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打击乐曲目《筵》演奏研究

2021-12-14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鼓面鼓槌打击乐

吕 佳

一、作者简介

赵思智老师,中国音乐家协会打击乐学会会员,2005年以双专业双学士学位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专业委员会理事。现任四川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青年打击乐教师,四川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打击乐声部首席。他的代表作有《将军行》、《动》、《锣戏》、《巫舞》等。《筵》这个作品实际在创作上是承接了上一部作品《将军行》。

二、乐器介绍

作者选择运用民族打击乐器五音排鼓完成编曲,其音色灵活变化,演奏方式多样。鼓这类乐器同中国历史文化一样,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礼记明堂位》便记载了“伊耆氏”之时已经有“土鼓”,而后因鼓声雄壮威武,多被祖先们用于战场助威。排鼓是新改革乐器,根据民间的中兴堂鼓和腰鼓的改革形成。其由五个到六个,从小到大,从低音到高音的鼓组成一套,鼓的两边均有调音的设备,所以一鼓可发出两个音高。由低音到高音的顺序可以把排鼓分为1,2,3,4,5,号鼓,称为五音排鼓。

三、乐曲概况

引子:乐曲由一号鼓领奏,短句的节奏型,自由而又激昂。紧接着是慢起渐快再渐慢的双手分奏,引子结尾渐慢与下一部分的快板形成速度上的强烈对比,同时又为其做铺垫,绘声绘色地表现出鼓号齐鸣的场景,可以联想到战士归来城门缓缓打开的画面,听觉与视觉的效果上给人极为震撼的感受。

乐曲第一部分:大量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结合,由pp逐渐渐强到f,力度的强弱变化和敲击鼓圈的特殊音色处理,自然生动的描绘出马蹄声从远及近的画面。而后渐慢突快,左手鼓槌横卧压住鼓皮,右手敲击鼓面,前后挪动模仿马叫声。乐曲第二部分:八七拍子是西域风格的典型节奏型,速度较快具有旋律性的律动,多种技巧运用结合,表现了一群歌姬为将军演出的场面。闷击的音色处理主要是表现女子的妩媚和对将士的挑逗之意。中速时场景切换到军营之中,杂耍之人在为战士们进行表演,例如抛球、投圈这些小戏法引得战士喝彩,三十二分音符的段落就是描述的这些小戏法表演的场景舞动性的音乐旋律,节奏型间速度的变化,快速的重音移位技巧,营造出歌舞共饮,欢乐放松的场景。渐慢处为下部分做铺垫,逐渐将旋律推向高潮。

乐曲第三部分:右手单击五号鼓鼓圈,左右手分手演奏。目的是模拟边陲原住民们表演木鼓和舞蹈的场景,用排鼓鼓圈来表现木鼓的音色,小排鼓描述女性角色,大排鼓描述男性角色,所以小排鼓的部分轻盈,而大排鼓的部分厚重有力。两条节奏线穿插结合,其中存在八五拍子和四三拍子之间复合拍的转换。这一部分的最后速度突然放慢,略微自由的音乐感觉,逐渐引出下一部分快板的高潮。最后一部分:曲目进行到快板,均匀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自由带入了激动昂扬的氛围。又将镜头拉回将官帷帐,一个绝色的美女在帷帐中独舞,轻盈的旋转,吸引将军目光。复合拍子间的转换,使得节奏线并不单一,听起来有起有伏。中间突然放慢速度的短句,给予呼吸的气口,紧接着过渡到急板。宴会群舞开始,高潮迭起,将这场筵席推向高潮。较复杂的过鼓技巧,例如“刀花”,将视觉听觉效果推向顶峰。全曲最后突慢,而后慢起渐快,速度逐渐推强,为全曲画上完美的句号。

