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地区小城镇河涌景观改造浅析

2021-12-06李华聪

花卉 2021年4期
关键词:驳岸珠三角小城镇

李华聪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小城镇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数量与规模的扩张。但以经济增长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不断暴露,严重制约着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再次腾飞。葱茏秀丽的山丘环绕着优美灵动的岭南水乡,碧水微波倒映绿树蓝天——这些曾经的优美特征随着城镇工业化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河涌受到破坏和污染,河涌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水质恶臭、土壤污染、植被枯萎、设施破旧、安全性差等问题突出,已严重威胁到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1]。

随着我国经济由量向质转变发展,中共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其核心理念是按照生态文明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目前,伴随着珠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形势的转变,小城镇也出现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如何处理好产业、城镇、环境三者的关系,重现河涌的生态和游憩功能,是珠三角地区小城镇河涌景观改造的核心内容。

2 小城镇河涌景观的特点与现状

2.1 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河涌水量较充沛

珠三角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雨充沛。全年雨季分为两段:4—6 月为前汛期,主要是锋面低槽带来的降水;7—9 月为后汛期,主要是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等引起的降水。因境内小城镇河涌多为跨城水系,河涌水量较充沛。但受降雨分布不均影响,时有洪涝、干旱等灾害发生,河涌水位变化较大。

2.2 河涌堤围较高,驳岸形式单一且景观效果差

为达到城镇防洪要求,珠三角地区的河涌一般都具有较高的防洪堤,甚至出现堤顶比岸边建设用地更高的情况,导致河涌的亲水性不佳。近年来,随着防洪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河涌改造为硬质驳岸,特别是位于城镇建设范围内的区段。硬质驳岸一般为直立驳岸或坡度较陡的斜坡驳岸。在城镇边缘或农业种植区域,也有部分河涌区段为自然放坡驳岸,但驳岸上植被杂乱,生态功能及景观效果不佳。

2.3 河涌及其两岸植物杂乱,生态功能缺失及景观效果不佳

部分河涌采用硬质驳岸和硬质河床,水底及水边无法生态植物。当水位较低时,往往河床裸露,水景观较差。河涌两岸,大部分区域都缺少绿化或绿化杂乱无章、野草丛生。部分河涌两岸进行初步绿化提升改造,但往往种植较杂乱无特色,且选择的树种树形不佳,很难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有些城镇因历史悠久,两岸可能种植有枝繁叶茂的榕树、樟树等大树,成为河涌两岸的亮点。

2.4 河涌周边用地复杂,河岸被侵占的情况较严重

珠三角地区的小城镇往往为“小而全”的功能布局,导致河涌两岸的土地利用也较复杂,往往有工业、村庄、居住、农林、商业、居住等各种类型用地。周边复杂的用地类型对河涌提出多样的景观功能诉求,只有满足这些需求才能提升河涌的活力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因管理不善、权属不清等问题,河岸被侵占的情况较严重,导致两岸被割断,无法形成连续的滨水生态开放空间。

2.5 河涌一河两岸交通不畅,缺乏游憩设施

河涌一般是小城镇内重要的公共开敞空间,甚至是重要的轴线空间。但往往开发不足,两岸交通不畅,河涌的可达性较差。部分交通较好的区域,也缺乏供人们休闲活动的游憩设施和场地;或游憩设施破损严重,护栏破旧,存在安全隐患,已不适宜人们休闲活动;或两岸虽有休闲活动空间和设施,但与周边用地藕合性差,使用率不高,且无法体现河涌区段的特色。

3 小城镇河涌景观的改造策略

3.1 截污清淤,提升河道水量和水质,改善水景观

水景观是河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水质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动植物到周围栖息,才能让人们到河岸活动。河涌水景观与两岸景观如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好则相益得彰,坏则一损俱损。如果治水不彻底,河涌水质黑臭,即使两岸及周边景观建设优美,也会慢慢没落、荒废。

因此,截污清淤既是提升水利安全的举措,也是提升水景观的要求。从环境改善、品质提高的角度出发,在保证河涌防洪泄洪的功能前提下,通过清淤、蓄水、截污、净水等措施,改变渠底祼露、臭气弥漫的现状水体环境,在渠底非硬质化的区域进一步通过亲水净水植物改善水质和水景观。

