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血前后需要“大补”吗?大可不必!

2021-12-13

人人健康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受血者血量乳糜

很多献血者认为,献血会使身体营养有所“流失”,需要用高营养饮食来补充,甚至有的人在还没献血时就已经开始进补。

献血前不必“大补”

献血前“大补”,真的有必要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血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相当数量的血细胞新生、补充。红细胞是血液中的“长寿者”,但也只能活120 天左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更短,平均寿命分别为7~14 天和7~9 天。即使不献血,各种血细胞到一定时间也是要死亡的。

其次,人体内的总血量虽然是恒定的,但循环血量却是动态平衡的。人体平时只有80%的血液参与血液循环,还有20%的血液储存于肝脏、脾脏和皮下毛细血管,人们称其为“小血库”。当人体出现失血时,“小血库”中的血液就会立即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补充循环容量。

最后,献血200~400 毫升并不会损失多少营养成分。献血后,血液中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可由组织液得到补充,而血浆蛋白和红细胞等则分别由肝脏、骨髓造血组织加速合成。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 毫升,只占全身总血量的5%~10%,根本损失不了多少营养成分,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饮食得到补充。

所以,献血前“大补”大可不必。

而且献血前进补过多,还可能导致献出的血为脂肪血或乳糜状血,也就是传说中的“牛奶血”。如果您捐献出来的血液中有乳白色的分层或是呈浑浊状的絮沫,这是血液在提醒您脂肪含量过高了。

正常血浆vs 乳糜血浆

正常血液vs 异常血液

什么是脂肪血

脂肪血,也叫乳糜血。当人们吃了含高脂肪的食物,如肥肉、油条、花生等,食物经过消化处理变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在小肠被吸收。这些经过初步处理的脂肪物质进入肠上皮细胞后,会被重新合成为中性脂肪进入血液循环并悬浮于血浆中,使血浆由黄色澄清透明状变为混浊乳糜状,重者呈乳白混浊状。

脂肪血对临床输血的影响

脂肪或乳糜状血不但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还会影响血液质量,造成血液的浪费,甚至会增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受血者一旦接受这种含有大量脂蛋白的血液,可能会出现荨麻疹等过敏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如果出现在咽喉处,就会形成喉头水肿,严重的还会引起受血者呼吸困难。

除此之外,以下两点也可能引起脂肪血:

1.种子类食物

除了鸡鸭鱼肉外,芝麻、大豆、花生、干果等种子类食物也要少吃,因为这些食物富含油脂较多,食用过量也会促成脂肪血。

2.遗传所致的先天性脂质代谢异常

另外,饮食也绝非是造成高血脂出现的唯一因素,血脂高出现的另一大途径是机体自身造成。因为,遗传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个人先天脂质代谢能力都有所差异。

所以,按照我们目前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而言,献血前后完全不必额外进补各类营养品。只要献血前饮食清淡,献血后多补充水分,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您献血失掉的那部分血液很快就能恢复。

猜你喜欢

受血者血量乳糜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漏的比较研究
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
爸爸的血为何不宜输
直系亲属可以互相输血吗?
低温倒置静置法降低乳糜血浆报废率的研究应用
为什么尽量不要输注亲人的血液
膀胱冲洗液中加入去氧肾上腺素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
乳糜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
乳糜血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病毒灭活血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