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腔在潮汕地区的传播与潮剧音乐对昆腔的吸收

2021-12-08董学民

关键词:潮剧谱例曲牌

董学民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潮剧主要分布在粤东潮汕、闽南部分地区,随着“潮人”(潮汕人)移民海外,潮剧远播至东南亚国家华人社区,20 世纪上半叶在东南亚一带十分兴盛。潮剧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潮剧不仅吸收本地民间音乐,对外来优秀声腔、剧种也加以吸收,这种特点贯穿于潮剧的发展史。

古代潮州府(包括潮州、汕头、揭阳等地,现在泛指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历史上与中央王朝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隔较远,曾为官僚贬放之地,在宋朝已有“海滨邹鲁”之称,明清更为繁盛,逐渐成为粤东经济、文化中心。“戏路随商路”,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少外来戏曲剧种在此活动,有些剧种甚至在此扎根。昆腔,在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深远,不少地方戏曲剧种加以吸收得以丰富。昆腔虽在潮汕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载,但从只鳞片爪的文献碎片中尚能看到其在潮州活动的身影。

潮剧与昆腔的关系,有学者李平、郑志伟、郑守治等做了一定研究,指出、论证潮剧吸收昆腔剧目与音乐①李平:潮剧——《中国戏曲剧种词典》【潮剧】词目释文,载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1984 年5 月印;郑志伟:《略论潮州古戏文曲腔的演进》,载吴奎信、徐光华主编《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5 年3 月第1 版;郑守治:《正字戏、潮剧〈仙姬送子〉的关系和来源》,《戏曲研究》第76 辑。。笔者写作此文目的包括:其一,通过直观地音乐分析论证潮剧伴奏音乐中吸收的昆腔实例;其二,在潮剧声腔吸收昆腔后的艺术提高方面做一些探索。

一、昆腔在潮汕地区传播

昆腔作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影响广泛。清代《潮州府志》载:“凡乡社中以演剧多者相夸耀,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聚观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辄散去。虽用丝竹,必鸣金以节之,俗称马锣,喧聒难听。”[1]此段记载虽短,其信息显示清代乾隆时期当地群众对用本地语音演唱的传奇的喜好,曲词典雅的昆腔,“人人厌听”,四散而去,反映了群众对潮腔与昆腔的两种不同态度。此昆腔,有可能是潮剧中吸收的昆腔,也有可能就是单独的昆腔戏班演出,也不排除是其他戏曲剧种吸收的昆腔。总之,当时有戏班演唱昆腔,潮州普通民众确实能够听到。此记载寥寥数语,语焉不详,但至少说明昆腔曾传播至此。

二、潮剧音乐对昆腔的吸收

(一)潮剧伴奏吸收的昆腔音乐

从历史记载可知古潮州府有昆腔的传播,但在1949 年以前,文献中未见记载有独立的昆腔班活动。其他戏曲剧种,如正字戏、西秦戏①正字戏、西秦戏清末民初在潮州逐渐消亡,在粤东汕尾一直还有活动。等直到清末民初时期,尚有零星活动。昆腔班不能立足,可能与昆腔唱词、唱腔较为典雅,较难适应当地群众需要,以至独立成班更难以生存等原因有关。外来剧种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提倡或者普通群众的认可,发展立足令人担忧。因此,不排除昆腔传入本地区后,与其他戏曲合班演出。查看粤东的戏曲剧种,正字戏搬演了较多昆腔剧目,很多唱腔也被保留下来(其他剧种虽然也有,但所占比例较小),笔者曾经到粤东汕尾海丰县采访过正字戏艺人,他们把正字戏的正音曲称为“曲”,把昆腔曲牌才称为“曲牌”,昆腔对正字戏影响较大。李平认为广东粤东地区的正字戏应该是一个早期融合过各官话剧种的合班②转引自李平:《南戏与潮剧——兼与新版〈辞海〉【弋阳腔】【正字戏】释文商榷》,载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资料研究选》,1984 年5 月印,第263 页,原文载1982 年《戏剧艺术资料》第7 期。(笔者注:包括昆腔)。

笔者在研究中通过音乐比较认为,潮剧中的唢呐牌子,有一些与正字戏中的昆腔曲牌音乐很接近,以【一江风】为例。

谱例1:潮剧唢呐牌子【一江风】[2]

潮剧唢呐牌子【一江风】曲牌,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一般为武将行兵所用,配合特定的剧情。笔者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正字戏唢呐牌子中,未找到同名的【一江风】唢呐牌子曲,但有【急江风】【文江风】等牌子曲,旋律上与潮剧【一江风】都有相似之处,潮剧与正字戏昆腔剧目唱腔曲牌【一江风】旋律、结构上更为接近。

谱例2:正字戏中昆腔剧目《侠义记·挑帘》【忆江风】③《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 中心,1996 年11 月第1 版,第1373 页。《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中把【一江风】写为了【忆江风】。

从音乐上看,潮剧唢呐牌子【一江风】与正字戏昆腔【一江风】有许多相同点:

其一,曲牌开头都是旋律基本相同的散板。(为了比较的方便,统一记为C 调)

谱例3:潮剧散板

谱例4:昆腔散板

两段散板部分起始音,落音都相同。旋律虽然基本相同,但昆腔是唱腔曲牌,为刻画人物思想感情,会增加更多的乐音,从而使润腔旋律更细腻、更具有歌唱性;有些地方,就更为自由,会刻意延长某个音的时值。此段中散板部分虽然不长,但体现出这些特点。

其二,各句旋律虽然有不少变化,但总体是很接近的。以昆腔“听兄弟临行话”为例:

谱例5:潮剧第二句

谱例6:昆腔第二句

这两句旋律,初看起来,差异较大,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不少共同点:潮剧唢呐牌子就像一个浓缩的昆腔曲牌,始终是两个八分音符组合成一拍的均分型节奏;旋律较为简单、朴实。昆腔曲牌音乐就要复杂得多,一字多音,较为舒缓、典雅。笔者虽然只是比较了这一句,实际上之后它们每一句的音乐特点都与上述分析基本相同,两者关联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需要明确正字戏曲牌【一江风】确定是否来源于昆腔(在民间音乐中,也有可能艺人随意报出一个曲牌,其来源有时需要鉴别)。为了说明正字戏的昆腔曲牌是否就是来自真正的昆曲唱腔,笔者把其与昆曲剧目中的《西楼记·拆书》【一江风】曲牌作比较。

谱例7:昆曲《西楼记·拆书》【一江风】[3]

表1 正字戏昆腔、昆曲唱腔词格、落音对照

从以上比较看,正字戏偏于东南一隅,在几百年的岁月中,曲牌会有一定变化,但正字戏昆腔还是能够在句式上、词格上对昆腔的格律作基本的遵守。如果细心比较观察,正字戏的每句落音还是和昆腔的落音部分相同。两者旋律相似点较多,也有一些差异。如:

谱例8:第一句(上:正字戏昆腔;下:昆曲唱腔)

两者旋律、落音几乎相同。

谱例9:最后一句(上:正字戏昆腔;下:昆曲唱腔)

两者节奏稍有些差异,后三小节旋律较为接近。

从以上部分音乐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正字戏昆腔与现在昆曲唱腔有一些差异,但艺人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恪守昆腔的传统。正字戏艺人之间的演唱、学习,艺人一般都是口耳相传,在舞台实践中,旋律、落音出现差异是难免的。

从潮剧唢呐牌子、正字戏昆腔、正宗的昆腔音乐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因此,潮剧唢呐牌子《一江风》无论是否直接来自正字戏昆腔(也有可能直接来自昆腔戏班),其吸收昆腔的因素是肯定存在的。

潮剧作为地方戏曲,难免会受到地域的局限,但同时商业发展又促进了戏曲的交流。潮剧吸收昆腔伴奏音乐,潮剧音乐表现功能增强,潮剧艺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潮剧声腔对昆腔的吸收与借鉴

潮剧源于南戏,现存潮剧古戏文刻本中,明代就有《荔镜记》《乡谈荔枝记》《金花女》《苏六娘》等模仿南戏剧本体制而作的潮腔、潮调地方戏。当时潮腔应该较为简单,民间音乐(民歌或说唱)应用到潮腔中。随着明代四大声腔兴起,昆腔的传入为潮剧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清代文献曾记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者,曰潮州戏。潮音似闽,多有声而无字,或一字而演为二三字。其歌轻婉,闽、广相半,中有无其字而独用声口相授。曹好之以为新调者,亦曰輋歌。”[4]潮剧唱腔风格细腻、委婉,从古代文献记载中可窥一二,从现在潮剧唱腔中也能感受到这些特点。具体表现为:

1.潮剧唱腔用潮汕方言演唱,咬字吐字采用拼音唱法。

经明代魏良辅加工后的昆腔,特别讲究“布调收音”,根据字调行腔,讲究吐字、过腔、收声等。历代潮剧艺人根据潮音的特点及唱念的要求,创造了一套潮音声、韵母发声法,运气发声与出字行腔、收声归韵的咬吐字法概括成“含、咬、吞、吐”四个字,这是潮剧传统唱念方法的精髓。[5]广东潮剧院的郑志伟老师曾到江浙一带的昆剧院访问,在私下与对方曲师交流时,用潮剧演唱方法唱曲牌【山坡羊】,对方感到非常诧异,曾问:“你们怎么也这么唱?”可见在唱法上,潮剧与昆腔一脉相承。

2.赠板的运用。

明代魏良辅在南曲唱法基础上加工的昆山腔,柔媚细腻,其中最慢的曲调,加了赠板。[6]这样形成的8/4 拍子(一板七眼,第五拍加一板),速度缓慢,适宜表现委婉的情感。赠板在潮剧头板曲牌中应用较多,都是较为古老的曲调,如【石榴花】【哭相思】【解三酲】【困山坡】【红衲袄】、【梦蝴蝶】【黄龙滚】【一枝花】【小桃红】【大桃红】【四朝元】【小罗袍】【西厢】【红莲花】【锁南枝】【锦堂月】等等。这些古老的曲牌,格调高雅,是潮剧艺术的精髓。以《断发记·拒父离婚》【石榴花】曲牌为例(分析其中一句)[2]:

此句只有“亏小生遭冤被害受罪戾”十个字,但唱腔很长。顶板演唱,字虽少,但一字多音,字少腔多,行腔一唱三叹,刻画了主人公含冤受害、痛苦不堪的内心活动。这种唱腔特点在潮剧头板曲牌中较为普遍,一些经典唱腔段落,当地群众家喻户晓,也是潮剧演员学习潮剧唱腔的重要部分。

本文论述潮剧对昆腔的吸收、借鉴,旨在说明潮剧是一个很善于吸收、融合的剧种。昆腔在明清时期影响巨大,其音乐、表演等水平都在潮剧之上。面对外来优秀声腔,潮剧不仅吸收其伴奏音乐,而且在唱腔上加以借鉴,使得潮剧唱腔更为细腻,塑造的艺术形象更深入人心,潮剧艺术得以丰富和提高。

猜你喜欢

潮剧谱例曲牌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以潮剧《情断昆吾剑》为例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关于潮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