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研究现状

2021-12-09陈元金

医学前沿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并发症护理

陈元金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其发病率高,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是一种公认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通过文献综述,探讨、总结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抢救期、持续治疗期、后期康复期三个时期护理措施的特点,以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和疾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综合的护理措施是AMI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因此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急诊抢救期、持续治疗期、后期康复期的护理措施进行综述,高质量的护理工作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1  急诊抢救期的护理

1.1心电监护及生命体征的监测

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72小时,每4小时测体温1次,每小时测脉搏或心率、呼吸、血压各1次,每24小时描记一次心电图,并进行心电监护,监护时应掌握病史,有学者认为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以梗死后48~72小时内较多见。前壁梗死可出现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室颤;下壁、后壁梗死。因此,发生心梗后,均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电监护,一旦发生室早、心率缓慢等改变,应高度重视,给予有效处理,防止猝死发生。

1.2准确判断心梗类型

一般的心梗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护理人员能比较快速直接的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而进行有效的救助。由于无痛心梗的患者报警信号缺乏,常容易被忽略。所以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非常关键,是救助患者成功的前提条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梗类型给予及时准确地治疗措施。

1.3及时适量给氧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所致,患者常伴低氧血症,吸氧是AMI治疗与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持续给氧,流量4~6L/min为宜,因心梗时动脉血氧张力常下降,吸氧可改善心肌氧合,有助于减少梗死周围缺血心肌氧的供给,缩小梗死面积,从而减少缺氧性损伤。

1.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行静脉穿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选用下肢静脉输液,禁止选用已发生静脉炎的静脉输液。输液速度要严格按照病情制定,同时测定BP、HR、心律,硝酸甘油通常滴速为15~20d/min,24h输液量为1500ml,心功能差者,应限制补液量。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每天可达2000~3000ml,甚至更多。建立静脉通道同时为患者进行静脉营养供给,以保证医护工作顺利进行。

1.5绝对卧床休息

心梗发生初期3~5d或1W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随便自由翻身,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尽量减少搬动和机体活动,降低机体组织代谢及心肌耗氧量周后病情稳定可在床上活动肢体。

2  持续治疗期的护理

2.1胸痛护理

心梗患者常伴严重持久的胸部疼痛及压榨感,是护理人员关注的重点。护理人员应当教导其通过改变体位,放松心情等分散注意力的办法缓解疼痛。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必须进行有效的止痛较强的镇痛药物如杜冷丁。

2.2用药护理

目前对于心肌梗死的护理,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是溶栓治疗。近年来,国内多主张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效果多用血管再通指标进行判断,在溶栓进行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做各项检查确保溶栓的效果和避免并发症。溶栓前准备,急查血常规,血小板,凝血酶原及出凝血时间。在发病后6h内,心电图尚未出现病理性Q波时进行溶栓,但在发病6h内已出现Q波时仍适于溶栓治疗。溶栓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T、P、R、BP),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溶栓后应注意溶栓效果,以及患者的反应,如:胸痛性质及皮肤、牙龈、呕吐物及尿液有无出血现象等。

2.3饮食护理

AMI患者在饮食方面也要格外注意。急性期3~4天进流质饮食,恢复期宜采用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少渣饮食。康复期建议进食低糖、低胆固醇软质饮食(如:牛奶、蛋羹、豆浆、米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指导,制定进食计划。提倡少食多餐,忌饱餐和饥饿,饱食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另外,温水泡脚有效帮助患者减轻腹胀不适。

2.4大小便护理

因AMI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进食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导致胃肠道功能低下,据统计,有40~72%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便秘。屏气排便很容易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所以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解除便秘十分重要。排便护理干预此刻发挥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通过按揉腹部,使腹部放松,然后即使没有便意也要定时去卫生间。指导患者通过每日清晨空腹喝一杯白开水(适当加蜂蜜)的办法,指导患者学会刺激排便。

2.5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并发症的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即是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随时做好应对这两种情况的准备,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通过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及其对输液速度的控制来有效防范并发症的发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很高,需要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及对病人微小病情变化的观察。

2.6心源性休克并发症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曾影红总结了37例护理体会通过快速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并发症使疾病病死率由60~90%降至30%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方面表現,提早发现休克症状,严密监测血压。

2.7压疮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因绝对卧床临床常发生的并发症:压疮。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放松患者的心情是护理治疗的良好开端,舒适的环境是护理治疗的必要条件,基础护理是最好的预防压疮的手段,从这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压疮防治护理工作,事半功倍。

3  后期康复期的护理

有计划的康复期锻炼能使患者的体力及自我照顾能力增强,还可使胆固醇下降,血压恢复正常,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进入康复期的患者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希望尽可能避免心肌梗死再发。护理人员应注重在出院康复知识和心梗疾病知识方面指导患者,运动指导:指导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指导患者戒烟酒、限制盐的摄入。心理指导:学会自我控制,理智冷静。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避免患者盲目用药及随意停药。病情指导:教会患者测量脉搏,心率的方法,并告知正常值。

4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梗起病急,患者常伴有濒死感或者窒息感,患者因为以上临床症状而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却会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更加容易发生心率失常和猝死。所以焦虑的等负面心理会影响到患者的愈后。采用语言安慰或者热情、周到的护理服务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要时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学会鼓励患者说出使其不安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护理人员要尽量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惑。护理人员应当学会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在护理人员身上感受到真实的温暖,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及依赖的情感。患者的心理状态伴随整个疾病治疗过程,是疾病康复不能忽视的重点问题。通过多样的健康宣教、肢体语言、触摸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增强了患者抗压能力,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和护理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5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快,并发症较多,早期病死率高,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病。在抢救护理中,除加强一般护理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有所增加,发病年龄有所提前,直接危害广大人民的健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提高护理技术质量,总结经验,积极抢救,提高治愈率。在急诊抢救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及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持续治疗期间,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是心肌梗死护理的重要内容;后期康复期,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为病人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一整套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更早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娇,燕朋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国内护理研究现状[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7(09):536-540.

[2]侯小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与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4):90+97.

[4]文世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5):160-161.

[5]皓玉珍,孟海英,常曉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饮食护理的研究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32-33

[6]张冬梅.便秘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猝死的教训和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2(18):54-55

[7]杨红,徐丹.排便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便秘患者疗效及症状评分指标影响.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2:15-16.

[8]曾影红,何志凌.3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体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5):460-461.

[9]孙玉玲.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响.安徽医学.2012,33(9):1247-1248.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并发症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