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桐城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1-12-07汪令建崔高升王博文

茶业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桐城茶园小花

汪令建, 崔高升, 王博文

安徽桐城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汪令建1, 崔高升2, 王博文3

(1.桐城市茶叶发展中心,安徽安庆 231499;2.安徽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桐城综合试验站,安徽安庆 231400;3.桐城市小小口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安庆 231400)

茶叶是桐城市山区的主导产业,其品牌“桐城小花”属皖西兰花茶品系,烘青绿茶类。桐城市茶园以高质高产、绿色有机为管理标准,面积呈逐年缓增趋势;产能增幅具有波动性,其主要原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工艺指标不断规范完善,加工生产线不断优化改进;市场效益可观,茶产业整体趋向良性发展。但目前桐城市茶产业仍然有“散、乱、弱、低”的劣势点,因而本文从组织领导、技术支撑、财政扶持、行业监管、品牌竞争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建议。

桐城小花;茶产业;发展;建议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安徽省重点产茶县(市)之一,境内西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土壤多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优质茶生产[1]。其品牌绿茶“桐城小花”以其醇厚鲜爽的滋味,清高持久的兰花香型,赢得了消费者的厚爱[2]。“桐城小花”有五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于1985年在徐成明等县科委、农业局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完成了“桐城小花”茶的制作工艺全程机械化改革[3]。2002年桐城市委市政府开始把发展茶叶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提出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八字方针[4]。此后重点支持黄甲镇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构建高品质“桐城小花”茶核心主产区;并推动唐湾、大关、吕亭、龙眠等乡镇(街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促进“桐城小花”茶生产标准化、现代化[5]。近年来,为发展壮大桐城市茶产业,不断开展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繁育无性茶苗,改造老茶园,开发夏秋茶,改进加工工艺,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拓展市场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工作。

1 桐城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桐城小花茶为历史名茶,属皖西兰花茶品系,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主产于桐城市西北部的龙眠山,涉大关、吕亭、黄甲、唐湾、青草五个镇和龙眠、文昌两个街道办事处,约1.1万户、4.5万茶农。桐城市现有大小茶厂280多家,茶园总面积约7万亩,其中无性系优良茶园近6万亩、开采面积近6万亩、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1万亩、有机认证茶园面积0.2万亩,2021年干茶总产量达650吨、一产产值4.3亿元、综合产值10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9000余元。目前,茶叶已是桐城市山区的主导产业,也是山区乡村振兴的首选优势产业。

1.1 茶园种植管理情况

截止2020年底,桐城市现有茶园总面积6.35万亩,比上年增长3.25%,呈现逐年小面积缓增趋势,增幅逐渐缩小;采摘茶园面积5.8万亩,比上年增长5.45%,相较于前几年,开采面积增幅趋于稳定。由此可见,桐城市在茶园开建方面遵循稳健发展的方针,合理应用资源,择优开发,避免盲目扩张规模导致后期茶园管理乏力和市场饱和过剩的隐患。

表1 桐城市茶园面积概况

年份茶园总面积(万亩)茶园总面积增幅(%)新开茶园面积(万亩)开采茶园面积(万亩)开采茶园面积增幅(%) 2016年5.15 0.204.5 2017年5.506.800.354.755.56 2018年5.856.360.3555.26 2019年6.155.120.305.510 2020年6.353.250.25.85.45

新茶园开辟的同时,茶树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和当地品种的改良保护工作也在持续跟进。其表现如下,以优种茶园开发与低产茶园改造并重的方式,继续发展高质高产茶园;新发展的舒茶早、凫早2号等茶树品种,“桐城小花”适制性表现良好,被推广应用于种植生产;为探索茶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结合市场需求,也引进试种了“安吉白茶”等特异性品种。

优质的茶树种质资源,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科学的种植管理才能孕育出丰富的内在物质。自2017年以来,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成效显著,一是促进化肥减量,示范区化肥用量显著减少,辐射带动全市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二是促进产品品质提升,示范区产品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三是促进土壤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提高,酸化、盐渍化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在茶园防灾减灾方面,在灾害来临前相关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发布茶园防灾减灾信息和措施,灾害发生后会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茶园指导灾后补救方法,同时利用电视台、农业信息网等平台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报道。为减少广大茶农因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将主产区茶园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受灾茶园由茶叶办派出技术人员,协助相关保险公司,现场验灾,做到应保尽保,及时获得理赔。如2019年下半年持续重度干旱及冬季的低温天气对次年茶叶收益的影响,相关保险公司理赔了260余万元。

此外,大力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病虫害监测预警为依据,农业措施为前提,生态调控为基础,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大规模替代化学农药。仅2020年,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物理、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双替代”示范园达4个800亩,推广茶园有机肥1500吨,发放粘虫板10万片,安装天敌友好型窄波杀虫灯50盏以上。

1.2 茶叶加工生产情况

随着新增茶园面积和开采面积的增长,理论上春茶总产量也应当呈现近同比例的增幅,但数据表明实际上春茶总产量的增幅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似丰年和歉年交替的状态,其遵循一般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分析其主要原因应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如2018年受冰冻、雪冻和霜冻影响,桐城市春茶总产量不增反减,其中名优茶总产量下降11.43%。