四、演奏姿势的恰当运用

(一)握槌方式:握槌在鼓棒的中后段,尾部露出头,鼓棒压在中指的第二个关节和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上,随后大拇指压上,无名指和小指轻轻贴上鼓棒。手腕灵活,小臂大臂发力,在练习基本功的时候尽可能地使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不要过于紧绷。为了敲击的音色统一,须敲击到鼓面的同一位置。两个鼓槌想要敲击到同一位置,距离会很近,很可能在上下摆动时碰到一起,所以两个鼓槌必须呈“八”字形。左右两个手腕稍微分开一些,两只鼓槌的槌头互相靠拢形成“八”字形。鼓槌敲击时可以与鼓皮形成三十度的夹角,这样使鼓槌接触鼓皮成点状,可使敲击出的声音集中有颗粒性。握鼓槌使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要保证张弛有度。指关节和肌肉不能僵,硬捏死而影响演奏的灵活性,即要求松弛。

(二)站姿:排鼓演奏需要站立,两脚分开与两肩同宽。在演奏过程中,重心要稳,这就需要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调整符合自己的姿势,学会运用身体各个部位发力,比如说“刀花”这个演奏技巧,就需要我们将重心放低,在来回快速过鼓的时候,腰部发力,灵活转动,同时大小臂尽可能的放松。

五、演奏法与练习方法

(一)借鉴拓展其他鼓类乐器的演奏技巧——手压鼓皮演奏法

这种演奏法来源于山西绛州鼓乐,通过创新拓展,在曲目中呈现出不同的音色。左手持鼓槌横卧压住鼓皮,右手敲击鼓面,前后挪动,发出由低音到高音,再由高音到低音的音响效果,以此来模仿马叫声。上述涉及到的右手的连续敲击,称之为“单手滚奏”。

练习方法如下:先慢速上下抬起手腕,鼓槌随着手腕的运动成直线式拉起随即落下,使每一下敲击的音色,音量基本一致。在掌握正确的姿势后,加快速度练习。当需要演奏出力度变化时,我门可以通过鼓槌头与鼓面的距离来调整。鼓槌与鼓面的距离越高,发出的声音越强,反之,距离越低,声音越弱。右手进行单手滚奏时,左手鼓槌横卧压住鼓皮,肘部用力,前后挪动,通过左手对鼓皮施压不同的压力,使得左手演奏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二)乐曲中的主要演奏法

重音移位:乐曲的第二部分,演奏有重音的连续三十二分音符。

练习方法:有重音音符和无重音音符要有两个完全不同且形成对比的音量。其中,槌在演奏时的高度十分重要。比如,有重音音符可以将鼓槌距离鼓面的间距设为5cm,无重音音符则设为3cm。这样,高度不同,导致重力不同,发出的音响便不同。速度越快,越要求节奏的稳定性与音色。可以先反放慢速度,在较慢的速度下练习,熟悉节奏后再提速。掌握鼓心的位置,保证音色坚实有力,保持很强的颗粒感。

谱例1

双手分奏:乐曲中的第三部分,右手单击五号鼓鼓圈,左右手分手演奏。目的是模拟边陲原住民表演木鼓和跳舞的场景,用排鼓鼓圈表现木鼓的音色。

谱例2

练习方法:左手为主奏声部,根据实践经验,使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鼓面,高音鼓的音量要比低音鼓的音量低。也就是说,要想保证音响效果协调统一,演奏时从低音鼓到高音鼓要依次加力。右手为伴奏声部,要求保证连续单击的均匀性,做到音色统一是比较有难度的。可以借用排鼓本身鼓面的弹性和手腕手臂的力量来控制完成。左右手的力度分配,右手为伴奏声部,力度要小于主奏声部,使得音乐更具有层次感。可以将左右手先分开练习,用稳定放松的状态演奏伴奏声部后,以较强的力度加入主奏声部。

