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研究

2021-12-09张留瑜

医学前沿 2021年17期
关键词:穴位埋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张留瑜

摘要:目的 分析穴位埋线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治疗效果。方法 筛选70例DPN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早、晚依次排序并从1号编制70号,对1-35号患者予以常规针刺治疗,设为常规组,对36-70号患者予以穴位埋线治疗,设为分析组,观察疗效。结果 以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指标评价情况统计总有效率,分析组为94.29%(33/35),常规组为77.14%(27/35),94.29%与77.14%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 穴位埋线可显著改善DPN临床症状,减轻DPN所致神经功能损伤,值得推广。

关键词:穴位埋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引言:

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困扰。对DPN的治疗除了基础的药物治疗外,还可以结合中医针刺治疗,但是据临床观察,针刺治疗的效果有限,而且患者体验不佳,部分患者难以接受。穴位埋线也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疗法,在治疗慢性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其对DPN的治疗是否有效呢?对此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70例患者均出自本院,且于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间入院,参照中、西医对DPN的诊断标准,观察患者症状,结合检测的甲功、肾功等指标,最终确诊为DPN,在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将患者纳入研究,排除穴位埋线禁忌症(比如皮肤感染等)、配合度不佳、未全程参与研究、精神异常等条件。将患者资料按照从早到晚的入院顺序进行排列,从1-70号编号,1-35号设为常规组,含男16例,女19例,年龄37-69岁,平均(56.12±2.23)岁,病程0.5-13年,平均(7.35±1.28)年;36-70号设为分析组,含男17例,女18例,年龄38-70岁,平均(56.54±2.01)岁,病程1-12.5年,平均(7.29±1.30)年。统计二组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满足研究分组标准。

1.2方法

基础治疗:对所有患者开展,主要通过药物来降低血糖水平,并将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合理运动、合理膳食,指导患者养成良好习惯。对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予以降压、降脂等治疗。

穴位埋线:对分析组患者开展,取足三里穴、血海穴、中脘穴、外关穴以及三阴交穴作为主穴位,然后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症型选择配穴:气虚血瘀的患者加关元穴,阴虚血瘀的患者加太溪穴,痰瘀互结的患者加丰隆穴,阳虚寒凝的患者加腰阳关穴,肝肾亏虚的患者加肾俞穴。接下来,准备一次性埋線针(针头为11-12号),胶原蛋白线(0号线)。将胶原蛋白线剪成数小段,每段越1.0-1.5cm,并将在75%酒精中浸泡2h。患者摆放平卧位,以埋线穴位为中心,对半径5cm区域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将浸泡好的胶原蛋白线用镊子装入埋线针中,用舒张进针法垂直于穴位上方进针,下针得气后,便推针芯便退针管,将胶原蛋白线埋于穴位处,最后再埋线处敷上敷贴。每两周埋线1次,连续4次。

常规针刺:对常规组患者开展,主穴位与辨证分型的配穴、对皮肤的消毒处理均与分析组相同,用0.3mm×40mm的一次性无菌针直刺相关穴位,其中太溪穴、腰阳关穴、合谷穴以及肾俞穴等下针深度为0.5-1.0寸,足三里穴、曲池穴、血海穴、中脘穴、丰隆穴以及三阴交穴等下针深度为1.0-1.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捻转刺针,对穴位进行中等强度的刺激,留针半小时,然后间隔15min后,再行针1次。每日针刺治疗1次,每周6次,连续8周。

1.3指标观察

总有效率:症状消失,体征、肢体肌力、活动度正常,密歇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筛查表(MNSI)积分减少程度超过90%,经神经电生理检查,各指标均正常,为治愈;症状、体征、肌力、电生理检查各指标等改善显著,MNSI积分减少等程度在70%至90%间,为显效;症状、体征、肌力、电生理检查指标有所好转,MNSI积分减少的程度在30%至70%间,为有效;以上标准均达不到,为无效;痊愈率、显效率以及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分析

审核临床研究数据并分类整理,用SPSS20.0统计,率以(%)代表,x检验,以p值范围判断差异大小,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分析组、常规组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分别为94.29%(33/35)、77.14%(27/35),分析组数据明显高于常规组,说明分子组疗效要比常规组更理想(p<0.05)。见表1。

3、讨论

DPN属于中医中“消渴痹症”等范畴,主因痰浊血瘀、肌肉失养等,本研究中所选的足三阴、肾俞穴、血海穴、中脘穴等对机体气血运行有调节作用。常规的针刺治疗可通过刺激穴位来降低炎性因子,改善神经功能传导度,但这种方式作用时间较短、需要患者多次入院,还容易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穴位埋线是一种复合手法,其中也运用了针刺的手法,通过以线代针增强针刺的效果和时间,提高穴位兴奋性、传导性,达到通经活络、调节气血的功效。同时,穴位埋线的操作简便,作用也更持久、柔和,患者痛苦小,减少了其入院治疗的次数,不良反应较少。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对DPN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旭勤, 谢春光, 石立鹏,等. 穴位埋线治疗糖尿病前期的Meta分析[J]. 中医学报, 2019, 34(5):5.

[2]王晓玲, 林国华, 许诺,等.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J]. 中国针灸, 2020, v.40;No.377(02):84-87+101.

[3]张伏芝, 蔺亚东, 雷蕾,等. 基于中医临床文献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 v.26(13):207-213.

猜你喜欢

穴位埋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黄芪泡服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观察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穴位埋线融合中医时间医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应用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概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