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

2021-12-07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

刘 香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6)

一、引言

从国家的角度来讲,社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国家治理中最为基层的空间,而“城市的社区,是承载人口、集聚人口、提供人口的人居环境的核心场所”。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追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民族地区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做好打造现代化国家的“最后一公里”的社区治理工作。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管理”话语被“社会治理”话语所替代。到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包括社区治理在内的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目标,即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和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民族社区治理是指在特定地域和空间范围内的社区具有显著的多民族性,并依托政府、社区组织、个人等一个或多个主体调解社区内公共事务的过程。

民族地区因地理、政治和文化等环境的特殊性,在社区治理工作中呈现出异质性特征。复杂多变的社区治理问题对民族地区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也显现出针对民族地区社区治理进行深入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多重压力。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19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9 年,广西的城镇人口2534.3 万人,城镇率达到51.09%,南宁市的城镇常住人口467.88 万人,城镇化率达63.7%。这意味着南宁市50%以上的人口都在城市居住,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社区,其中青秀区作为南宁市核心城区,人口数量逐年增多,社区治理更显重要。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社区的基层力量、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化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未来的治理工作能否协同及如何协同等问题是具有复杂性的民族公共事务治理,成为当地政府在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探讨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提出,他强调社区是人际间休戚与共的关系,是持久的共同生活。20世纪早期,费孝通先生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在我国,他将社区定义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虽然我国对社区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学者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度逐渐升高。

截至2021 年2 月15 日,以“民族地区”“社区治理”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上搜索来源为CSSCI的文章,共出现23条结果。分析搜索结果后可知,自2001 年开始,我国学者们就以“社区治理”为主题展开研究,研究成果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针对民族地区的社区治理研究仍不足,文章主题词主要是以“社区治理”“城市社区治理”“城市社区”等为主(见图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者在对社区治理的研究中,重点放在农村社区建设、社会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创新等方面。

在社区治理的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典型模范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如天津KC 社区的三社联动模式、C 市Q 区的实践、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的街道社区治理、上海市HT 镇、G 省D 区的“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天长市“1+N+X”社区协商、宁夏多民族社区的互嵌式社区的建设研究、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型城市苏州的社区治理研究等。分析这些“特殊经验”可知,社区治理强调“共生型治理”的理念,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同时注重社区这一基本单位的法治化建设,致力于提高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二)对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研究

民族社区的治理因受到环境的复杂性影响,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研究分析。杨鹍飞等(2017)将2008-2017年我国城市民族社区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后发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建设什么样→存在什么问题→怎样建设”的框架进行研究。其他学者则以具体的民族社区为例展开探索和分析,如成都社区的治理工作、成都市武侯区的民族互嵌社区治理实践、四川藏区与彝区两种社区治理模式、云南昆明市金沙社区治理模式,针对西北地区多民族聚居的四个社区进行考量维度和评价指标的设计等研究为我国民族聚居社区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社区特色治理体系的建设。

(三)推进社区建设的路径研究

在未来应如何加强社区治理的建设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治理的重点内容。社区治理的创新发展必须先做到依法治理,并强调社区治理中传统的德治作用。面对社区治理的“结构性困境”,要全面考虑,从治理的理念、主体、方式和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同时关注社区治理的制度和组织资源等方面因素。在建设创新的过程中,有学者强调要发挥党建引领的带头作用,提高群众的社区参与度,在技术上,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推动形成“互联网+”的智慧化治理模式,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形象和将社区作为本位的发展模式,推动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科学化、智能化和专业化,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

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可发现,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对社区治理话题的研究已出现了话语和研究视角的转变,更注重社区治理转型升级及条件的研究,不足是缺乏对社区治理体系的研究,在相关文献中,社区治理体系的研究仅占1.69%。在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背景下,社区治理现代化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新话题,通过分析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地区成功经验,可知社区治理中各主体的协同作用能被有效发挥是结合了社区内外部力量的结果。已有的案例社区研究存在验证性和量化研究不足的问题,因此,探索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层治理方法仍面临诸多困难,未来各地仍需要继续进行探索,以全面丰富社区治理领域的研究。