“大刀花”技巧:“大刀花”这个演奏技巧在排鼓独奏曲目中比较常见,多用于曲目高潮或结尾处,速度较快,烘托出激昂的气氛。

练习方法:这个技巧有两种练习方式,区别在于手腕的运用。第一种方法,手腕在过鼓时仍然保持立腕,直上直下地垂直打向鼓面。鉴于手腕转动过程中不能支撑过多的力量,所以需要调动其他身体部位协调完成。腰部是手指、腕、臂的力量协调运动的发力的根本来源。所以在练习这个技巧时,腰部发力,上半身整体左右小幅度晃动。第二种方式,手腕随着小臂翻转,顺势敲击在鼓面,触击到鼓面的瞬间呈扣腕状态。相比于第一种,第二种利于更快速地敲击,但也容易音色不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音浮在鼓上”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究其根源,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要放慢速度练习。可以采取“一遍慢,两遍快”的练习方法。除了追求速度,音色也需要我们重视,这就和敲击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号鼓和五号鼓相对于演奏者的站立位置来说,距离较远,放慢练习时,更应该注意这两个鼓的敲击位置。练习的次数多了,心中便有了大概的落槌位置,肌肉也会形成记忆。

六、对于乐曲的演奏体会

肢体运用:在演奏过程中,除了节奏,音色,还需要我们运用肢体语言来完成音乐表达。比如说,在演奏之前,通过大臂带动小臂以控制鼓槌的高度与速度。鼓槌抬得慢,速度就慢;鼓槌抬得高,音响就大。以曲目中引子的前几个单音为例,演奏时我们可以通过腰腹核心的控制,准备时上半身前倾,随后大幅度地抬动大臂进行敲击。曲目中还有跟多气口转换,也需要我们通过身体动作的夸大,有利于观众更好的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给予观众视觉与听觉的美好感受。随着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对手指,手腕,大臂小臂,腰部,臀部,背部等身体部位的联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腰部的核心和下半身将力量集中,作用于大臂并带动小臂,将力量传递到手指。排鼓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好身体的各部位,合理运用力量,才会让曲目有更上一层楼的质感。

敲击位置:目前,排鼓没有固定的制作标准,所以每一套排鼓都有其不同的音色。演奏者要根据自己的乐器,找到最好的音色。通常来说,排鼓最好的音色在鼓的中心下约1cm处。五号高音鼓与其他鼓不同,实践经验指出,其鼓心偏下大约2.5cm为最佳音色。例如曲目中会有快速过鼓的节奏片段,快速敲击的同时又能保证音色是难点,需要演奏者在练习的时候把握好最佳音色的位置,使得音响效果统一。

基本功练习:《筵》作为一首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庄子有言“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台上演出的光彩瞬间,实则需要演奏者台下日复一日的练习。基本功支撑着每一位学者走向更高更有难度的曲子,练习不可急于求成,进步会在每日坚持不懈的基本功中沉淀。

个人情感:演奏时,可以尝试将个人情感与曲目相融合。在开始练习曲子之前,了解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演奏者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情感中汲取适合本曲的情感基调。例如,曲目中的第二部分,八七拍节奏充满了异域风情,极具舞蹈性的旋律,作者想通过这些来描绘出歌姬曼妙舞蹈的场面。那么演奏者在演奏此片段时,内心应该有种愉悦轻快的情感,肢体是放松轻盈的,面部表情更富有精气神。再比如说引子部分,开头可以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简单来说可以用“大”这个词形容,将动作做大做夸张,身体挺拔,两脚并立,把蓬勃的气势传递给观众。演奏者在做到享受的同时,也要让观众感同身受才是最重要的。与其说熟练标准的完成曲子,不如乐在其中,演奏家的脉搏紧紧贴合曲子的起承转合,带动观众的心。

结 语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无论是艺术伟人还是民间艺人,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并不完全了解打击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艺术价值和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才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它渐渐的开始在世界的舞台上闪耀出奇特的光彩。而一大批在传统的锣鼓乐、吹打乐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发展而成的乐曲相继涌现了出来。同时,打击乐器的种类也随着大量新作品的出现而变得更加丰富与精彩。中国民族音乐经受起历史风霜的打磨,也终将会铿锵有力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鼓面鼓槌打击乐
打击乐在京剧中的作用研究
寂静(外一首)
红蓼红了
娃娃敲鼓
浅谈不同领域中的打击乐
拨浪鼓,摇啊摇
鼓槌石斛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大鼓
试论西洋打击乐与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