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寻

2021-12-13路彩云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七巧板传统数学

文|路彩云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中国数学发展历程中的数学专著,出现的年代之早,居世界之前列。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挖掘“现行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编排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教师课前要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传统文化,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为了更好地把传统文化和数学学科相结合,笔者对现行教材进行了梳理,梳理表见文末。

表格中梳理的内容仅来自于教材中“你知道吗”这个板块,这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契机。这些内容从编排上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民一直不停地研究和探究客观世界,并且用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教师要努力寻找最符合小学生需求的策略,努力把蕴含在数学里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渗透到课堂之中,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从而真正去感悟我国丰富的数学文化遗产,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二、重拾“传统工具”:体验手脑并用之魅力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发明了一些特有的工具,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计数、测量、统计、娱乐等,展现了特有的文化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儿童重拾“传统工具”,体验手脑并用之魅力。

1.“算盘+儿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优秀的文化遗产,还曾传到亚洲和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课上,教师可以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开始的算盘是什么样吗?它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哦!”随后多媒体播放南通珠算博物馆的一些算盘,学生看了后,连连赞叹,为我们祖先的智慧竖起大拇指,纷纷表示愿意学习算盘。

这时,教师用儿歌的方式提出打算盘时坐姿、清盘等具体要求。“身体坐正脚放好,头稍低来手放平。一拳一掌要牢记,双手四指准备好。”“左手食指和拇指,稍稍并拢来清盘,从左往右轻轻划,算珠归位成空盘。”儿歌的引入拉近了儿童与算盘的距离,使他们觉得打算盘是件有趣的事情,长期的练习激发了学生对算盘的兴趣,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产生了用算盘学习数学的探究动力。

2.“游戏+七巧板”: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传统智力玩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又称”智慧板”。后传到国外,人们叫它“唐图”“东方魔板”,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至今,英国的剑桥大学图书馆里还珍藏了中国的《七巧新谱》。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展示,教师和学生使用后面带磁性的七巧板,并且在七巧板上标上序号,这样学生在上台展示的时候可以吸在磁性黑板上,说清楚用了哪几号七巧板拼成的。课堂上还可以开展创意拼图,以小组为单位,拼一组图并讲出小故事。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在做游戏的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3.“故事+剪纸”: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剪纸是我国百姓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古代的民间艺人只凭借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能剪出生活中熟悉和喜爱的事物。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剪纸作品或是图片,课堂上欣赏剪纸艺术,让学生进行直观体会。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通过折、画、剪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之美、数学之美、文化之美。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评比,把作品贴在教室里,同时让学生根据剪纸内容创编一个小故事。学生感受到了成就感,觉得数学是如此的好玩有趣。数学知识和剪纸艺术有效地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寻民风民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对民族、对人民的美好情感。

三、巧用“经典诗文”:渗透传统文化的语言之美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智慧。数学学习中,渗透经典诗文,同样别有一番风味。

1.成语引路:理解数字化表达。

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来的文化结晶、是汉语言的浓缩,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资源,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成语不只可以在语文课上使用,数学课运用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下使用成语,打破了学科之间的隔阂,增加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成语故事的引入让数学学习增添了“润滑剂”,让学生以更加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歌谣突破:化难为易促思维。

诗歌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从古至今,一直流传很多篇幅短小的儿歌。儿歌能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浸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滋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年级下册学习《年月日》时学生用诗歌记住了大小月:“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把这节课的难点、繁琐内容用简洁的诗歌表达出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语言简炼、朗朗上口的诗歌比枯燥的记忆更加有效率。儿歌赋予学生更丰富的想象空间,更易于被儿童接受。这样,严谨的数学知识生动活泼起来,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四、开发“文化场域”:拓宽传统数学的认知渠道

数学的外延等于生活,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发班级文化场域,拓宽传统数学的认知渠道。寻找中华优秀文化与数学学科的连接点、切合点、延伸点,把握契机、润物无声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传统文化开启学生的道德修养之门,人生之旅。