表2 桐城市春茶总产量概况

年份春茶总产量(吨)春茶总产量增幅(%) 2016年415 2017年47013.33 2018年450-4.26 2019年54020.00 2020年5603.70

表3 桐城市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情况

年份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座) 2016年4 2017年4 2018年4 2019年5 2020年6

我市茶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2010年以前已有显著提升,近年来年均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4至6座,可实现自动化、省力化作业的茶叶加工新装备已逐渐投入生产当中,制茶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茶叶新产品也在走向多元化的道路。

名优茶加工由传统手工操作逐步向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发展,落后的半机械化加工设备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茶叶加工连续化机械设备,热源已经由传统的柴火向气、电、颗粒燃料等更环保高效的热源过度。如茶叶杀青工序已普遍采用连续滚筒杀青机;理条工序采用连续理条机;链板式烘干机是代替翻板式烘干机等新型的加工机械[6]。绿茶生产线作业日趋广泛,炒青绿茶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清洁化、连续化加工,部分工序可全自动控制。如新引进的理条机也逐步实现了连续化作业,倾斜理条角度、滚动导轨技术、高速气缸驱动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连续化理条技术进一步完善[7]。

近年来,利用省茶产业项目资金,规划新建多条适合加工桐城市茶叶的现代化生产线,如利用滚筒初杀,微波补杀,经过回潮机充分回潮后再造型、烘干的优化工艺。此外,为了更高效利用茶叶资源,通过试验总结出夏茶鲜叶原料生产红茶和白茶的工艺流程技术指标,充分发挥当地原料的特性,尽可能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改进,制定加工技术规程,建设标准化加工生产线。

1.3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情况

茶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是以支撑茶产业发展、解决茶产业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重点围绕茶树良种选育、绿色生态茶叶生产、产品结构调整、节本增效、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工作,以实现实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10]。同时根据桐城市茶产业特点、专家专业优势和未来茶产业发展趋势,开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基础性的重点研发工作,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生态、现代茶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我市每年均会邀请岗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春茶采摘加工期间,邀请国家茶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亲临生产车间现场指导,对“桐城小花”茶加工工艺优化、有机茶生产和适制茶树品种提出建议。相关技术部门按时完成安庆试验站安排的任务,如土壤采样检测、茶园施肥对比实验、春茶采摘期间茶叶测产、茶叶采样及内质检测等。

建设技术支撑体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茶产业、茶企、茶农。故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抓好技能(茶叶技术)培训工作,大力培育茶产业职业农民,聘请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给学员授课,提高学员的茶叶生产理论水平,组织学员到浙江安吉、安徽泾县、岳西等茶叶生产先进地区参观学习。2020年受疫情防控影响,因严格控制单场培训人次,总人次有明显减少。自2016年至2020年,桐城市茶叶办公室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举办茶叶技术培训会150场,参训茶农超一万人次。

表4 桐城市贫困户脱贫技能(茶叶技术)培训会举办情况

年份培训场次培训人次(次) 201610800 2017503000 20185500 2019404000 2020452250

表5 桐城市茶叶产值销售情况

年份干茶平均售价(元/kg)干茶平均售价增幅(%)一产产值(亿元)一产产值增幅(%) 2016年410 1.71 2017年46012.202.1626.32 2018年5008.702.254.17 2019年5204.002.7020.00 2020年64023.083.4025.93

1.4 品牌市场营销情况

近年来,桐城小花市场趋向良性发展,总体销售情况较好,名优茶畅销,干茶市场均价逐年递增。在产量增加与价格上调的双向驱动下,一产效益表现增幅明显。2020年桐城市茶叶平均售价640元/kg,售价相较于2019年大幅增长23.08%,一产产值为3.4亿元,产值相较于2019年大幅增长25.93%。为了更好地满足茶叶消费者需求和应对未来市场变化,我市茶叶营销方式正不断推陈出新。在考虑当前茶叶市场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目前茶叶营销的发展趋势包括茶叶文化营销、品牌营销、旅游营销、网络营销、国际营销、深加工产品营销、茶庄营销等方式[8]。

近年来,桐城市政府积极带领企业创牌宣传,申报农产品保护工程和农产品优势区域,组织申报桐城小花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抓好茶叶“三标一品”认证工作,保证茶叶品质和食品安全;举办桐城市乡村采茶节和茶叶评选赛事,加强“桐城小花”茶品牌竞争力;依据“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标准(试行)”,组织“桐城小花”茶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并获批为第二批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府在支持企业进行品牌创建方面,制定了相关奖补文件,对参加(或获奖)省级及以上业务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主办的茶叶博览会(展销会)、通过媒体宣传推介“桐城小花”品牌、组建茶艺表演队的企业给予政策资金奖补。

在当前全渠道营销环境下,传统茶业企业也纷纷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目前茶叶市场混乱,加上互联网的冲击,全渠道营销成为茶叶企业探索新销售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即体验营销、移动营销、“渠道十社交”整合营销、大数据精准营销等[9]。近年来,为了实现消费群体的广泛覆盖,我市越来越多的茶企开始进行多元渠道分销,包括实体店、网店、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为拓展茶叶销售渠道,鼓励网络电商营销,市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奖补财政扶持。

