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以辽宁省6个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为例

2021-12-10贾斌英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火险火源管护

贾斌英

(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1)

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载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重要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最精华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2],是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基础。森林火灾是林业重点灾害之一,不仅会破坏森林资源,干扰陆地生态系统,危害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甚至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3,4]。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在森林资源密集区域极易导致森林大火,火势难以控制,并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危害。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多措并举,力争实现火灾“早发现、早扑救”。本文以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为例,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1 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

老秃顶子保护区、白石砬子保护区、大黑山保护区、海棠山保护区、仙人洞保护区和医巫闾山保护区是辽宁省1986—2013年间批复成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抚顺市新宾县、丹东市宽甸县、朝阳市北票市、阜新市阜新县、大连市庄河市和锦州市北镇、义县等7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县区,总面积62503hm2。6个保护区各具代表性,老秃顶子保护区和医巫闾山保护区是辽宁省2个仅存的跨市级行政单位的保护区和跨县级行政单位的保护区;医巫闾山保护区和海棠山保护区内现存寺庙等建筑群,并对外开放;老秃顶子保护区和大黑山保护区总面积排在保护区前列,均超过13800hm2;老秃顶子保护区和白石砬子保护区海拔排在辽宁前列,植物垂直分布明显。保护区内长白、华北与蒙古植物区系交织,森林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生长茂盛。主要树种有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等[5],基本包括了辽宁省油脂类针叶树种。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防火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5a,仅发生一起较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次数明显低于所在行政区[6-9]。经过对6个保护区的实地调研发现,现阶段保护区防火工作行之有效的普遍措施主要包括:健全森林防火体系、落实责任、建立联防机制以及依靠丰富的防控经验等。

1.1 防火体系健全

防火工作上,保护区基本建立了以行政一把手为总指挥,包括各科室、各管护站、各巡护队和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的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建立了包括责任制落实、宣教、野外火源管控、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应急预案等相关的制度体系;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一定量的巡护、扑救装备,大部分保护区建立了专门的物资储备库和营房。

1.2 责任落实到位

保护区管护面积广阔,重点火险区集中连片,防火责任大。为做好防火工作,各保护区均采取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单的方式,细化分工,明确责任。重点是落实各管理站、单位、企业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实护林员的直接责任人责任,基本实现了防火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区内没有防火责任死角。

1.3 联防扎实有效

各保护区与周边村屯均存在诸多交互区域,甚至部分保护区内仍有原住村屯、寺庙。为做好防火工作,目前保护区均采取与交互区域行政单位签订联防联控协议的方式,基本形成了完善的联防联控机制。彼此间通过联防联扑长效工作机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明确联防责任,强化防控措施,构建“互援、互助、互救”的联防体系,基本形成了无火同防、有火同打,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局面,为保护区防火工作,也为交互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4 防控经验丰富

经过多年防控工作的总结,保护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经验。紧抓清明、农事生产紧要期、五一、敏感时期和地方特色节日等重点时间段,以严控重点火险区、敏感地段、交通卡口、进山要道和至高点为重点,依托地面监控、智能卡口、人员巡护和远程瞭望系统,实现3个维度监测预警。基本实现了重点野外火源的有效管控。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护区在森林防火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火险因素复杂,火源管控难度大;火险预警工作缺位,科学防控难度大;基础设施条件差,防火难度大;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工作开展难度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火险因素复杂,火源管控难度大

可燃物载量大,火灾隐患加大。随着保护区多年植被养护力度的增强,林内地被可燃物明显增多、载量增大;同时,受相关法律法规制约,部分地区存在枯死木仍留在原地的问题。若遇气候环境干旱,稍有不慎,极易发生森林火灾,且扑救难度大,容易造成严重损失。存在林农交叉、林农混居或林缘村屯密集等情况,生产、生活和林副产业用火时有发生,火源管理难度大。入山旅游、采集人员增多,火灾隐患增大。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优化,保护区优越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和采集人员,山林的辐射性分布造成进山人员截堵难度大,加上部分人员防火意识不强,增大了火灾隐患。管护人员平均巡护面积大,工作责任重,压力大。

2.2 火险预警工作缺位,科学防控难度大

火险预警是指导预警响应和火灾防控措施的基础条件,科学的预警是气象因子、可燃物因子、火源因子等各方面指标的综合分析。保护区缺少与地方气象部门的联系,加上自身科研能力和资金的局限,在森林火险预警工作方面,主要以火源防控经验和天气情况为依据,布控防火措施。普遍缺乏对可燃物因子等综合指标的研究,缺乏对森林火险等级的科学研判,致使预警响应措施和防控手段没有依据和规范。尤其是在防火紧要期,普遍存在长时间、高强度布控的现象,防火任务重、压力大。

