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深度融合 创新发展共进

2021-12-14郑瑜何贤超陈传撑

职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高技能核电站核电

郑瑜 何贤超 陈传撑

为积极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全力支持核电产业发展,三门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完美复制核电站“核岛”“常规岛”“配套辅助设施”三大构件,拓宽专业建设思路,通过理清组群逻辑、推进内涵建设、完善支撑保障,创新推进全国独一无二的贯穿中级工到技师层次的核电专业群建设,建立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齐头并进的产业与教育的关系,培育跨专业、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建立专业群“核岛”:

理清组群逻辑,成立核电分院

“核岛”是核电站反应堆系统的统称,处于核电站所有设备装置的核心地位。对于核电专业群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专业群“核岛”——理清组群逻辑。

当前,我国的核电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均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通过自主创新,真正掌握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据中核集团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核电站的数量与规格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也意味着我国对核电人才的数量与规格需求全面提高,如不能保障核电人才足量的供应,核电事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从事核电站工作的都是在各个领域拔尖的硕博士研究型人才,但实际上核电站的主力人员均为掌握核电知识,具备电力、控制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仅三门核电站全面运行后就需要3 000名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近四十年来,学校立足三门,面向全国,已为国内外核电及关联产业培养了3万余名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专业群是体现校企双主体办学、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为了适应不断更新迭代的新时代核电产业的发展趋势与逐渐扩大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求,学校在充分分析产业链的基础上,基于优势特色专业——核电设备安装与检维修专业,组建了核电专业群,培育懂技术、会操作、能维护、善检修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提升产教融合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培养具有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等优势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学校专门建立了核科学与工程分院,以学院为独立载体一举贯通专业群与整条产业链,与中核集团旗下的数十家核电企业,及电气、机械、仪控仪表设备关联企业进行框架式合作。核科学与工程分院独立运作,与产业链深度联结。

目前,学校共开设了5个涉核专业,各个专业之间相互融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集聚效应。其中,核电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需要核电机械专业提供核电设备构造知识支撑,核电仪器仪表装配与维护专业的装配过程和核电电气专业、机械专业之间存在技术交互,各个专业之间形成了以核电设备安装与检维修为中心的交叉融通关系,完美匹配上游、中游及下游各个企业的安装、维护、运营、调试、检修等技能需求岗位,为核电产业稳定有序发展奠定高质量人才基础。

打造专业群“常规岛”:

推进内涵建设,发挥集群优势

“常规岛”是核电站除“核岛”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将“核岛”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再将产生的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的作用。核电专业群的“常规岛”正是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学校不断提高站位、深化改革,通过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与培养模式的创新发挥集群优势作用,将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输送到核电产业链的各个岗位上。

作为战略高科技产业,核电事业的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战略。经过在核电相关专业教育领域的多年深耕,学校主动适应核电企业发展需要,关联产业的转型升级,坚持走数字化、国际化的专业发展道路,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核电相关专业技师层次的产业人才输出方面,在全国独具特色。

学校重构课程体系,对接产业链的需求,彰显能力本位。学校主张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能够将学习体系和项目体系融为一体的“基础共享+专业方向+拓展互选”课程体系。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学校精准对接企业最新需求,实时对课程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除了重构课程体系,学校还对课程配套内容进行了改革。在课程内容上,学校进行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德育与智育美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整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是基于学科知识碎片化的松散集合,而是源自企业工作领域的真实实践,每一组课程对接一个工作岗位,与产业精准衔接。

在教材开发方面,学校针对前沿科技和核电站优化教学内容,协同企业共同进行基于项目模块的活页式特色教材的开发,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近年来,學校开发了《走进核电站》《核电焊工实训》《核电钳工技能》等数十本专业教材,其中,《走进核电站》获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职教20条”要求实操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达到1:1,为打造更契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学校实施面向企业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除了必须在校内完成基础课教学外,核电相关专业课全部在实习实训基地完成,确立了“新三段”(实践—理论—再实践)培养模式,促使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一步到位。2020年学校助力核电及关联企业复工复产混合式教学典型案例获浙江省后疫情时代中职学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典型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

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也在不断与国际接轨,现与乌克兰利沃夫国立理工大学、泰国格乐大学、韩国松源大学等国外大学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同时,学校拓展全球视野,利用互联网遴选全球优秀的教学资源,聚集全球最先进、最前沿的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助力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

2020年,学校先行先试的核电设备与维护专业被正式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全国核电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技工院校涉核专业目录的空白,成为国内核电领域职业教育的先行示范者。

夯实专业群“配套辅助设施”:

明确支撑保障,全面护航发展

“配套辅助设施”是核电站里支撑“核岛”“常规岛”稳定工作、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是核电站赋能产业、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为此,学校也构建起了专业群的“配套辅助设施”,包括校企合作、教学组织、教师队伍、实训基地、质量评价等,为专业群发展保驾护航。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学校打通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以产业链、人才链、专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理念引领校企共建专业群。在与中核集团的紧密合作中,教学全程与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紧密衔接,学生能够做到学习与工作兼容、学做人与学做事统一、专业能力的学习和通用能力融合,学校也成为浙江省核电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共同体实施主体,成功入选了省级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承办了全国核电行业检维修技能大赛。

在教师队伍的组群升级上,学校倡导组建集智攻关、大力协同的创新教师团队,打造以“工匠型”教师和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德技双修”教师团队。现在,学校教师均从“单向的知识传授”向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方向转变,根据核电专业领域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学校瞄准未来发展,以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为平台,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共建中国核电检维修实训基地,打造省级核电检维修技术服务协同中心与国家级的产教融合型核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旨在保证学校的核电专业技能教学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依托此基地开展核电检维修技术培训服务和社会培训,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核电企业“走出去”。

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学校对于专业群的評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关注教学资源聚集了多少、教学过程优化了多少、学生面对职业岗位的胜任力提高了多少、学校服务和贡献能力增强了多少等。这些评价指标与学校高质量办学、学生高质量成长、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紧密相关,也是学校以高标准的专业建设要求回应产业与社会对技工院校真正的期待与关切——打造核电产业的人才培养创新高地,支撑关键领域的创新发展。

学校核科学与工程分院教学楼展示大厅里摆放着蔚为壮观的三门核电站主机模型。作为一所共同富裕示范区里的技师学院,学校积极谋划、协同创新、奋发作为,打开创新发展格局。核电专业群的建设不仅为助力三门打造一个科技型、生态型、湾区型的长三角卫星城市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新挑战,助力“人才强核”,使学校成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核电专业群先驱性示范标杆。

猜你喜欢

高技能核电站核电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核电站的“神经中枢”
核电链接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