三、青秀区社区治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青秀区社区治理现状

青秀区位于南宁市东南部,总面积872 平方公里,是目前南宁市的核心城区和众多资源的汇集地,是多区域合作地缘经济的中心。根据青秀区人民政府网站《青秀区2020年1-9月份经济运行简况统计公报》显示,这一阶段南宁市青秀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3%,较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可见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街道社区在城市治理中是基本单位,青秀区常住人口约80.80万人,是汉族、壮族聚居地区。青秀区辖4个镇和5个街道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分别为新竹街道、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津头街道和仙葫经济开发区,每个街道管辖的社区数不等,共辖54 个社区,社区人口超50万人次。

在社区治理方面,青秀区各街道均有不同的探索,下面将作简要介绍。新竹街道辖11 个社区,一直积极落实创新举措,如举办群众主题座谈活动,每个社区的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可就热点和敏感问题展开讨论并协商议事。同时,新竹街道开发创建了“立码通”微信政务服务平台,同时搭建“微监督著”平台,积极推行减员高效的“互联网+政务”一窗受理窗口服务,强化“一门式”服务模式社区应用。中山街道下辖10 个社区,该街道共组建1个街道“大工委”和10个社区“大党委”,并密切联系辖区企事业单位,充分整合资源力量,在新兴苑社区和柳沙社区试点“先锋家园”党群服务站,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质量。建政街道下辖7 个社区,为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该街道一方面加快构建“城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与辖区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共建共驻活动;另一方面在社区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便民服务窗口,每个社区建设一个社区服务站,深入基层群众。南湖街道辖8 个城市社区,在原有基础上,该街道将责任网格由原先的“一社区一网格”细化为“一社区多网格”管理,同时深入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组建南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全面推行“党建联盟”。凤岭北社区积极推行“时间银行”“民族之家”建设,还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新示范区,“创新基层党建机制”也入选了南宁市第一批优秀改革创新项目展示点。津头街道辖11 个社区,津头街道党工委开展了“先锋引领,奋斗津头”主题活动,采取八个“先锋引领+”措施,强化党组织的凝心聚力作用,重视惠民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具体做法有:以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先锋引领+规范管理;先锋引领+为民服务;依托“先锋家园”阵地,引导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积极服务群众;先锋引领+为企分忧。仙葫经济开发区辖7 个社区,在全面摸清辖区中符合特困人员供养条件对象的有关情况后,辖区内所有社区严格落实《南宁市村(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规范》,落实率达100%。其次,社区内成立了4 个社区“大党委”,整合52家党组织资源,引导组建了4 支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强弱”搭配共建对子。第三,巧搭“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用”城乡党组织党员互动交流平台,推进“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基层党建联动工作格局。

总的来说,目前青秀区的社区治理呈现出党建引领,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会组织等各治理主体参与社区的治理过程中的特点,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基本上达到了100%。同时,青秀区在2013 年下半年就成了南宁市创新社区治理的试点。2019年3月,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启动仪式在南湖街道社区举行,作为探索“互联网+社区治理”新路径的重要成果,这有利于南宁进一步建设智慧城市,体现了社区治理高效便民的宗旨,实现治理的提能增效。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青秀区各社区均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创新点,但由于缺乏各方面资源等原因,社区治理模式仍有待完善。

