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音乐特征研究

2021-12-14陈姝姝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黄自和弦旋律

陈姝姝

引 言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经典诗词作品《花非花》流传千古,并且被近现代音乐艺术家黄自谱曲,成为了一首广为传诵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白居易在《花非花》这首诗词当中,讲述了一个带有朦胧色彩的爱情故事,通过追忆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与曼妙女子邂逅约会时的欢乐爱情场面,同时也借用比喻等修辞表达了主人公与爱人分别后的悲伤情感。黄自基于《花非花》的故事内容以及情感特征,借助多样化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对其加以再创造,使这首传承千百年的诗歌作品再次成为经典音乐艺术作品。黄自基于古典诗歌内容,以传统的曲调以及音乐旋律为架构,同时融入钢琴伴奏来渲染氛围。在民族风格与西方音乐创作特色相融合的过程当中向我们传递了一场内容与形式并重的音乐盛宴。

一、节奏节拍与旋律力度

在音乐艺术作品当中,节奏节拍的设置对于旋律和力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歌曲旋律和力度的前进的关键动力。

从整体上来讲,黄自《花非花》这一艺术歌曲主要采用的是中国民族调式当中的传统的五声调式,速度平缓。将引子包括在内,整首歌曲可以总共划分为十个小节,而且节奏也基本为四四拍的简单拍子,即呈强,弱,次强,弱周期性交替。因此,在演奏整首歌曲的过程当中,所带给听众朋友的感受往往是平缓的节奏运行,没有较强的音调起伏。

将整首歌曲划分开来分析,前面的“花非花雾非雾”两句,其旋律主要为sol-la-mi这样的节奏,旋律衔接的十分丝滑,没有鲜明的跌宕起伏之感,更多的是婉转缱倦。这种节奏的设置,更好地贴合了诗歌的内容:爱情就像雾里看花一样令人难以琢磨,虚无缥缈。旋律若上行大多用了二度,而下行用三度音程级进行,这样一来,五度协和音虽然密度不大,但总体上可以渲染出气氛平稳的环境,更好地将听众引入歌曲所营造的情境当中,深入体会其中主人公的情感。

后面两句“夜半来天明去”,更是基于前两句的音乐艺术手法融入了模拟的手法,在二三度音程级当中,由sol mi最后过渡到re。这样的节奏设置朴实无华,并且在音乐艺术空间当中实现了留白,可以给予听众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通过音乐艺术表达在将听众引入这首诗歌的故事氛围当中的同时,可以给予听众以一定的空间带入自身的情感体会。除此之外,在这种三音组音乐旋律之中,实现了由前到后的过渡,使人们由原本的爱情当中的甜蜜尝到了失落的滋味。音情相融,让听众在平缓的音乐旋律当中体会到情感的变化。

最后两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实现了对前面鱼咬尾类的音乐艺术手法的承接,同时以前面的尾音re为开头音,实现了前后音阶之间的连接和更替,在音乐艺术效果上不会造成听觉上的隔断感和陌生感,这样的音乐旋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听觉效果,正如竹节一般层层上叠,又融入了竹子一般的清雅之感。后面借助sol和re两个音阶将音乐曲调推向高潮,在曲调的上扬之中,又将人们带入全曲的情绪变化。八分节奏所带来的短促感既使人们鲜明地体会到爱情带来的美好滋味,又体会到这种如梦似幻,迅速逝去的伤心之感。曲调之间的连结向我们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情感意境,而在这有限的意境氛围之中却有着情意绵长之感。

二、调式调性

调式调性不仅会对整首音乐歌曲的音调,旋律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营造艺术氛围,表达思想情感有着鲜明的影响作用。在调式调性的影响之下,音乐歌曲的音阶结构,五声骨干,旋律和音响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别。从理论上来讲,音乐歌曲的调式调性一般由乐曲旋律的中心音所决定,调式调性与中心音保持一致。

黄自创作的《花非花》这部音乐艺术作品从整首歌曲来看无转调,呈c宫徵五声调式。“这种五声调式在很早之前就已产生,它的产生原理是由基音(宫)的属音(徵)以‘三分损一’法向上五度生‘商re’。再由‘商’以‘三分损一’法向下四度生‘羽la’。或由‘角mi’下五度生‘羽la’成为“宫、商、角、徵、羽‘五声’”。整首歌曲的开头由徵音代入,从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带有朦胧气息的浪漫主义色彩。之后在歌曲旋律当中反复多次出现“商,羽”两个轴心音以及“宫,徵”的邻音。从调式调性基本特征上来讲,“宫,徵”两音的使用可以稳定整首歌曲的调性,而在“宫,徵”以后接以邻音则可以对轴心音的运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整首歌曲当中,可以窥见作曲家对于色彩音的青睐,其突出表现则是对“羽”音的反复多次使用。整首歌曲从大致上来讲,划分为宫,徽调式,然而相较于宫,徽两音来讲,全曲当中使用最多的却是“羽”音。在整个五声音级体系当中,“羽”音的使用偏重于对于色彩的表达。从归类上来讲,“羽”音属于小音级,因此黄自在《花非花》当中基于宫,徵调式,却多次使用“羽”音的创作手法使得在以大调为根基的歌曲创作当中也可以营造出委婉平缓的歌曲曲调。其中色彩音和功能音的混合使用则营造出鲜明的天明的音乐形象,从而使得整首歌曲有种黎明之中薄雾弥漫的朦胧色彩,可以更好地与全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

