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儿童纪录片的艺术手法表达探究

2021-12-09孙迎澳乔屿冯德岭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特殊儿童人文关怀

孙迎澳 乔屿 冯德岭

摘要:近年来,随着文艺事业的不断发展,纪录片内容质量稳中有升,观众数量进一步增长,口碑不断攀升,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纪录片创作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难度相对较小,所以传媒类大学生在进行文艺创作时,都会优先选择纪录片。在纪录片创作中,面对特殊类人群,一些编导会用居高临下的悲悯视角进行艺术创作,以博得观众的同情,从而达到呼吁社会关注这一群体的目的。笔者不认为编导能够在这种视角下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把特殊儿童的世界呈现给社会大众,并以影像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真诚关怀与敬畏,将人文关怀与人性的光辉投射到特殊儿童的成长中去,是值得艺术创作者深入考究的。

关键词:纪录片;特殊儿童;人文关怀;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15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南省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11834004

一、福利事业现状

社会福利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社会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有了极大改善。在社会福利领域,可以纳入儿童福利事业的义务教育上升到法制规范,并成为未成年人的基本法定人权[1]。社会各界格外关注这些特殊儿童的生活。

(一)儿童福利院中特殊儿童现状

我国的特殊儿童大多被儿童福利院所收养照顾。笔者也曾多次去过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儿童福利院,发现无论福利院的规模大小,福利院的孩子都被福利院的老师和工作人员照顾着,衣食无忧,无论是在基本的生活照料方面、医疗康复需求方面还是教育教学需求方面都做得较为完美。在需求方面,党和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社会志愿者每逢周末也都会去捐赠衣物、玩具等生活用品,福利院的生活质量较好。在权利方面,福利院中的老师、工作人员都相当尊重特殊儿童的选择,没有因为他们可能存在有先天性疾病(唐氏综合征、先天性脑瘫等)而不顾及他们该享有的人权,依然对他们爱护有加。

儿童福利院中被收养的特殊儿童分为两种,身体健康但因各种原因被抛弃的孤儿和先天性存在疾病难以医治被抛弃的残障儿童。他们在童年甚至婴幼儿时期就失去了家的庇护,无法拥有像正常儿童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成长的道路上跌宕起伏,给他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这些特殊儿童的内心世界也更加脆弱,不愿意面对外界,这是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要格外注意的一点。

特殊儿童(先天性残障)的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被其他声音、色彩鲜艳的事物所吸引,因而学习不能集中,常表现为不能专注、语言能力薄弱,存在语言问题。80%的特殊儿童都有语言障碍,存在发音困难的问题,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即使有极少数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会说话,但也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编导如何利用纪录片的纪实性,加之镜头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影像的方式展现这些孩子的生活,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

(二)创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2]。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孤残儿童有了生活上的保障,这些弱势群体也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相关纪录片诞生。

经调研发现,在纪录片领域,关于儿童类的纪录片有《幼儿园》《姐弟》等,关于特殊人群的纪录片有《最后的棒棒》《大三儿》等,反映贫困留守地区儿童的纪录片有《学生村》《上学路上》等,但却很少有涉及特殊儿童的纪录片。因为特殊儿童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不便面对镜头,所以社会上鲜有这类题材的纪录片,公众很难看到这些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心理世界。如何正确进行拍摄记录,将特殊儿童的生活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要深思的问题。

笔者曾去探访过几家儿童福利院,这些儿童福利院的环境设施相当完善,工作人员也十分喜爱这些小孩,關心他们的日常起居。由于特殊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存在先天不同,所以在进行拍摄时不能像张以庆导演拍摄的《幼儿园》那样直接。走访过的众多福利院负责人也表示,尽量不会让这些孩子面对镜头,怕对他们本来就脆弱的心灵造成伤害,大部分被遗弃的儿童也不愿面对镜头表达自己,具有先天疾病无法进行语言表达的孩子的福利院儿童监护人也表示在进行拍摄时尽量不要对其正面进行拍摄。所以,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一定要切实关注这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与福利院老师进行沟通,就拍摄内容、拍摄时的注意事项进行确认,明晰什么可以拍、什么不能拍、什么要注意拍。一定要在完全尊重被拍摄对象的前提下进行纪录片创作。

对于这些特殊群体,笔者认为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他们的成长环境,要走入他们的生活,通过他们的生活深入其内心世界,并合理运用镜头,以及艺术手法的加工,完成一部优秀的特殊儿童纪录片,呼吁社会关注特殊儿童。

