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工香榧资源金珠榧1号的性状调查

2021-12-09吴孝元陈琳蒋陈凯卢红伶郭桂芬徐青青沈国新黄河儒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龙泉市种仁干果

吴孝元,陈琳,蒋陈凯,卢红伶,郭桂芬,徐青青,沈国新,黄河儒

(1.龙泉市林业技术总站,浙江 丽水 323799;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3.杭州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9)

香榧又称中国榧,属红豆杉目红豆杉科,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树种。香榧是榧类植物中品质最高、栽培面积最大的类型,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浙、苏、皖、赣等10个省区[1-3]。香榧种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其中富含烟酸、叶酸、B族维生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4]。香榧油中有一种榧类植株特有的稀有脂肪酸为顺5,10,14-二十碳三烯酸,又称金松酸,其含量达8%~14%。金松酸具有很好的血脂调节作用,对高血脂人群具有比较好的保健功效[5-6]。香榧同时含有丰富的生育酚、角鲨烯、甾醇、黄酮类物质,也是香榧营养与保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药书和群众经验均认定香榧具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及美容等保健作用,因而是一种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森林食品[7]。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香榧的理想种植地区。龙泉市有天然香榧树3 000多株,表型多样,资源丰富,是天然的香榧种质资源库。通过走访调研,挖掘到1份适合香榧干果加工香榧资源,暂命名为金珠榧1号。该品种种实、种核、种仁均为卵圆形,与当前主栽品种细榧明显不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金珠榧1号,以来自于龙泉市龙南乡的细榧为对照品种。

试验仪器有HP7890气相色谱仪、FID检测器、HP-INOWAX毛细管柱(柱长30 m,内径0.25 mm)、电子天平、离心机和游标卡尺。

试剂有脂肪酸混合标准液(Sigma公司)、KOH、甲醇、石油醚、乙醚,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

1.2 方法

利用索氏提取器提取金珠榧1号和细榧的脂肪酸,并进行含量测定。将提取获得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并进行气相色谱分析[4]。将香榧种仁纵切为1.0 cm的圆柱体小块,每处理取10个香榧种仁作为重复,每个种仁取3个点进行穿刺测定,得到香榧的脆性和平均硬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特性

2.1.1 植物学特征

金珠榧1号母树树冠为自由纺锤形,树姿开张,树势旺盛,树高15.7 m。叶正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成熟叶长1.7~2.3 cm,宽0.2~0.3 cm,叶尖刺短,成熟时假种皮由深绿色变为淡绿色。

2.1.2 生长结果习性

金珠榧1号的2~5年生幼苗和幼树,1年抽梢2~3次,成年结果树一般只春季抽梢1次;其种子2年发育成熟,从授粉到种子成熟历时17个月;3年生榧树砧木嫁接该品种后,一般3~5年开始挂果,8~10年后进入盛产期;盛果期大树一般株产干果15 kg,最高达40~60 kg,且丰产、稳产。

2.1.3 种子发育期

缓生期为当年4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速生期为次年5—6月,充实期为次年6月底至9月上旬,成熟期为次年9月上旬以后。

2.1.4 种实性状

由表1可知,金珠榧1号的鲜出核率和含油率均高于细榧,种仁质较松脆,香味浓,品质更优,商品性能佳。图1显示,金珠榧1号种实、种核、种仁形状均为卵圆形,明显比细榧的短;单果重与细榧相仿;假种皮、核壳较细榧薄。

表1 金珠榧1号与细榧种实主要性状比较

图1 金珠榧1号与细榧鲜种实和种仁的比较

2.1.5 脂肪酸组分

由表2可知,金珠榧1号脂肪酸组分组成中,除硬脂酸和油酸外,均高于细榧。炒制后脱衣容易,金松酸含量高,保健功能强,商品性能优。

表2 金珠榧1号与细榧脂肪酸组分分析

2.2 加工特性

金珠榧1号炒制后干果硬度小于细榧,脆性也小于细榧(表3),表明金珠榧1号干果质地松脆,有良好的加工性能,是干果加工的理想原料。

表3 金珠榧1号与细榧干果质构分析

3 讨论

自2010年发现优株后,就开始从母株上采集接穗嫁接繁育子代,进行品种遗传稳定性测定和嫁接繁殖苗木,开展多点种植试验和推广,当前金珠榧1号鲜种实售价要比细榧高50元·kg-1,市场前景广阔。金珠榧1号适合在浙江省香榧产区栽培,其栽培技术要求与细榧等相同[8]。目前,除龙泉本地多点引种栽培外,已推广到浙江省嵊州市、诸暨市等地栽培。

猜你喜欢

龙泉市种仁干果
榛子种仁吸水、抑制及GA3 促进发芽试验
三招解救受潮的干果
不同产地元宝枫种仁油脂含量及脂肪酸成分研究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探究
笑口榛子
不同含油率核桃品种种仁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和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时节动态
干果与坚果在全球市场消费量提高
美藤果蛋白质功能性质的研究
龙泉:政府规划议案被暂缓表决
如何发挥地灾防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龙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