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

2021-12-08郭昕霖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24期
关键词:荆州市美丽农村

郭昕霖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正是实现“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有效路径[1],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体现。

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沃野千里、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素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美誉。全市国土面积1.41万km2,总人口640万人,下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市、洪湖市8个县市区和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3个功能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和湖北省优势农业资源核心区,荆州市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淡水产品、油菜子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市州之首,被誉为“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农一体化”的总抓手,也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坚强保证。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准确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使命感。本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阐述了美丽乡村的内涵和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发展美丽乡村的内在优势和外在经验,并根据具体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荆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美丽乡村的内涵

通俗地说,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农村版,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包含了七大要素:舒适的人居环境,适度的人口聚集,新型的居民群体,优美的村落风貌,良好的文化传承,鲜明的特色模式,持续的发展体系[2]。具体来说,美丽乡村是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有机结合,是农村之美和城市之美的高度融合,既要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又要注重规划设计,功能完备;美丽乡村是形象之美和气质之美的完美统一,是内外兼修的工程,既要突出环境整洁、设施完善,又要注重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是人文和生态的和谐共存,既要注重环境改造,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丽乡村是个性和特色的充分体现,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经济状况、历史沿革、民俗民风等条件,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体现差异化发展,切忌千村一面,不能大拆大建。

2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2.1 建设美丽乡村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荆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一项政治工程。

2.2 建设美丽乡村是发展所需

荆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有基础、有优势,但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强化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转型,提质增效,强力推动荆州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2.3 建设美丽乡村是民心所向

通过新农村建设,荆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距离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环境“脏乱差”、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满,使乡村面貌极大改观,农村经济得到繁荣发展。

2.4 建设美丽乡村是历史性机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中、省、市各级相继出台多项扶持政策,资金、项目等投入力度逐年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强烈。因此,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荆州市面临历史性机遇。力争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荆州市经验,作出荆州市作为。

3 荆州市建设美丽乡村的可行性

3.1 内在的优势

荆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也是荆州市的一张名片,其发展优势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生态资源优势。荆州市是中国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肥沃,常用耕地面积68.27万h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8.4%,人均耕地面积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中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水域面积354 000 hm2,占国土面积25%,水域面积中可养水面积十分适宜发展“宜水”产业,是中国惟一全域水稻种植地级市,拥有“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称号。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20科、82种,是中国淡水生物天然的种质基因库。

2)农耕文化优势。荆州市是楚文化发祥地,楚国八百年在此定都411年。楚国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是中国稻作文化和世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令尹孙叔熬主张“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形成了最早的堤垸,使“垸”逐渐成为适应生态环境的农耕方式,成为流行湘鄂的地域特色。“青山满蜀道,绿水向荆州”“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水国有丰年”“鱼盐满市井”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古荆州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荆州市村落逐水而居、集镇临水而兴、襟江带湖,形成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

3)战略叠加优势。从省级层面看,湖北省委提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布局战略,荆州市处于“宜荆荆恩”城市群的东边,具有对接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最佳区位优势,为荆州市转型赶超、加快复兴、绘就新画卷开启了新的政策“窗口”。从荆州市实际发展情况看,荆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成为华中惟一、全国第三个以农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外在的经验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浙江省湖州市走在了中国前列,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李克强等同志对湖州市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工作高度评价,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和多省市领导数次带队到湖州市现场考察、总结经验,各地推广。早在2003年,湖州市就提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率先探索创造了高校合作模式[3],率先开展以美丽乡村为品牌的深化新农村建设活动,走出了一条以“与时俱进、持续发展”为理念指引,以“美丽乡村、和谐民生”为品牌特色,以“市校合作、社会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新农村建设湖州之路,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1)科学统筹,全域谋划。湖州市始终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以生态为本的发展理念统筹全局。立足全市大范围,涵盖农村各领域,绘制一张管总的蓝图,并分层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同时与浙江大学开展全面、长期战略合作,以三轮“1381行动计划”为总抓手、主载体,推进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创建、中心村培育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农房改造建设、“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双清”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项目化、具体化、实效化。

2)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建立并完善“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合力共建机制[4]。建立由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任组长的“一个领导小组、八个协调小组”的组织体系,在政策推动和财力支持上,全面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并保持投入资金每年不断递增。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家庭工业、高效生态农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动农民积极投身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在德清县,成立了50多个“乡贤参事会”,为村两委献计献策,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

3)改革驱动,激发活力。坚持把改革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推动力。突出“三优先、三集中、三提高”核心(即优先尊重民意、优先保障民利、优先促进民富,农业资源向现代经营主体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农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水平、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全面开展五大方面33项体制机制改革工作[5]。实施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构建“1(1个教授专家团队)+1(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n(若干个经营主体)”产业联盟,促进现代农业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的加速引进与应用。建立全国首个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重点培养“学历+技能+创业+文明素养”型农民大学生,建设新农村建设领军型人才队伍。建立全省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和村级资金互助社,实现县域村镇银行全覆盖。创新开展“金融创新与美丽乡村升级互促共进”示范点建设,在全国首创发行“美丽乡村富民卡”。

