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下少数民族混合式信息检索教学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2021-12-05唐志红依米娜克里木欧阳四新

新疆农垦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少数民族民族

唐志红,依米娜·克里木,欧阳四新

(1.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新疆石河子 832003;2.新疆农垦科学院)

0 引言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13 个世居民族,共有47 个民族成分,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9%(参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少数民族在新疆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新疆和谐稳定,促进本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的过程中,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1]。

1985年,《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纳入到原石河子农学院和原石河子医学院教学计划中,确定其为选修课程,授课时数农学院20 学时,医学院36 学时。1996年石河子大学成立,石河子图书馆整合了原石河子农学院和医学院文献检索教研室,授课时数32 学时,课程名为《文献信息检索》。2014 年,在大学教务处支持下,作为全校首门全面以慕课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的课程,目前,本课程面向全校21个学院,是授课学生最多的学校必修课之一,授课24学时,课程名为《信息检索与利用》。本课程以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组织、信息评价和信息利用五大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混合式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知识发现和知识挖掘为创新点,是信息化时代提升大学生信息综合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普通教育课程,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属于“互联网+课堂”的范畴[2]。

1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色

1.1 成绩方面

本校民族班级分为“民考民”和“民考汉”,民族班里的学生多数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以及少量的汉族学生。由于区域经济、语言、教育水平等限制,少数民族考生根据聚集的特点有不同程度的加分。因此,高校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普遍低于汉族学生、“民考民”学生的成绩普遍低于“民考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民汉同班的班级里课程不及格的学生也往往集中在少数民族学生中[3],这种现象也与笔者所查的文献相符。

1.2 语言方面

新疆高校学习的大环境、授课方式大多以汉语为主,少数民族学生相对汉语水平较差,尤其“民考汉”学生,如果在中学没有学好汉语,虽然在大学上一年预科,但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大学期间排除其他因素,由于语言问题,也常常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降低学习兴趣。而每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再加上语言障碍,要想教好少数民族学生,对每个任课老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3 学习态度方面

文献检索课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并非专职教师。调查也显示,文献检索课也不被许多高校老师和学生重视或对其存有偏见。而绝大多数师生认为,文献检索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为“搜索文献”。因此,他们认为不学习本课程,他们仍然会收集文献。在这种大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也一样没有正确学习“信息检索课程”的端正态度。由于大家多年来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一些学生认为“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帮助,或者只是在检索课堂能和专业相结合,下课后却不会使用。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

调查显示,计算机的使用熟悉率和在高校计算机的拥有率方面,汉族学生平均高于民族学生,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文献信息资源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与保障作用。而“信息检索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检索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而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尤为重要,大学生如何准确、有效收集和整理文献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民族学生在计算机使用熟悉率、计算机拥有率以及汉语水平与汉族学生有差距的情况下,更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语言障碍、熟悉使用计算机才能更好的学习“信息检索课程”。

2 少数民族学生“信息检索课程”基本现状

2.1 课程安排方面

调查中发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献检索课的课时安排、教材、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基本上与汉族大学生没有显著区别,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传统、地域差异、教育背景、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4]。这种现象,使高校多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困难,加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相互攀比以及从众心理,就更加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热忱。因此,文献检索课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目标:信息能力培养与现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都相距甚远。

2.2 学习状况调查

选取2018—2019 第一学期88 名(30 名动医民考汉,58名汉文民考民)二个上课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上课点名册、上机考试模块及最终成绩,来研究民族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今后学习本课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2.1 课程情况调查

对于本课程,70.45%(62/88)的学生从不旷课;19.32%(17/88)的学生偶尔旷课;10.23%(9/88)的学生不想上课,经常旷课。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保证出勤上课,但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无所谓,能蒙混过关就行,对《信息检索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

2.2.2 学习成绩调查

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机考和综合成绩进行调查得出,少数民族学生联机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70%+联机成绩30%)的优秀率分别为14.77%和13.64%;及格率分别为47.73%和96.59%(“优秀率”指成绩在80 分以上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平均成绩分别为59.93分和71.02分。说明本校《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最终成绩也就是综合成绩主要是由平时成绩70%起决定性作用,本课程及格率96.59%,表面上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适应混合式教学方式,但平时成绩(面授+网络自主学习+实习报告)主观性因素影响很大,学生方面主要表现在:网络自主学习存在挂上课时间现象而实习报告存在有抄袭情况;任课老师方面:面授时,讨论内容的完成、准确以及学生的个人表现;实践学习时,实习报告结果的准确性都需要老师个人的判定,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学时等方面和汉族学生的一致性,就会导致老师对民族学生平时成绩判定的要求降低。虽然这样,本校《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成绩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与汉族学生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些因素就会影响本课程整体成绩最终判断。而联机考试的题目是教学第一周给出的469 道总试题,试卷按单选、多选、判断3 种题型(40 ∶20 ∶40),由教学平台随机选出100题进行测试。本校的《信息检索与利用》属于公共必修课,课程属于普及性质,没有学习基础的要求。因此,按照高校学生本身素质,只要稍微用心,不应该出现不及格的现象。而联机考试优秀率14.77%,说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较认真的学习态度,对本课程有一定的兴趣,又经过了努力的学习,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及格率47.73%,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本课程没有兴趣,学习态度不认真。

3 结语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贡献者,也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肩负着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谐、快速发展等重任[5]。而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主要阵地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设置和教授,需要根据新疆高校学习的氛围、民族学生思维、生活习惯等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符合少数民族学生普通水平的课程标准,在老师耐心配合下,力争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及问题研究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公共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实践探索——以上海浦东图书馆为例