水体改良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对城镇内排入水系的现状污水管进行截留,新建污水管道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经污水站处理合格后方可放入水系;②将受污染的淤泥清理干净,并可采用树脂纤维固化复合酶催化技术,快速改善水体溶氧环境,激发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改善水质;③尽量因地制宜地设置海绵设施,减少雨水中的污染物,减少雨水水质污染;④结合地形高差布置拦水坝,可结合河涌的特点采用石坝、翻板闸、橡胶坝、水闸等形式。

3.2 采用生态河床及驳岸,营造动植物生境,修复河涌生态系统

驳岸是既具有水域特性,又具有陆地特性的水陆两地交界区域。在满足水利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河道不同区段具体的环境状况,合理采用自然缓坡驳岸、梯级湿地驳岸、自然块石驳岸、生态浮岛驳岸、直立挡墙驳岸等形式,提升河道的生态性和景观的丰富多样性。

生态驳岸是在保证驳岸结构稳定和满足生态平衡要求的基础上,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向往的舒适宜人环境。水体生态驳岸的设计可以兼顾自然发展和人类需要的共同需求,使人类和自然真正达到和谐、统一。利用驳岸放坡区域及浅水区域种植湿地植物,营造鱼类、昆虫等生物栖息环境,增加地区物种多样性[2]。常水位以下的护岸可采用空心异型块、预制鱼巢等结构形式,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安身栖息的场所。

延续区域自然生态景观,通过土壤修复、动植物生境营造等生态技术手段,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利用低洼区域因地制宜地布置雨水花园、旱溪、湿塘等海绵城市设施,增强绿地的函养生态功,并营造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栖息地,招引乡土物种,打造“水清、花香、树绿、鸟语”的生态地区。

3.3 完善园路交通网络,设置满足周边居民需求的休闲活动设施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增强自然开放空间对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形成更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的意义尤为重要。

根据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建立城镇与河涌的联系,将河涌的景观融入城镇整体景观,并通过路径和活动空间的构建让人们重新回到水岸。服务于周边人群,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通过人性化的场所和便利的生活休闲设施,创造周边居民休闲交往的城市生活空间。

在上位规划理念指引下,重点塑造丰富多样、适于步行、彰显地区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结合基地现有条件、使用人群、使用时段、周边景观资源、相关工程等要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落实整体层面的城市规划理念,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重点营造健康、舒适、满足功能的景观空间,打造功能多样、形式丰富的宜居生态环境和公共开放空间。

3.4 融合碧道游憩功能,营造区域特色的自然生态场所

碧道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完善碧道游憩功能,结合珠三角地区碧道规划,打造碧道游览路径,将河涌游览系统与周边城镇、传统村落、名胜古迹等人文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并沿线布置停留休闲的空间节点,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养生、运动健身、时尚购物、旅游观光等多位一体的岭南水乡特色的绿色廊道。

珠三角地区不仅具有传承了几千年的岭南文化,且不同城镇又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的城市魅力。通过地毯式收集资料,深刻解读水乡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城镇地方文化,提取独特的区域特质,并把其融入设计中,综合考虑到周边用地的功能分区对河道景观的影响,打造整体统一、差异化发展的设计方案,展现河涌不同区域独一无二的特质。

4 结语

珠三角地区小城镇河涌改造的前提条件是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和保障堤防安全,但孤立的水利设计及建设往往堤岸形式单一乏味,对一河两岸的景观设计不足,且未考虑城市规划要求,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因此,景观设计的提前介入及景观建设的同步进行,通过对接城市规划,合理地调整岸线,才能营造经济合理、层次丰富而又整体协调的滨水景观。

同时,应充分运用绿色生态技术手段来指导设计和建设。遵循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原理,加强景观工程与其他相关工程的相互联合、有机统一。如结合绿色节能的要求,在植物选择和搭配上体现通风、防噪、抗污染;以及在灯具选择、园建选材等方面创新,体现绿色节能的显性特征。

河涌景观改造包含规划、景观、建筑、水利、市政等专业,涉及国土、规划、水利、园林、市政等部门,各专业、部门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为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更好地完成项目改造,宜进行多方沟通,必要时在甲方的主持下开展会议讨论沟通,从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功能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工程的实施范围及实施内容,提升项目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驳岸珠三角小城镇
茂名市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人工湖景观驳岸生态设计
——以中山市逸仙湖为例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