4)做优特色,发展旅游。组织实施现代农业“4231产业培育计划”(即加快发展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稳定提升粮油、蚕桑两大传统产业,优化发展花卉、竹笋、畜牧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1861行动计划”,推进农业“两区”和“一区一镇”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重点培育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金属新材、现代家居、特色纺织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逐步形成了以“洋家乐”带动的“洋式+中式”模式,以旅游景区带动的“景区+农家”模式,以美丽乡村带动的“生态+文化”模式,以休闲农庄带动的“农庄+游购”等乡村旅游发展“四大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美丽经济发展转化。

3.3 具体的实践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各方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荆州市立足资源禀赋,巧借自然山水风光,强化特色产业支撑,选定了一批环境优美、古村老寨、产业兴旺的村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截至2019年,荆州市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68个,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松滋市刘家场镇三堰淌村、监利县红城乡杨垸村、洪湖市老湾回族乡柴民村等11个村被评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

1)突出高位推进,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建设的领导任副组长,市直3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了高效的工作网络。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和富民产业协调发展。

2)突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思路。荆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政策指导与推动,明确了“421”的建设目标。即沿长江、环洪湖、环长湖、环洈水建设4个自然湿地文化风情带(圈),建设200个示范村和10个特色乡镇。提出了“洁、绿、亮、美、齐、畅、特”七字发展要诀。

3)突出环境整治,打造秀美生态。按照“全域覆盖、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统筹治理”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快推行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健全收运体系和市场化动作方式,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已基本形成了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收运体系运转正常、保洁队伍安心稳定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局面。同时大力实施生态小流域治理,重点开展农村河道治污、保洁、清障、生态修复与保护。推进“绿满荆州”“村庄绿化工程”等专项行动,荆州市共有700多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活动,256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绿色示范村荣誉。

4)突出产业发展,实施富民工程。荆州市坚持把产业提升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造血工程”。突出“小、精、特”的产业定位,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水稻+蔬菜”“水稻+食用菌”“水稻+草莓”“瓜-瓜-菜”“小麦+青贮玉米”、油菜“345”、蛋鸡“124”蛋鸭“133”、80∶20青鱼专养等绿色高效模式,提升综合效益。同时在自然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乡村旅游,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目前已成功打造松滋洈水、卸甲坪,洪湖的瞿家湾、珂里村等乡村旅游品牌,很好地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

5)突出考核督办,确保建设实效。荆州市将考核督办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手段。每年对各县(市、区)美丽乡村建设综合工作情况和示范村建设情况进行5次考核,打分排名,严格奖惩,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年度综合考评重要内容。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实行两月一考核,两月一排名,两月一推进,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4 发展建议

4.1 全域统筹,科学规划

要建设有规划的美丽乡村[6]。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抓好美丽乡村规划编制。以县(市、区)为单位,树立大产业、大旅游、绿色生态理念,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突出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关键环节优先组织编制村庄建设具体规划。规划既要统一标准,又要彰显个性特色,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更要强化管控,认真执行。

4.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特色即是与众不同,特色就是市场核心竞争力。要注重打造乡村当地的旅游文化特色[7]。荆州市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称誉,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拥有洲滩、湖泊为主的湿地资源,还有荆州古城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和以洪湖屈家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定位时,就要找准并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五边”(路边、景边、城边、湖边、山边)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努力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4.3 巧借资源,善谋项目

要积极利用和放大政策效应,把依托自身与巧借外力结合起来,争取和谋划一批前景广阔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推动建设,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化、措施化、具体化。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带动的强劲动力,坚持农业招商与工业招商并重,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仓储物流、农旅、康养等优势产业抓招商。通过平台招商、联合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招引大体量、新科技、高效益的好项目,辐射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4.4 发动群众,形成共识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者,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是时代之要。要注重乡风、民风建设,做到“人人都是风景线、人人都是保洁员、人人都是宣传队、人人都是讲解员”。首先要加强宣传激发农民参与热情,要把对广大农民的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增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变“等、靠、要”为“主动干”;其次是民主决策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凡是涉及规划建设和项目实施等工程都应征求农民的意见,以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和表达权,问计于民,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8]。

4.5 优化机制,注重创新

必须坚持“以创新推动发展”的理念,把握方法,开辟路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更上一层台阶。首先要创新建设模式,在充分挖掘、研究、论证本地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城乡发展趋势、符合群众发展需求的建设模式,大力推广像洪湖市珂里村、松滋市三堰淌村、荆州区双店村和荆州高新区桃花村等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探索一批好的建设模式,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快速发展;其次要创新管理考核模式,坚持常态化督办、针对性引导,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实行两月一考核、两月一通报,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资金奖补直接挂钩,鼓励争先进位,倒逼后进赶超;再次要创新多元投入机制,要最大程度完善财政投入、项目整合、招商引资、社会帮扶、农民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以项目推动建设,以市场引导发展,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猜你喜欢

荆州市美丽农村
荆风楚韵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
——碗灯舞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捉迷藏比赛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