1.5 桐城市茶产业发展困境

桐城小花茶产业虽然趋向良性发展,但由于基础建设薄弱,仍有“散、乱、弱、低”的劣势点,具体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表现较为突出。

一是“桐城小花”茶生产、加工、营销标准、模式有待规范。原料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标准化体系不健全,桐城小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缺乏约束力,不合理使用化肥、除草剂和农药的现象依然少有存在,绿色防控推广不够全面,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低,源料质量管控不够;茶叶加工厂多而杂,以代加工居多,加工水平和卫生条件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差异大,虽有标准DB34/T586-2006,生产销售中鲜有执行到位。

二是茶叶市场存在鱼目混珠、质价不符现象。包装生产企业大量生产通货包装,周边价格低廉茶叶仿冒桐城小花,挤占桐城小花市场份额。

三是桐城小花品牌影响力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缺乏营销带动型的扛牌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小,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知名度不高,桐城小花茶叶品牌竞争力和带动作用有限。

四是茶园效益有待提升。目前茶园以小农分散种植为主,经营管理成本大,综合管理水平不高,茶叶单产偏低,茶叶机械化生产覆盖率低,对劳动力依赖度高,阶段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因采摘工紧张、采摘成本上升影响,偏远茶园和低档茶存在弃采情况。

2 桐城市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2.1 强化组织领导

调整“桐城小花”茶叶开发工程指挥部成员,充分发挥指挥部的领导、协调作用,召开茶叶产业发展调度会、促进会;市直相关部门和茶叶优势产区的镇、街道要把提升茶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的整体工作布局,将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和富民产业来抓。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2.2 强化技术支撑

2021年桐城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并响应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设立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桐城综合试验站,指导开展桐城小花在种植管理和加工工艺上的优化,提升桐城小花产品质量。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贫困人口技能脱贫培训、项目培训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培育职业农民、乡土人才;充分利用国家产业体系安庆试验站桐城示范县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平台,解决桐城茶叶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完善桐城小花生产与质量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推进茶产业发展。

2.3 加大财政扶持

目前,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仅25万元,在安庆产茶县中是最低的,这与山区农民将茶叶生产作为主导产业的需求明显不相配。建议市财政大幅度增加茶产业发展预算资金,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和标准化茶厂建设,扶持茶叶协会、示范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支持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和良种的引用示范与推广;支持农药减量和化肥减量行动,鼓励茶企申报绿色、有机认证和企业SC认证;支持茶叶大市场建设、销售市场的拓展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支持桐城小花品牌打造。

2.4 加大行业监管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桐城小花”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授权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主体使用,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负责农资市场管理,重点打击滥施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行为;负责茶叶标准的贯彻落实,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市场监管局负责市场“桐城小花”非授权包装和打击假冒行为,净化桐城小花茶叶市场。桐城市茶叶协会负责团结产业集群力量,发挥协会、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场、茶叶大户的抱团作用,通过行业自律、相互监督,共建高质量发展的意识。

2.5 加强品牌竞争

为解决桐城小花品牌竞争力弱、知名度不高的问题,传统方式是利用媒体宣传,组织企业参展,如举办了桐城小花企业推介会和政府推介会等。除此以外,也在不断加强自媒体、物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品牌宣传方面的应用,例如继续完善桐城小花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利用物联网现代技术对茶叶实施二维码数字化跟踪与追溯管理,在监管质量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品牌的信耐度,如今全市现有6家茶叶龙头企业加入了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1] 王凯.桐城小花茶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探索[J].茶业通报, 2012(4):188-189.

[2] 王更生.桐城小花兰花香型成因探讨[J].茶业通报, 2002, 24(3):12-14.

[3]徐成明.桐城小花茶制作全程机械化研究[J].茶叶,1986(04):27-29.

[4] 王凯.桐城茶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设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5):17+19.

[5] 蒲晓娟.桐城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01):49-51..

[6] 岑竹青.茶叶加工机械化技术的应用[J].农机科技推广, 2009(03):46-48.

[7] 江用文,袁海波,滑金杰.中国茶叶加工40年[J].中国茶叶,2019,41(08):1-5.

[8] 陈东灵.茶叶营销发展趋势探析[J].福建茶叶,2011,33(04):52-55.

[9] 廖颖川.浅析全渠道视角下的茶叶营销模式[J].南方论刊,2016(11):67-70.

[10] 杨普香.江西省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 2018(2): 39-40.

S571.1

A

1006-5768(2021)03-107-005

2021-08-14

汪令建(1966-),男,安徽桐城人,农艺师,研究方向:茶树栽培、茶叶加工等。

投稿邮箱:cytb@ahau.edu.cn

(责任编辑:徐千懿)

猜你喜欢

桐城茶园小花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论“桐城歌谣文化带”的形成
每一朵小花都应该尽情绽放
小花
茶园飘香
山东省茶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无名的小花
周宁生态茶园
安徽桐城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