2.3 基础设施条件差,防火难度大

保护区因其资源保护的责任相对突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水平普遍优于当地行政区,但受管护区域性质、项目建设要求和资金使用条件等限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林区路况差、密度低,隔离带和防火道路开设困难,致使防火阻火效力差、巡护效率低,尤其是核心区,路网密度极低;现代化设施使用效率低,存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率不足、监控效果受天气影响大、设施老化受损维护维修难的情况,致使监测水平不稳定;巡护装备及通讯器材等功能性差、老化严重,存在维护难、更新周期长的问题,影响巡护和扑救效率。

2.4 专业人才短缺,工作开展难度大

保护区普遍缺少研判预报火险等级、建设和维护预警监测设备、使用监测预警平台和现代化装备以及制定专业化体制机制和规范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致使保护区科学防控工作起步难,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实战经验和技术培训机会少,存在部分扑火人员实战技能不强、防护业务技能落后的现象,加上保护区境内地域广、山势险、地形复杂,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3 做好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火源管控,树立防火重在管人的意识

火源管控,宣传先行。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丰富宣传形式。可以建立保护区智能播报系统,连接智能卡口、林内宣传大喇叭、护林员便携式播报机等设备,实现保护区内宣传零死角。并依托地方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气象部门“农村大喇叭”等平台,扩大宣传范围到周边。同时,将法规宣传和惩处案例结合起来,一手抓思想基础,一手抓行为控制,避免宣传教育流于形式。加大火案查处力度。查火因,办火案,依法从快从严打击各种涉火违法犯罪行为,让防火意识真正深入人心。要将制度建设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从严从细明确规定,因地制宜完善森林高火险期制度、入山人员管理制度、入山车辆管理制度、入山作业制度、野外用火制度等火源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真正按章办事,规范林区及周边村民用火行为和入山人员行为,发生触犯制度的行为,就要给予必要的处罚,切实把火源管理抓好。当然,火源管控中也要注意将堵与疏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林农交互区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在加强对林区农民、入山作业人员和山产品采集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森林防火万无一失的同时,也要确保其正常的生产秩序。坚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群防群治的原则,以利益为纽带,吸引林区及周边村民积极参与森林火灾预防工作[10]。

3.2 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火险预警工作

在2020年7月新实施的《森林法》中新增了“建立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消除隐患。”可见,预警体系在森林防火工作上的重要性。科学研判森林火险等级、开展预警及响应措施,是科学高效、张弛有序开展森林火灾预防工作的前提。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气象信息作用。联合地方气象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明确气象信息、气象数据的交换细则,实现天气信息共享。并积极探索保护区内气象监测站的有效运行途径,制作保护区森林火险气象专报。探索多渠道森林火险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在日常依托宣传平台的基础上,遇高森林火险等级时,协调气象预警平台,面向区域内及周边地区森林防火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完善预警响应和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预警响应和应急联动机制,畅通预警发布、应急响应启动、应急措施落实等流程,提高应急响应措施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将预警成果落到实处。

3.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控效能

保护区重要的生态作用及管护责任使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一定优势,应充分利用好优势效应。拓宽投入渠道,完善建设机制。作为国家级保护区,要利用好国家、省、市、县给予的利好政策,积极争取专项建设基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投资等资金,加快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谋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及重点隐患等情况,注重项目前期考察和可行性论证,谋划实用高效的建设项目,达到科学防控的目标。建立管护机制,发挥项目长效。让现代化设施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还要制定相应的管护管理制度办法,细化管护内容、标准及职责,让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落实管护资金,保障管护工作的实施。可以探索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化服务,提升预警监测效能[11]。提升管护意识、落实管护主体责任,激发管护责任人的责任心。尤其注重对已建成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使用。

3.4 加强综合能力建设,提高科学防控能力

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级力量,为防火人员提供行之有效的实操能力演练、扑救安全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森林防火队伍综合能力素质,实现现代化设施设备和科学防控手段的有效利用。尤其是扑火队员的实战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确保队伍“拉得出、用得上、带得回”。积极探索保护区道路和防火隔离带建设,以及林下过量可燃物清理的途径和办法。可以结合河流、山脊、沟底、特殊林种或林班边界等地带开辟隔离带或道路,并围绕林农交汇处、道路、居民区、墓地和风景点等重点火险区域,集中力量清理可燃物。加大通讯系统、巡护装备、扑救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做好装备的更新维护。可以将演练和防火期前集中维修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确保紧要期拿得出、用得上。

4 结论

辽宁省各保护区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通过健全森林防火体系、落实责任、建立联防机制以及依靠丰富的防控经验,有效地防范了较大森林火灾的发生。通过对6个保护区的调研发现,保护区防火工作存在火险因素复杂、火源管控难度大,火险预警工作缺位、科学防控难度大,基础设施条件差、防火难度大,以及专业人才短缺、工作开展难度大等问题。从问题入手,建议从加强火源管控、建立预警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能力建设等方面,确保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猜你喜欢

火险火源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驻马店市高森林火险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吉林省主要森林火灾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山东省森林火火源的时空分布
防火迟到
京津冀森林草原火灾遥感监测及火险预报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