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警报下的气候大会

2021-12-13龚怡洁

中国慈善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慈善家气候变化气候

龚怡洁

国际社会的气候行动不缺站台的和振臂高呼的,缺的一直是执行和实际效果

“今年的气候大会是我参加过体验最差的一届。”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郑欢这样说。

此时她正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市,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即通常所说的气候大会。这已经是郑欢第五次来参会了。她是G20青年企业家联盟中国理事会副秘书长,此次还担任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OP26代表团的团长。

参会过程中,郑欢在格拉斯哥街头被偷了手机,连同气候大会上的经历,让她直言“这一趟非常惨”。

同一时间,李硕正在北京,参与线上的会谈。他是绿色和平全球资深政策顾问,也是气候变化大会非政府组织观察员。

“我从2010年开始参会,今年是第一次没能去到现场参加。”李硕告诉《中国慈善家》,“这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模式,线上谈判和会议很多。”

这的确是非常特殊的一届气候大会。作为后疫情时代的首届大会,COP26严阵以待,代表需持疫苗接种证明和每天一次的快速检测阴性证明,才能够顺利进场。新冠疫情暴发已近两年,各国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合作”显得更为艰难。

末日前最后一分钟

在COP26官网“本届目标”一栏,写了这么一条:最终敲定《巴黎协定》规则手册(Paris Rulebook)。

2015年12月12日,197个国家在巴黎召开的第21次大会(COP21)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它划定了这么几个重要的方向:第一,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并努力达成升温1.5℃以内的目标;第二,每五年审查一次各国减排情况;第三,通过提供气候融资,帮助贫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并改用可再生能源。

这份彰显包容性的文件,是各国磋商和努力才得以定下的大框架。但是,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达标,具体的实施细节要如何制定,在当时并没有定论。

直到今天,《巴黎协定》的一些内容仍然存有争议。但从COP26在会前制定的目标来看,大家都迫切希望,这一届大会把悬而未决的条款全部讨论清楚。

的确不能再等了。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用“红色警报”来形容当前的气候危机;英国首相鲍里斯也在开幕演讲时表示,“世界已经进入末日前夕的最后一分钟,必须要马上行动了!”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1 排放差距报告》,在2030 年之前,全球需要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近一半,才能达到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虽然不少国家已经在更新相关计划,但按照目前的排放趋势,2030年全球可能将升温2.4℃至2.7℃,气候灾难可能增多,贫困、疾病和冲突也将升级。

越是不发达的地区,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会更大。对于一些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国来说,即使是2℃的升温也难以承受。在本次大会上,巴巴多斯总理米娅·莫特利就强调,“(把升温控制在)1.5℃才是我们生存所需要的温度。对于我们和马尔代夫、斐济、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的人民来说,2℃的升温将会是地狱了。”

因此,一些沿海国家和岛国的代表们,希望能把共同努力的目标严格限定在1.5℃这个标准。但对于另一些国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能轻易松口、轻易实现的事——包括对煤电依赖度高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碳排放中占比高的发达国家。对于这个总体目标的具体表述,各方一直争持不下。

另外,《巴黎协定》中的第六条也有争议,拖延至今都没能定下具体实施方案。第六条提出要为减排量建立一个国际援助与交易机制,各国可以自愿参与并签订双边协议。典型方式是交易碳配额——比如欧盟和中国达成协议,出钱在中国建立了一座风电场,那么这座风电场发电之后产生的减排量,就可以算在欧盟的头上,让他们承诺的减排“进度条”增加相应数值。

但是,在去碳化成为最紧迫的要求时,交易减排额度这种方式不够直接和高效。“现在很多国家都承诺,会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如果那时候大家都能把排放减到零,那也就没有交易碳配额的必要了。”李硕告诉《中国慈善家》。

另外,上述机制是否真的能实实在在推进减排呢?回到前面的例子:欧盟帮助中国建立的这座风电场产生的减排量,最终会卖回给欧盟。但如果欧盟没有建这座电厂,中国自己很有可能也会建。“那么它究竟是不是产生了新的减排呢?”李硕提出,“如果缺乏衡量的客观标尺,很有可能变成大家凭空去制造‘额外减排,实际上并不一定是提高了减排量。”

