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与生态防治研究

2021-12-06高文

花卉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物防治园林植物

高文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城市管理局,山东东营 257500)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为了应对经济急速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各地纷纷推行诸多园林绿化工程,以发挥其优化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大规模园林绿化建设中,由于植保理念的落后,越来越多城市期待“速效型”景观建设与生态效果,这难免引发园林绿化植被单一、群落结构单调、植物选择配置不科学、生物多样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为种类繁多、易于发生的植物病虫害的规模化扩散创造条件,严重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与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因此,有必要依循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特征,探索有针对性的生态防治策略,以促进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

1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征

城市园林植物品类多、覆盖面广,有一、二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又不乏多年生灌木、乔木等多元树种,这使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与农作物、林业及果树病虫害既有相似性,又有其特殊性。

1.1 种类多样,结构复杂

城市园林植物品类繁多、来源多样,全面覆盖了草木花卉、地被及水生植物、攀缘及肉质植物、观赏乔木等诸多类型,加上栽植设计的多样化,复合种植及植物配置的千差万别,为各类病虫害的形成与产生提供食物来源及优质寄主,以此形成城市园林植物所特有的害虫种类及结构。除此以外,城市园林附近多与果树等其他植物相连,因而难免遭到来自其他生态系统病虫害的侵袭,加上国内外不同植物的交流频繁,外来入侵病虫害风险与日俱增,这使城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种类较农林植物而言要更为复杂。

1.2 频繁变更,混合交叉

为了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城市园林往往采取露地、温室、水体、盆栽等多元栽培方式,将花、草、木等互为配置,打造别具一格的景观效应与人工建造的特殊生态系统,这种过于优越的植物生境与植物病虫害之间形成一道脆弱的生态系统,极易助长各类病虫害的形成、扩散与交叉感染。不仅如此,由于城市园林植物多为引进或输出,这导致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结构极易因植物调运而频繁变更、持续传播,甚至相互转移寄主危害,为越夏、越冬创造条件,致使植物病虫的危害范围持续扩大[1]。

1.3 易于发生,危害持久

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人为建造的构筑物极大程度上破坏了植物的自然生长环境,使其生存土壤更加恶劣、生长空间受阻、空气污染严峻、光照条件不足,导致植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劣、园林绿化系统功能互补遭致削弱,加之长期的驯化,城市园林植物的抗逆性、抗病虫害能力随之降低,极易引发病虫危害的长期发生。此外,城市园林绿化只是认为构建的小生境,其与病虫害之间仅仅形成一道极为脆弱的生态系统,这使植物病虫危害往往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灾害性与不可预见性等特点。

1.4 技术局限,防治困难

由于景观设计师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之前并未完全了解植物生物学特征,相克植物品种的配置直接或间接引发白粉病等病虫危害,致使园林生态系统愈加脆弱,极大地影响了植物害虫与天敌之间的互相依存与制约关系,无益于植物病虫害的生态防治。不仅如此,城市园林多处于公园、广场及景区等地,此类地区人口密集,一味采取传统化学防治方法无益于植物生境及病虫害的控制,因此,还需进一步探索集园林养护、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于一体的生态防治方法。

2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措施

2.1 坚持生态调控,严格植物检疫

现阶段,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模式,由于该模式过分强调控制目标害虫与化学防治,导致园林植物仍然难以摆脱抗性、再增猖獗、残留等问题。为了彻底转变这一现况,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要秉持生态调控理念,将植物害虫视为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在防治方案的制定中要立足整体城市生态环境,充分考虑植物、害虫及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构建病虫害生态调控系统,提升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调控能力,由传统“有虫治虫、有病治病”的防治理念成功转向“有病虫但不成灾”的植保理念上来。除了要秉持生态调控理念,还要加强园林植物的检疫工作,在苗木、花卉等的调入过程中,要严格推行植物检疫制,及时发现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除害处理或销毁,以免病虫害的扩散,对城市园林生态系统造成更严重的危害[2]。

2.2 规划栽植设计,完善植保制度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而合理的栽植设计规划与完善的制度是规避和防范植物病虫害的首选。鉴于此,在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与选择配置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景观效果等因素以外,还要依循植物的生长特性、生态原理、多样性需求等等,注重因地制树,持续调整本土、外来树种之间的结构比重,优先选用抗病虫害功能性品种,严禁混栽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充分考虑寄主植物与害虫的食性及病菌寄生范围,使害虫成为园林生态体系的基本组成,自然受到天敌等食物链上端生物的制约,避免过度发展而引发灾害。除此以外,要加快完善园林植物保护制度,规范植保程序及植物病虫害定期巡检记录,以及时发现并销控病虫害,同时要加强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构建园林植物病虫害数据库,使植保工作者及时掌握城市各园林绿地的病虫害发生、发展及危害情况,以有效提升病虫害应对的即时性与实效性[3]。

2.3 实施分类治理,加强生物监测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还要注重防治的针对性与主动性,既要结合差异化生态系统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又要加强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结合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群落、立地环境、污染度、病虫害及天敌等综合情况,将园林生态划分为三大层次:①街道、交通干道行道树、绿篱、绿化带、街心花园等绿地,该层生态系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难点,需要统筹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防治办法;②单位附属绿地、规模以上公园等公共绿地,该层生态系统多模拟森林生态系,除了要合理栽植以外,还要强化肥水管理,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利用生物防治+园艺养护及时除去病虫源,达到控制病虫害之效;③城市景区、郊野公园等,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接近自然生态系,因而病虫害防治强调人工防治与生物防治的有机结合,保护天敌,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园林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针对现阶段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缺乏延续性、系统性,实验室培养条件及测报技术落后等问题,要尽快成立园林植物病虫害测报网络机构,在重点园林绿地设立测报点,由专人负责病虫害调研、统计、汇总及防治方案的制定。

2.4 加强技术研发,开展生物防治

植物病虫害生态防治强调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尽可能以天敌、病原微生物、病原线虫、杀虫抗生素、植物源杀虫剂、昆虫激素等开展生物防治。因此,要注重加强对城市园林植物主要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研发,结合主要病虫害的优势天敌昆虫,系统研发生产及应用技术,人为补充或增加天敌种类、数量等,提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能;同时,要从补充营养、栖息、越冬等环节出发,加快研发优势天敌的保护技术,通过科学配置利于天敌生长繁殖的植物,提升植物病虫害防控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仅如此,还要积极研发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探索地下害虫、园林植物钻蛀性等隐蔽性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因子——病原线虫,使之主动搜寻寄主害虫,结合生物制剂、杀虫杭生素等的混用,持续侵染并杀死害虫,避免植物害虫产生抗药性。除此以外,还要积极探索转基因培育技术,研究抗逆基因、抗病虫害基因等,并将其引入园林植物中,打造成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植物,经过多代选择获得稳定植株,使之具备极强的抗逆性、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力,可以有效抵御病虫害侵袭,以减少不必要的生态污染[4]。

3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一方面,城市园林植物仍面临生存环境恶劣、多种病虫害肆虐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还阻滞城市园林绿化乃至现代化建设步伐。现阶段,针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仍以单一防治效果为目标,以农药为载体的植保防治体系严重破坏了城市园林生态平衡。因此,要转变传统园林植保理念,秉持生态调控的基本原则,通过严格植物检疫、合理栽植设计、推行分类治理、开展生物防治等一系列措施并举,保护城市园林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增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城市园林生物防治园林植物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探讨城市园林养护中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实施途径
城市园林设计与施工管理体系的构建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2019年法国生物防治产品销量大增,新的销售监管法规即将出台
浅析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浅谈园林植物的作用及规划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