个人信息存在造假情况,这一现象就提升了“洗钱”“套现”的概率。其次,部分管理部门风控意识不足,存在安全管理不系统的情况,一旦出现数据信息泄露,可能导致消费者资金安全受到威胁。再次,在移动支付过程中,部分消费者风控意识较差,部分金融平台审查、保护不系统,可能造成资金损失。

2.3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

2020 年“天猫双11”活动交易总额突破4 980 亿元,较2013 年互联网金融市场有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在平台交易、消费过程中,当前仍存在征信管理方面的问题。部分平台征信形式、征信流程不系统,所涉及管理数据的涵盖范围较小,导致诸多金融平台难易掌握用户的数据评分(除支付宝、微信外)。另外,部分平台风控水平较差,部分用户无法如期还款可能导致整体资金供应出现问题,造成资金损失。

3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措施及完善策略

3.1 引入信息化风控系统

信息化风控系统可利用完整的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评估体系全面收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及消费情况。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综合评估数据信息的真实度,逐步完善风险控制模型和框架。

3.1.1 用户全信用评价

工作人员需利用大数据筛查用户的用网习惯及征信记录,对这些用户进行分类统计,并围绕平台机制汇总高净值客户、高级客户、次级客户等客户种类,以便为不同人群提供专项的服务内容[4]。例如次级客户的主要用户人群为高中生(≥18 岁)、大学生以及工薪阶级的工作群体,对这些群体进行信用统计相对困难。

工作人员可根据次级客户的用网习惯,如网购频次、社交模式等信息,充分挖掘用户消费特点,从而进行多维度评级。这一评级已经在蚂蚁金服中被广泛推广,并且评级中可结合微博等社交大数据。因此可以根据这一技术的运行形式设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模式。

3.1.2 安全防范措施

安全防范措施主要是反黑客入侵。可聘请“红客”进行防范,消除数据安全隐患对用户资金的威胁。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做好反诈骗工作,尤其是需要统计出“黑户”、高风险用户等群体,将这些用户纳入风险管理区域,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避免此类用户逾期、欠款、骗贷对企业财务运转的危害。通过利用大数据筛选、统计用户的资金支出情况,将符合标准的用户标识为“风险客户”,并在大数据中标记该用户的不良贷款情况,减少对该用户的放款额度,可提高整体贷款流程的安全性。

此外,工作人员还可利用IP 监控系统对用户手机、电脑装置进行联网对比、监控,了解各用户贷款申请的实际情况。可借助身份标记方式了解用户基本社交关系,从而打造一个和谐的用网交易空间。

3.2 确立规范,完善法律法规

设立消费金融行业安全体系,结合市场运营情况,完善市场管理规则及管理模式,减少不正规P2P企业的数量。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市场变化规律,根据当前互联网市场特点及银保监会的要求,确立可行性较强的项目制度,对“金融规划”“消费管理”“场景模拟”等规范提出必要的管控意见,降低由于管理不规范、不具体导致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另外,消费金融企业需要划定最低管控线,明确借贷、金融的监管空缺,结合自身的实力打造安全运维体系,减小不良作风、不良行为对自身及行业的危害。若出现违规、非法操作情况,需要立即对涉事人员进行惩处,进而避免企业、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5]。

3.3 落实市场准入监管模式

利用大数据,可全面统计企业、用户的实际情况,收集、统计相互的信用评分及风险情况,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平台服务。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落实必要的市场准入监管模式。要在传统金融行业基础上制定监管体系,统计不同企业所推广的金融商品,方便工作人员对产品情况进行补充。

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需要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动态监管模式分析不同机构的资金、收入及风险情况。若部分管控项目难以实现,可放宽部分政策,让相关企业更科学地服务于群众。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可借鉴苏宁金融的服务模式,设定关联性监督标准,通过促进市场资金流动,引进第三方监管机构完善管控体系,隔绝不法分子,打造出安全的市场空间。

在打造市场运维氛围的过程中,银保监会需要秉承严肃的态度,对各大平台的资质进行审核,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落实高质量服务的管理模式。

4 结束语

借助大数据设立完整的服务、管理机制,全面审核现阶段我国消费金融产业的运行现状及局限性,能够控制信息不对称对产业运维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还应结合当地市场现状及特点,设立必要的干预机制,提升金融产业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用户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40年消费流变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