(二)青秀区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社区治理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新竹街道开发创建的“立码通”微信政务服务平台和“微监督著”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群众与社区管理部门的交流,以及发挥群众监督社区民生开支使用情况的作用。中山街道组建了“大工委”和“大党委”组织,试点运行的“先锋家园”党群服务站,充分发挥了党建组织的重要作用。建政街道构建的“城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治理体系、“网格+机动”“社区+城管”的实践模式以及南湖街道的“一社区多网格”管理责任网格模式,都是立足本辖区治理优势和特点形成的,但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总的来说,青秀区各社区的线上治理平台不够完善,发展还不够成熟,例如新竹街道“立码通”微信政务服务平台中的“服务”板块,存在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信息公开不全面的问题。其次,线下平台存在管理职责不清和功能资源不足等实际问题。如青秀区内共有54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的治理工作一般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街道办事处未得到明确定位、社区居委会缺乏自治能力的问题,出现了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条块关系”不清的现象。

2.居民线上的社区参与受限。2020 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区居民意识到了线上平台的重要性。线上交流和治理是现代化背景下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内容。但是在目前社区各项线上治理的工作中,居民的参与度常常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居民参与意识不足。一直以来,社区居民真正得以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经验较少,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都较淡薄。二是线上平台的参与者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主体年龄分布不均,无法实现社区所有居民都参与社区治理的工作,因此,社区治理难以全面听取和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不同意愿的居民需求。三是硬件设施的制约。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广西移动互联网用户4450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9.7%。但区内木马病毒主机感染率、服务器木马病毒感染率和飞客蠕虫感染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分别为81.3、0.3、53.2 起/万IP,应急处理机制仍需完善。青秀区的线上社区治理平台也受到了硬件设施的影响,这直接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也影响着社区治理的网络环境。

3.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公。为了适应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同时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的效率,青秀区内的大多数社区已投入不少可利用的硬件设施,以实现社区治理工作互联网覆盖和办公自动化,但处于发展阶段的社区现代化建设仍存在较多问题。青秀区中还有一些不够重视信息化和现代化处理的社区,其对信息的处理还停留在纸质阶段,这些弊端的出现都将导致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电子化、智能化进程放缓。一些社区的技术和设施还无法满足当前“智慧社区”建设的条件,且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平台不够完善,电子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实时完成社区治理工作。信息不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和共享,就会出现信息滞后和信息错乱的现象,阻碍了社区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4.人才资源匮乏,易导致资源浪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广西近年来在社区治理方面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受地域、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区内高素质人才较少,人才需求量较大。在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2019 年度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中,涉及大数据、智能化、先进技术等领域的人才需求较迫切,这也会导致社区治理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贡献力量的人才。例如,人才若不熟练设备操作将会导致资源浪费、成本浪费及降低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因此,为实现更全面和更现代化的社区治理,青秀区需要在管理层、技术层等软硬件配套设施方面下功夫,同时,为实现辖区内各社区的高质量发展,各社区需要努力培养和招募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针对一个辖区内含壮、苗、瑶、仫佬、侗等少数民族的民族地区而言,具有民族意识的人才更是难得,这也对当前的社区治理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四、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区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2000年民政部出台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社区治理包括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两个方面,其所包含的内容涉及面广,依赖于社区治理体系的健全程度、社区治理各主体间的权力协调程度、资源利用和配置优化程度。社区建设和服务的重点仍需依靠政府充分发挥其在治理体系中的行政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制定落实相关的法规政策,维护各民族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政府要持续加强社区服务的提供能力,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社区治理服务的全过程。

南宁青秀区有5 个街道、1 个开发区、54 个社区,面对规模庞大的管辖范围,当地的社区治理要尽可能地使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明确其职能。社区治理体系要注重制度、权利和资源的现代化治理建设并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对于民族社区的治理,既要符合社区治理的一般要求,又要保障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和族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建设中,既要保留可持续性的制度又要不断更新不合时宜的体系内容,完善形成符合民族社区治理建设和服务工作的有秩序、有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

(二)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治理之所以发挥作用,是依赖于多种相互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这也就要求社区在开展治理工作时,要重视各治理主体在实践中的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和资源,又要整合各主体的力量。但目前社区内居民间的交流和参与社区治理活动意愿不足,影响了社区治理的群众基础建设。

