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产性景观研究

2021-12-06邢小川

花卉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景观社区

邢小川

(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61)

1 城市生产性景观阐述

1.1 起源与发展

生产性景观最初用于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逐渐赋予其观赏性。理查德·T.T.福尔曼把生态景观理论与城市相结合,城市生态学概念由此产生。

城市生产性景观理论研究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20 世纪初,英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出版《明日的田园城市》,并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提议在城与城之间建立农业田园,以此防止城市规模的扩张。农业生产理论首次运用于城市发展。20 世纪中期,在《设计结合自然》中麦克哈格提出“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认为自然存在的事物是美的体现,而工业化营造的城市则是肮脏的代表。早期城市生态理论产生。20 世纪后期卡特琳·波尔、安德烈·翁维提出“连贯式可持续城市景观”理论,即“CPUL”(Continuous Productive Urban Landscape),其主要思想为:把生产景观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构成网格的一部分,形成开放性景观。此后,2009 年安德雷斯·杜安尼提出“农业城市主义”理论,核心理念是把农业生产引入社区建设中,实现城市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改善城市景观华而不实的缺点。

1.2 概念阐述

“城市生产性景观”,即指在城市活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赏食兼用的农艺作物品种,使之产生多功能、开放型的城市空间网络。由此丰富城市物质空间,在以灰色基础景观主导的城市空间内融入绿色基础景观,缓解城市与自然的碰撞,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2 城市生产性景观分类

2.1 都市公园农业景观

作为城市公共场所存在,由政府管理,利用公园基础设施进行农业景观表现,一般为大中型城市开放公园、城市绿地,服务于城市居民。因都市公园具有市民娱乐、休闲活动功能,农业景观使用生产性植物混合观赏性植物或具有观赏性的生产性植物。

2.2 社区农业景观

是指使用居住社区绿地进行农业活动,土地由政府或者社区管理者提供,居民以承租的方式,个人或者集体共同经营管理。景观植物一般以可食用果蔬为主,多位于居民楼前后位置,方便社区居民对其进行管理。此外,社区农业兼具农业教育功能。

2.3 附属区农业景观

为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区域内由单位自主经营的农业景观,为半开放农业景观,通常与外界之间设有围墙、栅栏阻隔。

2.4 带状农业景观

位于城市开放区域,例如城市道路、城市广场、沿河绿带区域,常采用树池、花坛等景观小品进行管理维护。带状农业景观促进城市形成农业生态廊道,可形成线性城市农园。通常选择具有生态性的生产植物。

2.5 闲置区农业景观

对城市荒废区域如城市棕地、废弃地等,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闲置土地多为公共土地,管理者以承租的方式对其进行生产经营。

2.6 屋顶农业景观

利用屋顶面积进行负荷内农业景观活动,植物多为小型果蔬以减轻建筑屋顶承重。屋顶农业景观分为公共农业景观和私人农业景观。公共农业景观位于公共建筑屋顶空间,例如进行屋顶休闲活动的建筑综合体。私人农业景观位于私人所有建筑屋顶空间,例如私家别墅屋顶。

3 城市生产性景观研究背景

3.1 城市耕地危机问题

随着国家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农田耕地急剧减少,钢筋混凝土建筑持续增加。城市扩张与农耕的保护已成为十分突出的矛盾。1949 年,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25hm2,2007 年降至0.092hm2[1]。因耕地面积被城市侵占,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已无法达到既定标准,这些问题引起了城市耕地危机。继续开垦留存的“原生”土地资源,将给经济、环境、社会埋下巨大的隐性危害。

3.2 城市生态问题

城市绿地覆盖率减少,城市能源超额排放,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在夏天,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的平均气温要比城郊或农村高2~6℃[2]。资源的消耗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超过2/3 的城市正深陷雾霾天气的困顿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2]。

3.3 城市食物供给问题

由于耕地数量的减少,我国的粮食自给率由2008 年的95%下降到2009 年的92.5%,2010 年下滑至90.6%。我国粮食净进口总量大幅上升,至2009 年进口总量已达4403 万t[3]。我国粮食储备供不应求,存在巨大的供粮缺口,可能导致严重的供给危机。

