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民族地区大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

2021-12-12叶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合作学习

叶力

摘  要: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成为主流。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多数教学研究倾向于分别探讨混合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未能将二者有机结合,更未把合作学习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的混合式教学中。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民族地区大学的特点提出了在民族地区大学的混合式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的策略,以期对在后疫情时期民族地区大学的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合作学习;民族地区大学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9-0021-04

2020年以来,线上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对新时期的教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然而,单一的线上教学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熟练度较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网络直播课程时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从根本上看,线上教学不能取代传统的线下教学,二者势必并存。在疫情缓和、学生返校之后,鉴于线上教学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1]。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个人在民族地区大学的教学实践,针对混合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在民族地区大学的混合式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模式。

一、混合式教学在民族地区大学中存在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是指采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和音频等技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最终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2]。混合式教学由国外学者提出,引进国内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旨在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的整合,融合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兴线上教学方法和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课前结合网络资源的预习、课上的教学与讨论以及课后的任务与评价三个环节[2]。有些研究指出了在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民族地区的大学在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会遇到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基础水平较低以及互动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扩大混合式教学中的已有问题,使混合式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民族地区大学在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部分大学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但是沿用了传统课堂满堂讲授的方式[3]。不仅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教师无法及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的学习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反馈。

第二,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部分教师尚未把学生个体的需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族地区大学的教学班中学生人数较多,甚至达到每班70—90人的规模[4]。由于同一教学班中有不同民族、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教师难以在大班教学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选择教学资源,难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民族地区大学中少数民族的学生较多,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低。民族地区大学的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为20%—30%,也有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为100%的班级。张军桥和尹美恒指出,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低,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消化[5]。

第四,由于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由此造成的学业困难会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5]。

第五,在课后的任务与评价方面,民族地区大学往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考核评价方式,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方式。其结果导致学生仅为了期末考试而突击复习,实际上对知识的掌握存在着一知半解的情况[6]。

二、民族地区大学的混合式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的策略

针对以上民族地区大学在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把合作学习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的混合式教学中,以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研究仅把混合式教学和合作学习分别展开探讨,未能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更没有文献把合作学习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的混合式教学之中。

在合作学习的理念当中,教学活动是一种多类型互动有机统一的复合活动。教学活动有多种类型的互动,不仅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的理念及教学模式强调这些互动[7],旨在通过这些互动来促进教学活动,达到知识、情感和技能的三维目标。

合作學习能够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上述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民族地区大学的混合式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十分必要。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在民族地区大学的混合式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了解学情,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合作学习

部分文献主张在混合式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例如在李秀明和乜勇构想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涉及教师在课前构建学习共同体、在课上指导小组讨论等内容[8]。但是,文献仅涉及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下互动不充分。仅靠教师主导的师生交流讨论或小组讨论,显然不能满足合作学习的要求。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师生互动,而且要求生生互动。

为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构建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

第一,教师需要了解学情,即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及民族背景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合适的调整,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

后疫情时期返校的“00后”大学生频繁地使用社交网络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有调查研究表明,受疫情影响,“00后”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增加,导致在处理线下人际关系时出现了较多问题,如缺乏现实中人际交往的技巧、对老师和同学心存戒备、以自我为中心等人际交往问题[9]。研究还表明,民族地区大学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边远地区,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的情况[5]。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选择本民族的学生作为交往对象,造成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并阻碍了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5]。这些都是民族地区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班级氛围团结的班级,比师生关系矛盾尖锐、纪律松散的班级更容易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更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民族地区的大学教师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奠定基础。

第三,构建良好的生生关系。良好的生生关系是构建合作学习的基础。民族地区大学与普通大学不同,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有单一民族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可以有多民族学生的合作学习。调研[10]指出,其实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希望与汉族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成长进步。合作学习给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进步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给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学习和人际交往的指导,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民族融合。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以激发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构建良好的生生关系。

(二)在形成性评价中融入对合作学习成绩的考核

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通常有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方式[8]。终结性评价注重以期末考试等形式考核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目前大学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通常为两种方式兼顾。