比起东南沿海等市而言,南宁市是相对欠发达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特点更使当地的社区治理工作较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复杂。一方面,与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相比,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受现代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难以保证所有居民都有足够的社区参与能力。另一方面,民族性增强了社区内部认同,弱化民主政治的参与意识,削弱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而且社区目前难以做到真正赋权给社区居民个人、居民组织、非营利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等各类主体,其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力仍不够,这也直接影响了各主体的参与意识。

(三)社区治理资源不足

1.财政资源方面。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经济增长速度在逐年增长,但能投入社会治理的资金较少。根据广西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1-12 月广西财政收入为2969.22 亿元,增速6.4%,2020 年受疫情影响,1-8 月的财政收入为1958.09 亿元,同比增长-4.2%。可见,当地的财政收入贡献与实现高质量的社区治理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并且由于南宁近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压力较大,占据了财政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导致社区治理较难满足现代化背景下人民多元化的需求。

2.人才资源方面。南宁市现存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竞争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体而言,人才发展存在“出多进少”的失衡状态,高素质的治理人才在社区治理的队伍中仍是稀缺资源。

3.技术资源方面。该方面主要受限于社区治理队伍、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不足。从社区治理队伍来看,南宁目前还存在各项资源缺乏、发展不完善等弊端,一些地方存在治理队伍发展受限和治理任务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导致解决社区问题方面缺乏效能。从技术手段来看,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成本高于其他地区,专业人才短缺、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都将造成社区对信息数据收集不及时和不全面,阻碍了社区治理的智慧化、现代化进程。

五、完善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协同共治视角:社区治理各主体间协同关系的理论基础

治理理论既强调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也强调自下而上的共治理念,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重要前提。协同治理的理论起源是公共管理理论,最初产生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协同治理”概念在1995年首次提出。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伴随着单一主体(一个政府部门,后发展为单一政府主体)解决公共问题的乏力或失效而来,标志着官僚体制的转型和向治理现代化的迈进。2007 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国内关于协同治理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其研究地位也逐步得到巩固,到党的十八大,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实现了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

协同治理的基本内涵有四个方面: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第二,各子系统的协同性;第三,自组织间的协同;第四,共同规则的制定。可知,协同治理的重点内容是多元主体和协同联动,具有目标导向公共性、参与主体多元性、参与形式互动性、参与规则正式性、政府主导性和参与过程的动态性等六大特点。在治理实践中,协同治理因为能产生协同效应,被认为是治理主体间最能形成合力、最为和谐的关系。在协同治理视角下讨论社区治理的创新发展,能为其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指导。从协同治理理论看南宁市青秀区的社区治理问题,要注重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为基础,逐步形成社区内外组织双管齐下的协同机制,有效解决社区治理的重难点问题。协同治理模式既有利于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的提高,也有助于社区居民把握好一己之利和公共利益的平衡点,逐渐实现从以政府主体为主的“社区管理”转变为党委领导、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协作的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

有实证研究指出,在城市社会和社区治理中有七种真实发挥作用的社会力量,这些社会力量既包括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议事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市场中的社会力量,更包括被证明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组织和自发性的社会群体。社区治理依托于复杂的社区网络体系,应对着多变且多元的社区问题,提供能够实现社区治理目标的社区服务。所以,协调社区各主体关系、实现协同共治、整合各方资源,都有力地推动着社区治理的创新升级。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的信仰、文化和思想等因素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异性,内部矛盾也比非民族地区更突出,因而,在社区中形成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将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

(二)协同共治视角下社区治理创新模式的发展建议

我国于2017 年出台并实施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党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会力量,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采用在政府引导下,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协同共治的“三社联动”的治理模式。民政部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提出了“智慧社区”建设这一目标。目前南宁市青秀区的社区治理模式已有重大突破,技术和平台建设均作为智慧社区的支持力量,居民好感度也逐渐提升,但受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各方因素的制约,社区治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