尽管紧迫感已经成为共识,但仍然有很多声音指责气候大会低效,且“漂绿”的公关宣言过多。上一届马德里气候大会因为新冠疫情推迟一年,又延期数天闭幕,但最终并没有拿出让各国满意的方案,这也让压力顺延到了格拉斯哥。

11月13日晚,在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整整一天后,COP26宣布,近200个国家达成了一份名为《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的文件,呼吁各国要在明年提出更强有力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并对甲烷排放、化石燃料等关键议题作出应对姿态。有关《巴黎协定》第六条的部分内容也终于得到推进,缔约国已初步确定了全球碳配额的交易框架。

本届大会的协议初稿于11月10日公布,12日又发布了调整版,最终的协议文本协商从12日下午一直持续到了13日的白天。草案原本“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并削减其补贴”的表述最终被弱化了(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被改為了“逐步减少”)。一些谈判代表认为,最终协议选择的词汇和表述过于温和,协议力度还远远不够拯救气候危机。

钱的问题

疫情之下,无论是会场内外,都感受到别样的困难。

格拉斯哥是苏格兰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城市,经济总量缩水了10.4%。郑欢告诉《中国慈善家》,在这种情况下,COP26在不少当地人看来就成为了没有必要付出的“代价”。“之前的几届大会,你会感觉到整个国家都在向你敞开怀抱,觉得大家都是来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努力。但今年其实有非常多的抱怨,尤其是当地民众,似乎没那么欢迎你。”

会场外不友善的环境,让大会笼罩在一种不确定感之中。

分歧难以弥合。最典型的问题,是钱。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作出了一个重要承诺:到2020年,实现每年向欠发达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的目标,以帮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并进一步减缓气候危机。

然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2019年的气候资金额总计达796亿美元,尽管2020年的数据还未统计完成,但经合组织表示,1000亿美元的目标已不可能按时达成。

因此,本届气候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如何确保气候资金达标,以及能不能把它作为有数量、时间节点的硬性规则写入协议之中。

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之前没能达标的援助资金,要在未来作出补偿。宣布要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印度,也希望国际上能够拨款一万亿美元,支援他们在之后的50年内达成目标。

11日晚,COP26大会主席阿洛克·夏尔马组织了首脑会议,就资金问题展开专门商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在会前表示,“关于融资问题的讨论真的需要加速了,而且刻不容缓。”

大会最终发表的协议敦促富裕国家,到2025年将援助欠发达地区应对气候问题的资金“至少翻倍”。

另一个问题是,资金具体要如何分配?除了需要拿出钱来努力减缓气候变化,其实还需要相当多的资金,用于帮助那些贫困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2016年非洲马拉喀什的气候大会主题是“非洲的农业贡献(Agricultural dedication of Africa)”,从那年起,如何帮助农民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的资金援助,也成为了气候谈判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长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要求在减缓和适应这两个议题中做一个平衡,比如五五开,”李硕告诉《中国慈善家》,“但是资金用于减缓或者说减排,对于发達国家来讲是更有效益的,帮助发展中国家建一个风电场,它是能挣钱的。但是(用于)适应,它的投资回报就没有那么高,甚至就相当于捐款。所以一直以来资金分配是不平衡的,但现在适应的需求已经越来越高了。”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气候中心主任马尔滕·范阿尔斯特教授也做出了类似的评论。“出于经济效益的吸引,目前的气候资金里,只有大约200亿美元用在了‘适应上,”他告诉《中国慈善家》,“但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希望资金能向‘适应倾斜,因为他们现在已经遭受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关于资金投入,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是,它到底惠及了哪些国家?越是经济状况好的国家,气候行动越容易出成效,但我们恰恰最应该先帮助最困难、最棘手的地区。第二是,对哪些点进行干预?本届气候大会开始强调‘本地主导的气候行动,但目前的投资还不太容易抵达基层社区。”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将目光放在农业与适应的议题上。今年的COP26上,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多位投资人就宣布向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提供3.15亿美元的资金,其中的一半资金将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举措,包括向非洲与南亚的小农户提供工具技术,以及支持作物多样性研究,来向农民提供更能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种子。