然而,无论是终结性评价还是形成性评价,考核的是学生个人层面的学习成果,而不是集体层面即合作学习的成果。期末考试或者单元测验等形式的考核实际上是考核学生个人层面的学习成果,忽略了学生通过与他人沟通合作而取得学习成果,可能助长学生的个人主义学习动机,而非集体主义的学习动机。王坦[7]指出,在重视个人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的作用下,只有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取得成功,其余的学生并不能获得来自学业的成就感,换言之,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业进步。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教师可以在形成性评价中融入集体层面,即合作学习方面的考核。在混合式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小组任务、头脑风暴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完成课前知识预习以及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纳;再以单元测验、小组任务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激发学生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取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王坦认为,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特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基础分(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学生测验成绩超过基础分的分值)来评价学生[7]。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加入基础分和提高分,将会不断激励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上看到自己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进而实现学习动机的持续强化。

(三)合理选择教学资源,合理分组,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受制于区域教育资源差异,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前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会面临学业困难的问题。因此,民族地区大学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结合教学目标,根据他们的学习水平合理选择教学资源,特别要选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资源,以便达到教学目的。

在合理选择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学习[1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分享与交流知识经验,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并提升实践能力。

在分组前,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业水平、性格特点和民族背景等。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完成小组划分,确保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合作学习任务。在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及时的指导和解答,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充分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任务需要民族地区大学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教师悉心指导。首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由于存在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需要以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在学科知识上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其次,在小组内不同民族间学生交流合作时,教师要注意在人际交往方式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進行指导,甚至要帮助其克服社交恐惧;最后,由于不同民族学生在学习基础水平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教师要多鼓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彼此分享交流学习经验,并对学习方法作出指导。

三、民族地区大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民族地区大学教学过程中将合作学习融入混合式教学,可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实现,此模式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环节,首先,教师根据了解到的班级学生情况,合理划分小组,通过课堂或者线上讨论的方式明确小组内分工。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的具体目标,制订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清单,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习计划有基本的了解。对于合作小组内部,需要教师对小组长进行指导,促成合理的分工和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处理。再次,学生根据学习通平台App、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线上学习平台完成课前预习。每一个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根据在线课程视频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掌握相关知识点。最后,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和课程视频内容发布在线测试,以掌握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对学生在课前测试暴露出的问题,通过线下课堂或者线上讨论区进行集中答疑,在课前完成查漏补缺。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前预习所遇到的问题和课程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教师总述课程目标之后,根据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所遇的问题展开本章节内容的教学。在课堂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实现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讨论和发现等教学方法来实现与学生的综合互动,及时解答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自行设置的问题情境,发布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当任务发布之后,小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确保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参与其中。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线上教学平臺或者线下课堂,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线上途径来搜集信息,例如在中国知网上寻找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任务时,应及时解答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生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在方法上进行指导。学生可用多种方式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包括课堂汇报、排演情景剧和进行专题调查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具体案例和相关资料,从多个方面团结协作来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本章节学习中的收获与问题进行反思,这也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判定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在课后的总结分析环节,学生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或者线下课堂中提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心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网络、数据库和图书馆等资源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小组内部,教师要了解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对学生在完成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进行总结反思。最后,教师结合下一章节的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预习指导,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四、结语

本文指出了民族地区大学在混合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合作学习融入混合式教学中的策略和模式,对于后疫情时期民族地区大学的混合式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民族地区高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融入合作学习,有助于解决民族地区高校在运用混合式教学中暴露出的师生互动不充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学科知识未能充分学习以及评价体系不全面等问题,有助于不同民族学生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团结互助,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由于本文是对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所提出的策略和模式还需完善,特别是适合当地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才能更好地在民族地区大学的教学中实现混合式教学与合作学习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叶沛东,董宜祥.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 办公自动化,2021,26(15):6-8.

[2] 张其亮,王爱春. 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4):27-32.

[3] 任军. 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4):74-78.

[4] 胡维然.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以德宏职业学院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17(34):211-213.

[5] 张军桥,尹美恒. “精准滴灌”视域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3(04):23-31.

[6] 樊寒伟,布音其其格. 民族院校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 时代经贸,2021(06):125-128.

[7] 王坦.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 教育研究,2002(02):68-72.

[8] 李秀明,乜勇. 促进民族地区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05):101-107.

[9] 韩小琼,梁芹生,杨艳波. 疫情复学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某高校为例[J]. 嘉应学院学报,2021,39(02):99-104.

[10] 乔晓虎. 党委书记崔雨风与藏学学院学生座谈——书记聊天室举行第22次谈心交流活动[EB/OL]. (2021-04-09)[2021-08-15]. https://news.scun.edu.cn/info/1012/30724.htm.

[11] 刘晴晴. 基于小组合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4):154-156.

(荐稿人:叶平,成都体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合作学习
赛课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设计的应用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