在《花非花》整首歌曲当中所使用的五声体系当中,其本身的音乐旋律特征集统一协和,矛盾对比于一身,具有着统一于矛盾的核心特征。而这恰恰符合我们所身处的社会世界以及内心情感特征。将五声体系应用于这首诗歌到歌曲的创作当中十分贴切其所蕴含的内容及传达的情感。同时五声体系因其普遍性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世界音乐歌曲艺术创作当中,这也使得《花非花》整首歌曲的创作具有世界普遍性,更容易得到广泛的欣赏和认同。

三、和声音乐属性及伴奏

在《花非花》整首歌曲创作当中,和声伴奏织体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以三和弦的柱式和弦为主,并且具有着较强的重复性特征。

在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当中所运用到的和弦有宫大三和弦,其基本特征在于清亮明朗、大气端庄。除此之外,还有羽小三和弦,而这一和弦的基本特征在于婉转柔和、平缓柔顺,黄自在对和弦的运用上十分巧妙,在宫大调伴奏中宫和弦后面使用羽和弦,二者之间的承接和转变对意境的营造有着精妙的促进作用,即由一开始的明亮端庄一下子将人们引入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境地,音调与情感相交织,意蕴流长。

第二句“夜半来天明去”延续了首句的和弦技巧,即将宫大三和弦和羽小三和弦融合应用,在整句歌词当中,由Ⅰ-Ⅵ级的和声交替进行,在最后则由音徵调式中和弦收尾,整句旋律前圈缠绵,恰似歌词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即舍不得这即将消失的爱情,夜半与天明交替更是容易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后面的一句“来如春梦不多时”则一改前面的旋律,使用了宫大调系统当中的Ⅶ-Ⅰ-Ⅵ-Ⅰ和弦,这样一来,整首歌曲则由前面持续的平缓韵律过渡到高潮部分,也同时带动了听众心情方面的跌宕起伏。跟随着上扬的旋律,我们一同来到歌词故事内容的主体部分,即与女子邂逅约会的场景,在昂扬的旋律当中蕴含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去似朝云无觅处”一句所使用的和弦为Ⅰ-Ⅴ-Ⅰ,同时以整首歌曲的主调c宫为结尾,c宫大三和弦的使用与徵和弦的融合具有着强烈的终结性,不仅在曲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收数全片以及首尾呼应的作用,增强了整首歌曲的韵律感。同时也借助此类音乐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了朦胧容易消散的爱情意向,使整个故事在美好当中带有一定的遗憾,增加了故事内容的美感。

黄自在《花非花》这首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方面,主要借助的演奏工具为钢琴。以左手主导主旋律,采用的是分解和弦,其中以五声调当中徵音为主,就整首歌曲的旋律波动来看,营造出了波浪式起伏的美感。在钢琴弹奏方面,以左右手八度平行的手法使得其节奏韵律与歌曲本身的节奏韵律相一致,把夹杂在八度音程之内的协和音程叠置在一起,既使得整首歌曲的节奏韵律丰富多彩,又使其进行得十分流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当中的线条美。

四、曲式结构

音乐艺术歌曲的创作应当围绕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花非花》这首音乐艺术作品是黄自对白居易的诗歌《花飞花》改变而来,因此其音乐艺术特征的融入及创作不仅要体现思想情感,同时要贴合诗歌原本的句式结构来对曲式结构加以设置。在《花非花》这部作品当中,基本上由两个短句构成,音乐形象鲜明,艺术氛围浓厚。

就曲式结构方面来讲,其所运用到的主要是一部曲式,是由四个短句共同组成的一段时结构。在整首诗歌的开头,有两个引子构成,实现了对整首诗歌的预热,通过营造出具有朦胧感的艺术氛围,将人们引入整首诗歌的情感意境当中。而后进入整首诗歌的主体部分,前两小节为第一句,由g徵音引入,二三度音程递进,最后由羽音终止,中间的旋律舒缓动人,承接顺滑自然,可以带给人们舒畅的听觉享受。第二句为整首诗歌当中的五六节部分,第五节主要依据第三小节创作形式,向上4度进行模拟,由g徵音承接向下滑行,最后终于e角,但是其突出特征在于在终止的同时融入重属d商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延伸,从而使得歌曲演唱有余音绕梁的效果,我们在进入整首歌曲的故事情境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力,从而给予了听众以音乐艺术作品再创造的效果。第三句为整首诗歌曲式结构当中的7~8小节,这一句与前面歌词的承接更加紧密,以鱼咬尾的形式咬住前面的尾音继续演奏,这是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演奏方法的传承和应用。在平缓的音乐曲调当中,融入了跌宕起伏之感,同时以跳进的方式推进音乐使整首曲调达到高潮。最后一句也是整个曲式结构的终结,即9~10小节。“云”字处使用了向下七度大跳,最终旋律止于平淡坚定的C宫音,五度协和音程的频繁出现,在动听的旋律当中营造出如梦似幻,易得易失的朦胧感。既符合故事内容也体现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结 语

综上所述,《花非花》作为黄自的极具代表性的一部音乐艺术作品,具有着独特的音乐艺术特征,其不仅实现了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同时也融入了丰富合理的音乐表现手法。不仅对《花非花》整首诗歌当中所叙述的故事情节以及传达的思想情感进行了合理的传达,同时,也具有着极高的音乐艺术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对后续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改进有着较强的启示意义。正是通过对上述音乐艺术表现手法的合理应用,黄自赋予了《花非花》这首音乐艺术作品以灵魂和厚度,使其在多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黄自和弦旋律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给你的信
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分析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黄自作品《玫瑰三愿》赏析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