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吆喝

2021-12-05杨林防

农家参谋 2021年10期
关键词:铁板货郎货品

杨林防

我生长在豫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距离县城有60多里路,距离乡政府所在地也有7里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偏远小村。20世纪70年代,村里有个供销社的代销点,货品种类不多数量少,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隔三岔五会有一些貨郎来村里,有卖针线的、卖香油的、卖豆腐的和染布的等,或推车或挑担,货品虽然不多,却都很紧俏。他们各有各的生意经,招揽人的方式也不一样。

俗话说,敲锣打鼓各干一行。村里人在屋内一听吆喝声,就知道是卖什么的货郎。听到“嘡嘡”的敲锣声,村里人知道是卖针头线脑的货郎来了。听到“叮叮”的敲铁板声,想打香油的人家,提着香油瓶出门了。染布的货郎摇起拨浪鼓,“扑腾扑腾”声一响,准备娶媳妇、嫁姑娘的人家把手工粗布交给货郎,货郎按各家对印花的需求编上号,写在小本上,把带有相同编号的两个小竹牌一个交给染布的人家,另一个缝在布边上。一星期后,货郎会把染好的布送回来。

同时,也有货郎直接吆喝的,各有各的音调。卖豆腐的声音拖得长,冬日的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窝里,就会听到“卖—豆—腐”的长音。那时候,炒豆腐是村里人吃早饭的上等菜。说是卖,其实没有多少人用钱买,基本上是用粮食交换。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各家有了余粮,物物交换很盛行。

在各种吆喝声中,收鸡蛋的货郎“谁—卖—鸡—蛋—嘞”的声音,独具特色。那时,各家都养有蛋鸡,少的十几只,多的上百只。我们家住在村边,门前有水塘,屋后有打麦场,养着100多只鸡,卖鸡蛋的钱攒起来,支撑着家里的日常开销。

布、鞋等高档一些的日用品,村里买不到,需要去乡政府所在的集市买。每逢农历的“二五八”为集市日,这一天,通往集市的路上,赶牲口车的、骑自行车的、步行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同时,各村每年都有一个庙会,也叫商贸大会、物资大会。周围几个村庄的庙会,仿佛是按季节有意安排好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正好人们按季节购买生活生产用品。

如今,村里建起了大规模的超市,人们不出村,就可以买到各种生产生活用品。锣声、铁板声、拨浪鼓声……早已销声匿迹,各种货郎的吆喝声也悄悄远去。远去的是物质的匮乏,迎来的是商品的琳琅满目和人们的幸福笑容。

猜你喜欢

铁板货郎货品
一间等房客的屋子
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生鲜货品配送中的问题及对策
敲击
夸年轻
浅谈超市货架背后的营销奥秘
老马
想退换?没那么容易
货郎命案
头脑奥林匹克答案
浅议进出口贸易中零售成套货品的归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