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一课:不当爹妈当顾问

2021-12-09郑钢

当代工人 2021年22期
关键词:内驱力家长孩子

郑钢

教育心理学把激励孩子的动机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也可以称之为“内驱力”和“外推力”。所谓的内驱力是来自于孩子的内心,它积极推动孩子追求自己设定的目标。因为是孩子主动参与的,所以在参与过程中,不需要诱惑、哄骗或者奖励。相反,外推力来源于外在因素,通常是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获得的推动力——相对于外驱力,内驱力是一种更持久的学习动机。

随着“双减”政策的重锤落地,教育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孩子的学业负担大大减轻,也将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但不少家长也出现各种担忧:如果没有辅导班,孩子的学业会落后吗?如果没有大量的作业,孩子会在学业竞争中胜出吗?对于长期在教育焦虑中挣扎的中国父母来说,这无疑又多了一层顾虑。而这时候,作为家长,最需要强化的是孩子的内驱力。

自我驱动与自我控制

2002年,心理学家让·特伦格将当代大学生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后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控制感大大降低,幸福指数也同步低行。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科技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嬗变促成了自我控制感的急剧下降:孩子玩耍的时间比10年前少很多,时间被更多的补习班、网上教学占用。此外,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孩子睡得也比几年前要少。当睡眠不足时,人的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的联系就会减弱,导致前者调节后者的能力降低。人感到疲劳,控制力也会相应降低、更容易感到压力,更容易遭受挫折感和沮丧感。

在社会文化层面,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中,是根本不相信孩子会有效自我驱动的。他们认为孩子懒惰、没有动力,也认为学习是不愉快的体验。因此,家长喜欢控制孩子的生活:怎么坐、穿什么衣服、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候学习、参加什么辅导班……即使孩子不情愿或者强烈反对,他们也坚如磐石。

在他们那里,孩子没有自主权,他们完全被学校和家庭教育控制,从报辅导班到交友等,进行全方位微观管理,强迫孩子接受特定的想法或者特定的行事方式。孩子缺少自主感、能力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人格的分裂和性格的变异。

家长都希望孩子聪明、有才华,希望孩子能根据大人设计的轨道成长,走“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路径,成为众人心目中期许的样子。但现实是,任何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是平凡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成为精英而生的。我们的社会需要有各种技能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各种能力的人的价值,而不是美化一条通往成功的特定道路。

應该尊重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独特的天赋可以与世界分享。同时,我们还要深刻地理解,孩子的成长不是线性,而是充满波折的,是由一段段不同的“线段”或者“曲线”组成的,而所有前行的前提就是孩子有内驱力。

顾问型父母

想培养自我驱动的孩子,家长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改变对孩子的认知,必须把他们看作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自带动力。家长必须相信孩子,他们确实有能力自我驱动、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而非生活在家长的掌控之中。

美国教育专家把父母分为三类:海豚式、老虎式和水母式。海豚式父母是权威的,能给予有效鼓励、激发动机,允许孩子独立,并给予适度指导;老虎式父母是严格和苛刻的;水母式的父母是宽容和过分放纵。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海豚式家长,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类顾问型家长。

先来看看水平高超的商业顾问是如何做的:他们通常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帮助客户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高水平商业顾问不会代替客户做决定、强迫客户改变,而是根据客户的预期目标,引导他们考虑周详并提供建议。

同样的,作为一名顾问型家长,他不会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也不说“你需要这样、那样”——他们最高明之处在于会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未来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真正做到顾问型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孩子出现问题或犯了错误时,顾问型家长应该同理心倾听。当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反应是“我为你感到遗憾,我知道你学习很努力。我能帮你什么吗?”“你想听听我的建议吗?”如果孩子的答案是“不”,就应该退后一步。

2.顾问型家长的角色虽然提供帮助,但不是强制帮助,允许错误发生。家长应该意识到,允许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出错,然后解决它,才是真正的成长。比如要学会游泳,一定不是根据游泳训练教程的文字按图索骥,孩子要在水中扑腾挣扎、呛上几口水才有可能学会游泳。

3.当孩子面对失败时,顾问型家长会培养孩子迅速的复原能力。面对失败时,家长传达给孩子的最好信息应该是:“我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判断,我鼓励你自己解决问题,并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我们必须要清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方法。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这个实操问题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每个孩子培养内驱力的有效方式。但总体来说,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主要通过创造内在条件,并结合外在因素和信息的刺激,来构建孩子本身的学习动力,让其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完成自我约束。

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塑造成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驱力因子。在这个目标实现过程中,如何发现和确定这个因子,并将其激活塑造成个体的内驱力,促使其在内驱力的驱动下达成目标,最关键的是在于父母要善于观察和全面了解孩子,并通过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确定孩子真正的兴趣点,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合孩子自身的内化方式和途径,构建孩子的内驱力,并确保目标实现过程中有足以让其保持内驱力的外在刺激和信息,让孩子在目标完成前保持稳定有效的内驱力量。

外在刺激和信息各式各样,有可能是一句话、有可能是一个画面,也有可能是一个故事——只要能触动孩子的内心,就足以成为促使孩子形成内驱力的因子。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孩子,及早发现孩子的关注点、兴趣点,并将之描述成孩子的渴望——只有在渴望之下爆发出内驱力,才会让孩子自觉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孩子内驱力的培养和激发上。如果你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你就给他描述未来属于他的精彩世界,并不断强化,让孩子对这个渴望根深蒂固,自然会努力学习,勇敢追求他的未来。

猜你喜欢

内驱力家长孩子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家长错了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