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树立职业教育评价新观念

2021-12-08肖建辉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习者精准人才

肖建辉

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国家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满意度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培养内容脱离企业用人实际需求。高职毕业生较普遍出现职业意识淡薄、爱岗敬业精神、对企业忠诚度、服务精神等职业道德较弱等,职业认知度低,只有不到一半比例的学生能结合自身发展、行业趋势和社会需求等全面思考自我职业价值,高职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科学的评价机制,除了可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外,还能指引学生学习行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虽然国内外关于职业教育评价的研究不少,具有代表性观点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但事实上,评价因多种原因在实施过程中走样,偏离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本意与初衷,因而未能取得预想效果。如对于形成性评价,有的教师仅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印象一次性评分。这种评价方式,是一种主观判断,并未具体到学习任务与过程,这种方式并非真正的形成性评价,实质上仍是传统评价方式。再如,对于终结性评价,有些教师仅是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基础上更换为或增加了论文、课程报告等考核形式,其作用相当于传统教学体系中实验或实训报告,并非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或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对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其本质仍是传统课程的评价方法。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形成性评价缺少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可行性评价方案。众多工学结合课程的现行评价方式,本质上仍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不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课程模式,即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成效评价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实用性研究成果。职业教育需要“合身”、科学和更加有效的评价方案。创新中高职教育评价,是高质量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国一系列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职业教育评价,既要立足于宏观需求又要扎根于微观需要。从宏观上讲,职业教育的评价目标,应紧跟并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与社会输送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从微观上讲,职业教育的评价目标,应诊断学生客观的学习水平与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与课程建设,促进学习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宏观与微观目标要统一,要将宏观目标体现与落实到微观行动中。宏观上,当今中国的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智造、质量强国、创新创业、“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是当今国家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为国家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其评价目标,应站在为国家战略目标输送人才的高度,注重创新能力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微观上,职业教育评价,应以检测学习质量、评估职业能力为基础,重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评价应“顶天立地”。顶天,即为国家发展服务;立地,即为个人成长成才服务。理念具体包括:以需求为引领、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精准评价、精准诊断、精准育人、因人而异、“量身定做”和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服务和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新时代国家发展对“创新创业”“工匠精神”等人才需求为引领,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习绩效为向导,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依据职业教育特点,“量身定做”有特色、符合教育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功能完善的评价体系,重视创新能力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精准评价、精准诊断、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建,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需求引领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故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准绳,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转换为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职业教育评价就应设置什么样的人才评价标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应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产出规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产出的人才是否合格,要看能否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评价的指标与评价标准,也应跟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二、新时代人才需求有新的内涵

新时代人才需求有新的内涵和要求。无论是传统的结果评价方式,还是职业教育新的评价方式,都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升学习质量,改进评价内容与方式,反映时代特点。例如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评价,增加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职业精神的素质考核,增加“四個自信”、听党话跟党走、服务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等德育评价。因此,职业教育评价,应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三、系统性评价观念

《方案》指明新时代教育评价的重点任务包括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及改革用人评价五方面,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理念。未来教育评价改革,不仅是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生评价,还包括以供给侧视角对党委和政府的教育工作、学校工作等的评价,特别是从人才培养需求侧的新视角提出了用人评价改革新任务,这是多年来关于教育评价的新提法,是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未来我国教育评价改革是供需同时进行的系统性改革,职业教育评价应通过上述五方面努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技术技能人才水平的提高。

四、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评价应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评价具有检测、鉴定、监督等多个功能,评价除了能客观检测学习质量外,还具有调节功能,即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学习、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活动,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评价的其他功能是调节功能的基础和前提,调节是评价的核心功能,其他功能与调节功能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评价,应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设计开发评价的功能,通过适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精准评价、精准诊断、精准育人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准确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准确把脉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地提供学习、教学、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建议,才有可能产出最优秀的人才。为使每位学习者得以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精准评价、精准诊断、精准育人。评价应针对每个学习个体进行学习质量检测、问题诊断、意见反馈和提供学习建议,实现精准育人。

六、个性化评价理念

学习个体存在差异,同样的学习条件下每个人的收获,所需的指导与建议不一,且个人兴趣和禀赋不同,因此要倡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1+1”个性化评价理念,基于因材施教原则,对潜力不同、异稟的学习者进行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两个“1”有两层含义,一是分别指一般学习者和个体学习者,二是指与之对应的常规评价和附加评价。常规评价指标适合所有学生,具有普遍适用性;附加评价指标适合有特殊潜力的学习者,具有局部适用性。对于所有学习者,使用常规评价指标;对于具有特殊潜能者,除采用常规评价指标外,另外采用附加评价指标。通过“1+1”的学习质量评价方案,实现对大多数学习者的真实水平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根据现阶段我国战略部署提出的“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工学结合课程评价方案可对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设置附加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实施“1+1”评价。

七、特色理念

职业教育评价要具有中国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相对于传统课程是一种崭新的课程模式,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模式、师生地位等均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使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我们要根据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特点,“量身定做”评价方案。我国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會制度、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更好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评价的内容应具有中国特色。例如,在国家凝心聚力为实现百年发展目标奋斗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评价应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服务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等的德育评价。

八、持续发展理念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单位的办学水平,职业教育评价需致力于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建立“检测—问题—改进”的良性循环评价体系,通过引入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关键评价主体参与评价等手段,提高评价反馈成效,推动课程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者精准人才
人才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精准的打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