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中国新文学批评范式反思

2021-12-05张光芒

关键词:学术史新文学范式

主持人语:长期以来,学界对于百年中国新文学的研究较多注目于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社团期刊等具体对象,但对于新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思维模式、参照系统等学术史问题,一定程度上还缺少充分的言说意识和理论自觉,因此导致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在学术史层面还处于从自在向自为过渡的阶段。尽管在1990年代中后期现代性反思的大背景下,以文学史为中心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反思一度成为热点,研究界亦将视野从客体转向主体及其研究模式,但随着理论热的退潮,对这些问题的阐发多数浅尝辄止,具体问题研究依然回归主流。由此,涉及“新文学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多不成体系,相关论述散见于文学史、文学思潮史的研究中,呈现出“碎片化”的形态。

对“新文学学术史”的研究,一条重要的路径是从范式理论出发,系统地对中国新文学学术史进行反思。相较于一般性研究综述和研究模式的探究,“范式”理论把研究重点转向知识体系、研究主体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注意范式选择的社会性,强调研究不能脱离研究史展开,并特别关注一段时期内研究的稳定性和内在制约性。对中国新文学学术范式尤其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研究,既能联系到具体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也能凸显其中深层的社会动因和历史逻辑。学术范式嬗变的背后,也总是与一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问题和理论体系建构密切相关,它既是一种在现实政治层面意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是在文化层面对文学观念与学科意识的某种规训。因此,通过反思研究范式层面的历史经验,能够为建构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和话语模式提供有效的支撑和指引。

张光芒、任一江和张宇等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对学术范式流变及其背后深层历史逻辑的考论,又有对批评范式研究的具体操演,即从思维层面、方法层面进行剖析,这些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上均能为“新文学学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其中,张光芒和赵京强的论文《学术范式的流变考论及逻辑反思——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核心》从学术史视野出发,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呈现出的“批评范式”进行考察,透析了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文章以“价值系统”“方法系统”和“知识系统”三个层面在范式结构中的动态作用为基点,对这一时期学术范式的流变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也指出了在20世纪末学科学术化的表面繁荣遮蔽了学术范式内部结构的脆弱状况,这一点尤其值得深入反思。任一江的论文《论中国新文学研究的思维范式及转向可能——从“典型论”与“新科幻”的“断裂”说开去》从学术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思维层面对新文学批评范式进行了反思,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出现了范式转向的趋势,呈现出具有“演绎”思维范式的研究样态,而这种转向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五四”以来文学批评中“典型论”的话语模式,因之在传统学术视域外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张宇的论文《论1940—1970年代中国文学的性别批评范式》则以学界对1940—1970年代文学研究的性别批评为具体操演对象,对新文学批评范式进行深度挖掘与学术反思,剖析“阶级解放论范式”“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范式”“后现代-历史主义范式”“本土-多元化范式”四种范式的历史嬗递,审视其学术史脉络,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以本土化导向、跨学科方法、价值中立态度构建新的学术范式。

总体来说,这三篇论文,跳出以往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与文学思潮史的框架拘囿,以“范式”理论统合,确立了“学术史”的研究角度和“批评范式”的展开路径,在此基础上动态观照、立体建构、深层索解,注重连续性和内在的统一性,显示出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前瞻性的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学术史新文学范式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遗老”视角下的清代学术史——以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论析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