面对高密度城市的诸多问题,采取城市与农业相结合的设计形式成为缓解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

4 国内外研究进展

4.1 国外研究进程

国外理论研究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四类理论(连贯式生产景观、食物都市主义、农业城市主义、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4]。

国外已将城市生产实践活动上升至城市公共政策。欧洲各国为促进城市农业的发展,已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例如:21世纪初,英国提出“首都种植计划”,通过运用城市生产景观,既增添了绿色景观,又减少了碳排放量,解决城市供给问题。截至2014 年,在大伦敦范围内已经存在2278 个社区食物种植空间。荷兰发起“可食鹿特丹运动”,把城市、生态、农业结合在一起,重构人们生活方式。德国开展未来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用于改善城乡联系,形成新的城镇环境[4]。

4.2 国内研究进程

虽然我国这些年一直提倡建设城市农村,但是先进技术的缺乏,创新型设计的匮乏,与国外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我国城市与农业的结合进程缓慢。我国还未设置相关机构,未组织相关实践,未提出相关政策。我国的研究仍停留在乡村区域和极个别特大城市。我国理论研究没有形成适应本国建设的理论体系,没有根据我国城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国的城市生产活动处于人们自发行为,没有统一的政策体系,零散市民城市农业活动处于灰色地带,缺乏相关制度的认可和引导[4]。

5 城市生产性景观实践案例

5.1 意大利社区农园

意大利境内56%的土地属于农业用地,其生产模式在欧洲处于领先水平。二战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严重,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农地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重提城市生产性景观。意大利由此提出“社区农园”,并先后提出四种社区农园发展政策:政府委托管理模式、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分享花园”“米兰耕种”。其核心思想为政府提供城市土地(绿地、广场、荒置地),结合景观装置的形式提供给市民耕作,居民以承租的形式对土地进行生产、管理、经营。

社区农园选择具有观赏性,实用性,适宜性的植物并采用合适的配套种植技术。为儿童建立了适合他们劳作锻炼以及学习的场所,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农业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农艺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社区居民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选取种子、树苗,通过邻里间协作模式,对田地进行耕种、灌溉、施肥等管理。社区设置农业集市,市民可以把自己耕种的农作物拿去参加农产品展评会并进行售卖。此外城市便利的仓库和便捷的交通以及丰富的加工厂可以实现将种植的农产品储藏,加工,以便做成各种食品和用品,实现城市的自给自足,成为当地社会交往的中心。

5.2 巴塞罗那Tres Turons 公园

巴塞罗那Tres Turons 公园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北部,是一个用于生产性景观实践研究的绿地。花园由不同种类的粮食作物构成,形成自组织生产景观,并提供耕作所需的设备器材以及配套服务设施,例如有机肥料、灌溉用具、公共卫生间和休息室。人们在游玩、观赏的同时,可进行劳作活动,丰富生活并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将自然与资源节约型环境以及生态意识和教育平台融为一体。这个公园农园生态系统可以维持城市社区空间,支持园艺和城市农业,将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自然净水和废物管理相结合。

6 发展城市生产性景观的带来的影响

城市与所处农业景观的重新定义,是增强我国经济,文化,历史的必要步骤,也是我们探索文明社会的必经旅程。城市生产性景观系统复杂,它涉及城市农业的生产、加工、经营、运输和销售,并包含多样性的城市服务体系。

在城市景观的背景下,将城市与农业(特别是观光园艺业、有机农业)有机融合,即融入生产性农艺元素。优化目前的城市结构,把农业生产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中;为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生态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促进区域食物系统形成,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更有弹性;为多元主体联合运作模式提供实践技术;有效地利用了城市消极空间,增加休闲空间和交往机会。

城市生产性景观革新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不是单纯的借鉴外国的手法和技术,而是在学习外国的先进设计手法和技术后,研究更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景观模式,从大城市开始推广普及,实现不需要过多的维护但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城市与农业之间的问题的城市生产性景观。这种景观模式,可以解决我国城市愈发严重的粮食供求关系,改善当地的环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新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就业和教育机会。

猜你喜欢

生产性景观社区
景观别墅
社区大作战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3D打印社区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