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词“曲径探幽”教学策略探析

2021-12-08莫润超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诗词

莫润超

师:(出示图片)诗人站在徐公店外,远远看到在篱笆旁边,有一条幽静的小路向远方延伸,你们都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新叶才刚刚冒出来,还没有形成树荫呢!

生:树头新绿未成阴。(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看,有蝴蝶飞过来啦,小朋友们急忙跑过去追蝴蝶、捉蝴蝶!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那最后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是的,蝴蝶飞到一片金黄色的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

从最新的统编版教材看,古诗词篇目大幅度增加了,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美,让学生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文化精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阐述小学古诗词“曲径探幽”教学策略。

一、披文入情探意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顺图导入,展开联想

部编版教材对古诗词的编排图文并茂,插图一般形象直观,色彩艳丽,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细心观察,培养其想象能力。以下为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片段: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琐碎的讲解,只是借助插图描绘诗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一边展开联想,一边思考描绘的是哪一个诗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情动而辞发,积极发言,课堂活跃,有效加深了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理解。

(二)再现画面,引领入境

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各种事物中,我们可以采用古诗配画法,帮助学生再现事物的画面,引领学生身临诗境,培养其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人抓住了泉眼、树阴、荷花、蜻蜓等景物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初夏荷塘图。于是我采用古诗配画法,鼓励学生描绘诗中的景物,然后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如此,能够推动课堂精彩生成。

二、自主探究搭平台,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要依据诗词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例如《村居》这首诗,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春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什么变化,放学后或者周末可以做些什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再引导学生探究诗词内容,感知诗人笔下的乡村春景、眼中的儿童世界,以及了解诗人是怎样用词句来表達的,让学生从中比较、讨论、交流,体会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

此外,还可以通过拓展交流、补白想象、知识串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加亲近经典,感悟经典。

三、品析赏悟细推敲,根深方能叶更茂

(一)从质疑入手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在质疑解疑中把握诗意,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抓住了重点句“醉里吴音相媚好”,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插图,自主提出问题:他们在聊些什么呢?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陶醉?……然后,结合书上的注释,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从而把握整首词的含义。

(二)从拓展入手

学生与诗人所处的年代相差遥远,可能对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要通过资料拓展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教学《马诗》的时候,可以课前介绍一下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李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的经历,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感受到作者渴望像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保家卫国,却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三)从诗眼入手

品析诗词,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词句,即诗眼,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品析诗意,再现诗境,感悟诗情。《元日》这首诗的诗眼是“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暖”字,我们要引导学生紧扣“暖”字品读全诗,说说“暖”从何来,体现在哪里。学生就会结合全诗的意境,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从而感悟到是春风暖、屠苏酒暖、初升的红日暖、人们心里暖,整首诗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跃”起来。可见,把诗眼作为学习的突破口,学生学习的难度就随之降低了。

品悟诗词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诗词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学生才能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四、诵读积累促迁移,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在读中孕育语感

1. 扫除读音障碍

教师要帮助学生扫除字词读音障碍,做到准确、连贯,注意语速、语调、重音和停顿。多范读,给予学生听觉上的美感享受,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参与朗读。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如自由读、合作读、赛读、评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读中品诗,培养语感,形成能力。

2. 丰富诵读形式

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诵读,如配乐诵、配画诵、表演诵等,让学生读出音韵美,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配乐诵”是最常用的。播放与诗词情调比较相符的古典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诵,并辅以手势、表情的变化,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体会诗词的韵味,感悟诗词的意境。

(二)在读中促进积累

学生不仅要会吟会写,还需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学习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后,适当拓展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正月十五夜》,通过学法迁移,学生体会到不同诗词在描写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实现了“用古诗教古诗”的目的。我还充分利用校本教材《诵写经典》,让学生每天“日有所诵”,发布音频到班级群,展示诵读水平,学生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诗海中。

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在生活中对许多经典诗句运用自如,在平时习作上更是锦上添花,真正筑牢了“文化底子”。

五、多元评价立导向,春雨润物细无声

(一)善用评价艺术

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评价语言的善用与巧用,让学生在教师赏识的眼光、激励的语言中不断进步。例如:“请你配上拼音读一读这句诗词。”“读得真棒,读出了诗的韵味。你做到了,我很欣赏你。谁还想读?”在教师的激励评价中,学生不但获得了学习动力,还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表达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评价。

(二)优化评价模式

1. 主张三方结合

评价的主体不能单一化,还需家长、学生参与评价中。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正视自己的不足,借鉴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家长的评价,主要针对孩子在家的诵读情况,巩固孩子的诵读效果与积累。只有三方配合,互相评价,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实行“一人一册”

每位学生都存在差异性,理解、接受、领悟能力各有不同,在评价中,不但要横向评价,还要纵向评价。要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诵读档案,实行“一人一册”,记录他们在每个时段所获得的进步,通过自身的纵向比较,提醒自己多积累,多诵读,学习就变得更主动了。

3. 制定量化考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班级学生“量身定制”诵读情况记录表,设立通关卡,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根据这个量化标准,评选出每周的“诵读小达人”,为全班树立学习榜样。同时,每学期设立年级背诵目标和星级评价标准,通过期末考级的方式,颁发个人悦读考级证书。总之,量化考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的作用,为学生的持续性诵读提供了助力。

4. 开展活动竞赛

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诵读比赛、诗词接龙比赛、看图猜诗词等,给学生一个尽情展示个性的平台,并设立不同等次的奖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