二、纪录片的艺术手法

(一)纪录片的记录手段

英国“纪录电影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纪录片就是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如何通过镜头运用将特殊儿童的生活记录下来,并深入其的内心世界,探寻如何正确关怀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心理,是极其重要的。

这需要运用独特的镜头视角,运用纪录片中的声画语言,对生活进行长期记录,形成完整的描述重构。例如,面对在福利院生活的特殊儿童,福利院中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如何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水平生活水平高低等,这些都是可以切入的记录点,以小见大,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柔软角落,引发社会各界的共鸣,呼吁大家正确关心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二)关于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冲突

朱景和在其著作《纪录片创作》一文中指出,“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记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格里尔逊曾提出“真实是纪录电影的生命”。可见,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纪录片重在真实,一定要保证纪录片的纪实性。

众所周知,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这导致他们心灵脆弱,不愿意向社会表达自己。笔者曾去过一家大型的儿童福利院做调研,福利院的老师说,“现在这些孩子们已经不缺物资了,他们的衣食都有政府提供保障,每周也会有很多前来捐赠的社会人士,但孩子们通常都不愿意出面接受馈赠。因为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想着对他们好就行。孩子们不喜欢被过度关注和怜悯,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如何把握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处理,是特殊儿童纪录片艺术手法运用的关键。学者马广贤在其文章《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中提出“纪录片伦理问题是以制作者为核心,对拍摄对象身心和观众心里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问题,并且伦理问题贯穿着纪录片整体拍摄与公开传播的后续过程”。但是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又不得不承认“导演无法消除镜头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影响”[3]。如何在纪实性的前提下保证艺术性的鲜明,使纪录片不单单有记录这一功能,更要有艺术性的特征是一个重要课题。

(三)镜头视角

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以福利院中特殊儿童的眼光和视角静观他们的生活,即記录福利院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他们的生存状态。通过聚焦福利院中的故事,触探特殊儿童的内心情感。将严肃的社会话题“儿童化”,更能产生有力的情感碰撞和社会共鸣。

另外,在与福利院老师沟通的过程中,他们也表示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不要出现特殊儿童的正面形象。特殊儿童生理上存在的问题如先天性脑瘫、心脏病、听障、智障、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各种不同情况。他们不能正常表达自己,作为特殊儿童的监护人,福利院中的管理人员和老师都不希望这些孩子直面镜头。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编导把人文精神作为筛选艺术创作方式的标尺,充分尊重特殊儿童的需求。只有编导秉承艺术伦理观念,创作出来的影片才能承担起社会功能,并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凸显影片主题。

三、特殊儿童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一)拍摄手法

法国导演让·卢什和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等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提出摄影机是参与的摄影机,形成了以访问形式出现的建立在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互动关系上的运作模式,即“真实电影”这一定义。而以美国导演罗伯特·德鲁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直接电影”这一不同的主张,即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介入、不干涉事件的过程,永远静观默察,只做客观的记录[4]。

笔者认为只有将这两种创作理念结合起来,寻求真实性和艺术性之间平衡才能创作出做完美的纪录片。钟大年也曾经说过,“真实地反映生活并不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目的”,即既需要真实的记录生活,也需要通过前期的艺术眼光选择。就像何苦导演讲述某类特殊的职业人群的作品《最后的棒棒》,不太知名的导演没有花里胡哨的镜头语言,仅通过一部摄像机就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该作品的豆瓣评分甚至获得了9.6的高分。他就是将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的创作手法巧妙结合,亲身参与进去,与真实且丰富的棒棒们的故事相结合,给了观众带来较深的记忆,从而触动观众最真挚的感情。由此可见,客观观察是任何一部纪录片都必不可少的,要通过客观地观察,融入拍摄对象的境地中。

(二)情节设定

1.故事性表达

既然要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有机联合起来,那就无可避免地要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纪录片通过人物的故事化表达,将枯燥单一的记录生活化,如《半个世界的乡恋》中李天英回国探亲,用故事化的表达将这一条主线贯穿全片,让观众的感受跟着主人公的感受一起起伏,从而将观众代入角色,感受被拍摄者的生活。但这一拍摄手法的前提是保证其真实性,不得掺杂虚构的,具有导演主观意向的故事化情节表达。