行动与效能

尽管困难重重,但本届气候大会也有收获成果的时刻。

11月10日,中国与美国在COP26联合发布了《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宣言提到,双方都认为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是目前的关键事项。继美国11月2日宣布甲烷减排行动计划后,中国也承诺将交出一份“全面、有力度的”甲烷国家行动计划。

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双方都提出将逐步削减化石燃料的使用,美国设立了到2035年100%实现零碳污染电力的目标,而中国则表示将在“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煤炭消费,并“尽最大努力加快此项工作”。

此外,双方还将在扩大清洁能源转型的社会效益、推动终端用户行业脱碳和电气化的鼓励性政策、鼓励绿色设计和环保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

考虑到近期中美两国在政治和贸易方面所存在的分歧,此次两国能作出这样的关键表率,让不少人都感到意外和惊喜。

“这绝对是全球气候行动合作的关键时刻,”范阿尔斯特告诉《中国慈善家》,“政府小组会议上的相关研究报告很明确指出,留给我们做出改变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很欢迎这份中美联合协议,这是两个排放大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行动中做出的引领和表率。”

这也的确不是一次轻易达成的合作——据中美双方官员称,在COP26举行的数月前,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拜登政府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就已经会面商讨这份协议的内容了。而在本次大会上,两人也几乎每天都在开会商讨。“这次的日程很繁忙,”解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别是对于我来说,因为我每天都要和克里特使见面。”

国际媒体详细描写了两人十几天来谈判的场景。“解振华、克里以及双方国家的谈判团队一道,频繁地在会场内碰头。会议室内部漆成了白色,没有窗子,会晤的时候大门会紧闭并上了锁。克里今年77岁,解振华也已经72岁,两人已经认识二十多年了。谈判时两人都戴着口罩,通过翻译交流。据现场的一位美国官员说,两人在进入正题前还谈起了家里的孙子孙女,克里聊了自己的度假小屋,解振华则是说起了自家的花园。这是一个严肃对峙和人情味交织的场合。”

在中美的联合宣言出台以前,本届大会上不乏质疑中国的声音,包括对中国减排目标的不满,以及对资金安排的表述缺乏细节等。

“感觉自己每年都要来吵一吵,”郑欢告诉《中国慈善家》,“有些人不看数据,无视事实,所以我会找一些数据、图表贴出来给他们看。”

事实上,中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努力不断在加强。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除了中美联合作出承诺以外,格拉斯哥大会在其他几方面也有所收获。其一,中国、巴西、俄罗斯和美国在内的 100 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承诺,到 2030 年结束森林砍伐,协议将覆盖全球约 85% 的森林。12个国家政府承诺提供120亿美元,各个私营公司承诺提供总70亿美元,来援助各种方式保护和恢复森林。

此外,大会在甲烷减排方面也达成一些成果,有100 多个国家同意在十年内将甲烷排放量减少 30%。这一倡议由美国领头,拜登政府也宣布,未来美国环境保护局将限制国内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的甲烷排放。

不过,以上宣言是否真实有效,关键还在于落实。行动与效能,是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第一要务。“我们欢迎这些声明和表态,”李硕说,“不过,国际社会的气候行动,并不缺站台的和振臂高呼的。现在比较缺乏的,还是执行和实际的效果。”

COP26蓝区(政府、NGO、媒体区)展览一景。图/Karwai Tang

2021年9月20日,孟加拉国马尼格甘杰县,一男子在被侵蚀的河岸旁捕鱼。孟加拉国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交错,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自然灾害频发。图/视觉中国

肯尼亚莱基皮亚县,32岁的农民弗朗西斯·阿罗无助地站在荒野上。当地因气候变化缺乏水源,且武装动乱频发。阿罗被迫离开家园,家里的六个孩子也已经失学了。图/IC

联合国一直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对于妇女儿童的影响。图为2021年11月9日COP26“性别日”活动专场中,象征叙利亚难民儿童形象的巨型人偶“小阿玛尔”与萨摩亚气候活动家布里安娜·弗利安一同登场。图/Will Crowne

2021年8月13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因森林大火产生的浓烟正笼罩着奥卡那根湖。图/IC

猜你喜欢

慈善家气候变化气候
不舍放开那双手——怀念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瞧,气候大不同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