1.“线上线下”相结合,完善社区治理平台建设。“智能化”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列为“四化”的目标之一,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治理形态。社区居民也因“智慧社区”的建设享受了更多智能化服务。智慧社区依托的社区治理平台要注重网络建设、信息安全和便捷服务等多方因素,除了改善社区治理平台硬件水平,更要注重社区参与协商的合作平台,在培养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的基础上,完善平台服务建设。

社区治理工作应按照“智慧+技术+服务”的发展理念,建设“互联网+社区治理”的新治理机制,将部分线下管理与服务转至线上治理并有效实现线上线下合作治理。社区居民可通过社区宣传栏、各项讲座和培训等线下活动,以及app、社区公众号和微博等线上平台观察社区治理动态,令部分对设备操作不熟悉的年长者也能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以此实现居民和社区组织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

2.拓宽参与主体,规范社区治理的参与行为。社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养成公民能力(Civic Capacity),锻炼公民技能(Civic Skill)的至关重要单元(Unit)。民族地区内部要形成主体合作、以“善治”为目标的多元网格化社区治理格局,注重主体间的有效互动,避免让社区治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

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社区服务项目和目标的制定制度和流程,形成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体系,同时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南宁市青秀区内部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实力等条件逐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充分保障各参与主体的权力和职能发挥,打造合理有序的治理格局。通过各项举措逐步形成共同的社区文化认同和社区意识,使各民族居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面对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将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者相结合,整合各种资源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最后,拓宽社区治理服务供给和参与的主体,由个人到群体,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发展为社区所共有的共同价值观念,形成社区共识,逐渐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范围。

3.社区治理工作信息透明公开化。我国从2008 年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与行政机关在行政过程中获取、收集、制作的资料产生利害关系的相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获取相应的资料。该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向公众表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予以充分保障。

社区治理的智慧化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都离不开信息手段的应用。社区治理平台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前提下,更要注重信息的安全和公开透明。未来社区治理工作要做到信息公布及时,真正实现政府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加强对线上线下治理平台的监督工作。社区在日常组织的活动中,应增加对平台治理的知识培训和宣传,鼓励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积极、正当、有效地参与社区活动。

4.扩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受限于现实条件,我国民族地区的社区治理人才队伍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存在人才队伍知识水平、内部结构和发展理念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从而提高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程度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方面,需提高社区治理队伍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采用全周期管理的理念,从人才选拔这一源头上开始严控队伍人才质量。在扩大队伍的同时要注重提高现有人才的业务能力,不断加强在岗人才的待遇水平,将社区工作者的薪酬与工作表现、绩效相联系,利用竞争机制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从组织外部着手。通过外部招聘或外包等手段,增加社区治理队伍的专业人士,并通过积极的激励制度和奖惩制度使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扎根社区,培养并发挥精英资源的最大效用。同时,宣传并发展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建设一支有力量、干实事的志愿者队伍。从卫生、医疗、心理等各方面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发挥志愿者队伍对社区治理的服务能力,强化“互联网+”社区治理建设队伍,重视多元主体间的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此外,要发挥年轻人才的资源优势,使青秀区的社区治理真正从“旧”过渡为“新”,将南宁市青秀区各社区的现有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把社区治理工作者打造为一名资源整合者,一方面要得到有关部门和中心组织的支持,保障社区治理工作的财力、人力、物力等;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等主体的合作关系,统一力量形成本土化的社区治理模式。

六、结语

“社会人”最终要变成“社区人”,社区作为最小的组成单元,反映着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程度和改革的成果。同时作为群众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它应该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区的治理效能,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其内部服务体系和内容应体现出均等化、智能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并与“互联网+”相融合,共同建设智慧社区,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下将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相匹配。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时代发展要义,民族地区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其治理变革和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入推进的过程。青秀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形成本土化的社区治理模式。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影像社区
左脑风暴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酷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