2.注重细节刻画描写

细节是影片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不仅仅是特写所表现出来的,它在情节脉络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特殊儿童纪录片中,有很多可以进行铺垫的细节。如特写或者那些有意象的物件,它可以是孩子们的眼睛、床上的玩具或院子里的柳树,这些都可以作为细节进行刻画描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玩具可能就是他们唯一的朋友,院里的柳树展现时光的流逝。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进一步展现生活的真实,并巧妙地将编导的人文关怀思想注入其中,能使镜头中的画面“说话”,让观者深入其中。

3.声音和色彩的运用

对于影片来说,声音和色彩是一种视听艺术,画面和声音可以带给观众信息。声音包含现场同期声、后期配乐、音响以及旁白等声音要素,声音也是纪录片的重要因素,它承担着叙事及评论的双重任务,同时也能表达情感,表现人物特征,表现编导的观点和看法。现场同期声表现现场环境,旁白表现编导的思想,音乐渲染影片气氛。如果没有声音,观众就难以了解现场,无法了解编导的意图,也不能升华观影感受,所以纪录片中的声音极其重要。纪录片中不仅仅要有现场同期声,还要掺杂对福利院老师的采访,通过短期拍摄,编导并不能很好地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貌,这时老师这个角色就显得极其重要,通过对老师的采访,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叙事也就显得更加完善。

视听语言艺术,有了视觉效果,再配上合适的色彩运用,才能在视听语言中达到最佳效果。

张以庆导演在拍摄《幼儿园》时,为了营造更好的视觉效果,以鲜红色和粉绿色为主基调作为拍摄背景。因为红色和绿色在视觉上给人冲击感,色彩反差就像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的对比,同时也恰当地融入了纪录片的主题。色彩除了表达视觉美感,渲染影片氛围外,也能作为纪录片的主题象征[5]。

(三)主旨思想

1.树立“儿童本位”思想

在进行特殊儿童的纪录片创作时,必须树立人文关怀意识,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本文自始至终都在强调这个最根本、最原始的观点。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的内心脆弱孤独,纪录片创作的初衷也是为他们发声。在拍摄和传递思想的過程中,一定要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元素,放低姿态,设身处地地为这些特殊儿童着想。在回归儿童本真的同时,展现真实的镜头,带给观影者丰富立体的儿童形象。不要为了感动而去制造感动,单纯也是打动观众的最重要因素。

导演张同道拍摄《小人国》时,就是将摄像机放低至地面,与儿童同一视角,冷静观察、客观记录,展现出一个具有故事性的真实儿童世界,体现出“儿童本位”这一思想观念,这样的纪录片更能打动观众。任何纪录片的受众都是没有年龄或者文化限制的,要让同样年龄的儿童甚至被拍摄的对象(特殊儿童)看到影片时感受到的是温暖和关怀,而不是同情或者怜悯。

2.对特殊儿童纪录片的创作反思

无论是从《舟舟的孩子》还是《颍州的孩子》这些特殊儿童纪录片来看,当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还是会有一部分编导将其主观色彩融入其中。在表现他们生活的过程中,编导采用放大其生活困难的方式表达这些孩子们的人物形象,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有所触动。这些带有偏见的表达方式虽然反映出他们的现状,但拍摄手法却没有体现出足够的人文关怀。

尊重拍摄对象,平视特殊儿童是特殊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根本,既要表现出客观事实,也要融入编导的人文关怀。在拍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思想感情,感同身受地为他们着想,让他们表现出儿童的本真,树立丰富立体的儿童形象。

四、结语

对特殊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反思,要融入影片的艺术手法表达中。在整个社会中,特殊儿童缺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馈赠,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关怀与抚慰。

笔者希望在影像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这些孩子们的拍摄记录,帮助特殊儿童的心灵成长。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关怀抚慰特殊儿童成长的队伍中,这就是文艺创作的初衷。

最后希望特殊儿童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快乐安康地度过童年。

参考文献:

[1] 戴建兵.我国适度普惠性儿童福利院制度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 习近平.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2016-11-30.

[3] 马广贤.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J].期刊之家,2018(3):104.

[4] 李钱歌.特殊题材纪录片中的伦理把握和艺术处理[D].广州:广州大学,2019.

[5] 王睿.论纪录片色彩语言的运用[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孙迎澳(1999—),男,河南漯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乔屿(198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纪实美学。

冯德岭(1986—),男,山东郓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短视频创作。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特殊儿童人文关怀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