1.课始三分钟,感受“传统数学故事”之精彩。

古人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始三分钟”一直是我校的一个特色,这三分钟可以由学生轮流根据本节课内容讲数学传统小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三年级下册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时,学生上台讲了一个分马的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老人有11 匹马,有三个儿子。老人死前立下遗嘱:将11 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得总数的,老二得总数的,老三得总数的,分的时候不允许杀马。这道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基本上都回答不上来,然后再由这个学生讲解借马、分马的过程。

这次的“课始三分钟”故事讲解,让学生从分数意义的角度,理解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就是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为这节课扫清了知识上的障碍。开发了智力的同时也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最近发展区。同时学生也会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课堂留空间,创设“经典寓言、童话”之情境。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自己的内化过程实现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个主动获取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足学生空间,让学生动脑思考。介入经典语言故事、童话故事,通过情境中观察、对比、想象,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

师:7 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你知道哪些故事、寓言中与“7”有关?

生:我知道《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师:这是个外国经典故事。

生:我还读过《七星瓢虫》《七色花》的故事!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故事中会遇到7 的口诀吗?

生:我知道!《西游记》中也有7 的口诀,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见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抬起金箍棒就打!

这样的教学,学生会觉得数学是好玩、有趣的,同时加深了对7 的口诀的记忆。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很快地过去了,学生还会沉浸在浓浓的学习氛围里,久久地回味。

3.课后勤交流,搭建“数学发展史”互动平台。

一年级教学完“元角分”后,感觉学生掌握不理想。一方面现在“分”已经不出现了,“角”出现也比较少。另一方面,支付方式的改变,学生接触人民币的机会变少了。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准备好各种各样的教学用人民币,可以先讲讲中国货币的发展史,因为古人的聪明才智发明了流通的货币。

师:美国的钱叫美元,英国的钱叫英镑,中国的钱叫人民币,仔细观察人民币上有什么?

师:纸币上的图案是什么地方?

生:100 元的纸币是人民大会堂,50 元的是布达拉宫。

生:20 元的是桂林山水,10 元的是长江三峡。

生:5 元的是泰山,1 元的是杭州西湖。

这节课在关注知识同时,更为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上的图案,感受货币文化,渗透爱国教育,增强保护人民币的情感。

年级内容学习目标一年级珠心算学习珠心算的听拨、看拨、空拨、想拨,感受传统计算工具的魅力。二年级七巧板用七巧板拼搭各种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感受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三年级铺地锦了解用铺地锦的方法来验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欣赏古代的数学文化。轴对称利用动手做轴对称图形,欣赏古代剪纸作品,感受中国剪纸的魅力。认识分数知道古代分数的由来,培养了学生数感。认识小数了解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小数,刘徽在1700 前就开始使用小数,激发民族自豪感。四年级中国分级计数法 了解我国四位分级与三位分级的不同。中国计算的发展 了解我国计算工具从算筹→珠算→计算机,了解中国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感知科技的进步。五年级认识负数知道《九章算术》记载我国是最早认识负数的国家,数学家刘徽首次提出正数和负数,比国外早七、八百年。我国土地面积 了解中国农村常见的土地单位“亩”和“分”。知道公顷、平方米与亩、分之间的进率。三角形的面积 知道早在《九章算术》“半广以乘正从”已经记载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理解刘徽的“以盈补虚”的方法。圆周率了解在古代《周髀算经》中就记载“周三径一”,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精确到第7 位,比国外早1000年。六年级鸡兔同笼学习《孙子算经》中记载的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可用画图、方程、假设、列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圆柱圆锥的体积 知道我国古代2000 多年前,就会计算不同形状的体积。《九章算术》记载了“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

猜你喜欢

七巧板传统数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七巧板之乐
炫彩七巧板
东方魔板:七巧板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NO.1 七巧板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